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芳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让师生在活动中成长起来。而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师要用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和构想“催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求知,合作探索,展示点评,分层训练,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能力有效地发展素质。正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尽“教化”,“施与”的责任,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师的言论只能“唯命是从”,几乎无商量的余地。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窒息的氛围中慢慢地衰退和磨灭了,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而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作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的双向关系,教师要欣赏、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创新,因为教师是内在的组织者,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发挥对学、群学的作用,课堂上个个争相展示,争相点评,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逐渐增强创新意识。
二、从科学家的创新成就中,激发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介绍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大千世界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從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论,再到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初步弄清原子的复杂结构。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了解这些知识。这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是要经历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习纯碱时,让学生查资料或上网了解著名的侯氏制碱的发明过程。侯德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他毅然离开美国,出任天津塘沽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于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荣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奖。
在学习空气组成时,让学生查资料或上网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空气成分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且氧气大约占1/5体积,氮气占4/5体积。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实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还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为将来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创新灵感
课堂教学设计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心设计情景、启发学生、组织内容、研究教法学法,使课堂教学脱去僵硬的外壳而显露出生机、活力和创新灵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人当对他从事的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处处充满了创造生机。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化学实验中引起学生认知兴趣、探索欲的是实验中产生的奇异的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燃烧,爆炸等,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索欲望。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学生会问:为什么实验前要先通氢气后加热,而实验结束时,先撤走酒精灯而后撤去通氢气的导管?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铜,且管口有水珠生成。从弄清以上问题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首先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所设置的问题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其“跳一跳,摘到桃”。例如,讲CO的还原性。我们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氢气的还原性和实验操作的技能,用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设问:
(1)用H2还原CuO的实验操作可否用于CO还原CuO?为什么?
(2)装置中澄清石灰水起什么作用?尾气如何处理?
(3)如何正确鉴别同样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的H2和CO?
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大脑处于“活化”状态,在自己知识能力范围内解决了问题。
其次要引导学生作多向思考并灵活机智地把握教学进程及时作出肯定性,赞赏性评价增添学生的收获感。另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禀性,天赋不同的学生展示点评时适用难度适宜的问题,让他们都有创造成功的机会。
总之,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精神不振时让他们振作,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