孙占林
【摘 要】从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提出了加强思政教学实效性的破解对策和提升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困境;对策
高等职业学校把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教学则应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与时俱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存在的困境
1.学生因素
在学生缺课原因的调查中,相对与专业课程,思政科缺课率要高的多。对此,学生坦言认为:一是思政课“无用”,即思政课与专业相关不大,无助于今后的就业;二是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兴趣。更有学生享学校提出少开或不开思政课程的建议,将思政课时让位给专业课程。
2.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在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情况下,教学楼安排上一般都会较大限度地满足专业及实训课程的需要,思政教学往往成为被压缩的部分。对于思政教学,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情况。
3.社会因素
思政教育环境尴尬,公用备受质疑。课堂上核心价值、道德文明等的正面教育,与现实社会中诸如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等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等丑恶现象的对比,使学生对与思政教育的功用产生质疑。
二、原因分析
1.学生主体存在实用主义思想
当前,受网络文化、市场经济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日渐多元化,它们关注周边环境,关心自身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趋于实际和多样化,存在实用主义思想。许多高职学生以就业为目的,漠视思想教育的功用,唯专业是从,认为目前用人单位对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学好专业尤为重要,而思政课没有明显效果,似乎上与不上都一个样。
2.学校层面重视不够,削弱了思政教学的力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思政教育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推行学结合人才培养、就业“订单”培养、“2+1”等人才培养模式时,往往会与常规教学安排发生冲突和矛盾,于是思政等基础课教学往往成为被调整或压缩的部分。
3.社会环境变化给思政教学带来了冲击
当今思政教育环境受到外部因素的多重“冲刷”,互联网普遍运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价值观、人生观涌现,严重冲击当今大学生思想认识,收到先入为主的主观认识和社会实践主观认识的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倍受质疑。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实效性提升途径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习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主动,有目的地获取信息来实现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成为一个能自觉地完善自我价值的人。因此,在思政教学中要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思政教学开展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改革。应把教育寓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科学有效地管理及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之中,从而经过实践正面创建切实可行的办法。
2.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育人好环境
(1)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从事职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还必须职业道德高尚、心理健康,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要形成育人合力。如何弥补思政课课内教学不足,调动与集中思政教育的积极力量,优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构建起专兼职结合、人员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形成育人的有效合力
(3)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职业指导。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发挥专业导师在学习生涯中的指导作用;开展职业升华规划设计大赛、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学风建设,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正确抓好舆论导向,形成风情气正、崇尚先进、比学赶超氛围。
3.创新教学方法,把握课堂主阵地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指导下,思政课教师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传授思政课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政治素质和社会沟通协调能力来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教学。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再以听讲和笔记为主,而是在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按照思政教师设定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次为目标进行主动学习。
(2)与专業有机融合。围绕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一个专业的人培养方案为依托,将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教师应了解所教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四方面,将告知思想理论课融入专业教育。
(3)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性和紧联系,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思政教育学不仅要有效延伸至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安宇.德国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杨梅.浅谈工学结合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学改革.创新教育,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