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2015-07-04 11:46王芳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虚实留白中国画

摘 要: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留白”是精心安排下的空白,是绘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组成部分,是整幅画作的灵魂所在。文章从道家思想出发谈谈中国画中留白的哲学渊源和审美价值,从“气韵”、“虚实”、“意境”三个方面对中国画的“留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虚实;意境

审美“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留得其所,便可产生气韵,正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传统绘画中的水墨丹青不加施底色,它讲究密、疏、散、聚的“留白”布局。看徐悲鸿的“马”,观齐白石的“虾”,我们分明可以从画中大片的“留白”中分别感受到“草原”的一望无垠或“水”的清澈和明净,感受到其潜藏在画面中的勃勃生机和灵动力量,产生“韵外之致”的艺术享受。从古至今,“留白”艺术阐述颇丰,从古代书画大家到今日的绘画研究者,从未终止对其探讨。

一、中国画“留白”的哲学渊源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以虚空传递出丰盈,于不着一字中含蕴了不尽的风流。清代画家恽寿平曾在其《南田论画》中说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这句略带玄虚的话语却体悟出了中国艺术中的空灵精神,道出了蕴含在中国画面中的久远而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道家思想其实有着极深的渊源。老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是浑然一体的,故万物相合于道。宗白华在《艺境》中也曾指出:“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

中国画中的“留白”不仅仅蕴含了中国文人寄情于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且更重要地是造就了一种超越自然、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说“:凡经营下笔,需留天地。何谓天地?有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才立意定景。”可见中国画创作心态是在天地之间运筹置陈,表现的是天、地、人之间相和谐的人文景观。清代华琳认为:“画到无痕时,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视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试观断壁颓垣剥蚀之纹绝似笔而无出入往来之迹,便是墙壁上应长出者。画到斧凿之痕俱灭,亦如是尔。”显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于中国画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水墨画的写意性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画到无痕时,无画处之妙境,正是中国道家天人合一认识论的形象阐释。

二、中国画留白的审美价值

“墨分五色”,使得中国画可以在单纯中表达丰富,在丰富中又归于单纯,用极为单纯的黑白来表达天地万物,正体现着中国艺术的高度概括性,是十分哲理化的表现。正如老子所说“:知白守黑,为天下式。”“黑”、“白”作为中国画种色彩对比的两极,赋予了中国画丰富含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空白与墨色部分的恰当处理,虚实反差对比强烈,画面直观主体就更集中,形象就更引人注目。空白的地方是作者有意隐去不画但并非是不重要的部分。潘天寿先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故水墨之画,更不能离白色之底也。”中国画家以黑白驾驭全局,是以少胜多、高于自然的艺术手法。“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断锁”。此处可见中国绘画之中的留白乃虚化的物象,是虽有物,但目力已穷,或为神气所吞的地方,笔虽未到意却已到。非有意留白,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不得不虚化的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表现意境。诗曰:“素以为绚兮”;素不但为绚而存在,实则素为绚而增灿烂之光彩。

三、中国画的留白与“气韵”、“虚实”、“意境”

历代中国画家把“气韵”作为绘画的最高艺术境界,毕生追求不懈。早在南齐,谢赫把中国画的品评归纳为“六法”,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气韵生动”。]在掌握“气韵”方面,中国画上的“留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留白”的空灵感为气韵、生动、传神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画家凭借在画面上留出的大小不等的空白,看似普通,有些细小留白在一般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宾虹先生有句名言:“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些微小“留白”承托着画面灵魂的作用。

老子说:“知白守黑。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又说:“用心于无笔墨之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黄宾虹曾说:“古人画诀有‘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秘传。”以上话语说明了在中国画上,虚与实,白与黑的辨证关系。虚难实易,应在“白”上要多费心思,在“黑”上要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最讲究一个“虚”字的运用,故在中国画中虚的手法上“留白”成为搏虚的重要手段。

绘画上的“留白”和笔墨的极端简略,常常升华了意境的深度和广度,这好比一个圆环,其中是空白,而边缘是实的,环中的“白”则有无穷的回旋余地,庄子所谓“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唯道集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齐白石作品《柳牛》,画面中柳条后面的“留白”宛如“烟柳弥漫”,又像“晴空一碧”或“水波荡漾”……任凭观画者做不背离画面意境的多种联想,让观画者在“留白”处勾画出无限的有形有色的形象,这种联想带出的意境即充实了画中形象,与画面中的形象互相充实,互得溢彩,又使画里画外,作品与观者产生共鸣。内在的、生命的、含蓄的意境之美油然而生。正因为中国画的“留白”有如此的容量,所以历代画家对“留白”是倍加经营。

四、结语

中国画丰富的精神内涵,都是从画面中的“留白”派 生出来的。中国画中的“留白”恰如其分地运用,是为了 配合主体画面,构建独特的形式美,同时画幅中容纳了画 家们对蕴于宇宙万事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留白” 的存在不仅仅催生了中国绘画笔墨技法的生成,同时成就 了它的自足和完满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浩翰的艺术史中, “留白”不仅体现了中国绘画极其独特且充满智慧的创造 形式,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他让人们从心灵深处真切地 体悟到了中国人“宁静而致远”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清·张式〈画潭论画山水〉.

[2]邓白. 中国古代画论[J]. 中国画研究,1983.

[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芳(1993-12-19),女,山西平遥,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美术绘画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虚实留白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试论黄格胜山水画作品之“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