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07-04 07:06朱志文
信息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对策

朱志文

【摘 要】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大,就业难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需要各方面联合,通过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适应新常态,成长成才;构建长期有效的实践支持体系;把握国家政策理论,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就业难;原因分析;对策

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毕业就不能就业,这样就会降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增加社会长期成本;毕业后不能及时融入社会,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满意度,无法找到归属感,也增加了社会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在现代社会就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决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就业工作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教育结构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变。表现在大部分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1.高校教育发展过快导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失衡。这几年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目前已经达到几千所。有的还盲目追求高层次,造成一些高校定位不清,偏离了社会需求。许多希望不断“升格”。虽然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愿望是好的,但从整体上看,缺乏必要层次结构的高等教育体系又是有问题的,由此产生了很多弊端。

2.高等学科建设忽视市场运行规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一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个周期性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对一些与市场经济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须对市场做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二是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列,一些“热门”专业供过于求,有的“冷门”专业供不应求,造成了毕业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

(二)社会市场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经济危机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待业,企业招聘计划减少,另外,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使得就业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勢下,用人单位有了较大的选择面,逐渐提高用人的标准和条件。有些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认为应届生只有书本上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不想把时间花在对其培训上;有些单位缺乏对学校课程设置的了解,只认专业名称,导致专业名称设置过宽的毕业生就业难。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这种岗少人多现象就是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1.其他劳动力人数呈绝对增长趋势。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转变,全面贯彻效率原则,促使国有企业大约三分之一的冗员下岗失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的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千百万进城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叠加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2.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总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机构改革、企业减员等原因,毕业生需求的主渠道吸收能力明显下降,供需矛盾突出,扩招在短时期内有推迟就业,减缓社会就业压力的功效,但从长期看,连续的扩招,招生数可以很快翻番,但就业岗位不可能因为招生数的增加而迅速得地翻番,这就导致许多扩招毕业的大学生无法按时就业。

(三)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1.就业定位不准确,要求过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攀高心理,虚荣心较强,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追求清闲、安稳、福利待遇好的单位,看重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总想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部分学生把政府机关当做就业的首选,而相对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大学生难觅的状况。

2.大学生个人就业心态不正。大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着一些错误心理。一是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同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缺乏信心,存在自卑心理。有些同学对就业形势抱着“无所谓”和“不看好”的态度。一些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发展到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另外有很多同学存在着“求稳”观念,还有50%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公务员或教师,对一些非稳定性职位还有很大顾忌。

3.依赖心理重,消极等待,比较自卑。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毕业阶段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就业市场,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寄希望于父母的社会关系或是学校的推荐。还有些毕业生缺自信心,怕用人单位看轻自己,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几次失败后,更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害怕面试、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应聘时过份谦虚,不敢自荐,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过于低估自己。

4.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部分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挖空心思用一些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还有部分大学生不能严肃对待签约问题,和用人单位签约后随意毁约,或脚踏多只船,与多家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这不仅导致了就业市场秩序混乱,也使大学生整体诚信度下降。

5.自主创业环境欠佳,大学生自身能力相对不足。让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困难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政府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门槛较高,手续较繁杂,未能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学生自主创业困难,还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社会经验明显缺乏,考虑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经不起坎坷和挫折,导致半途而废的比较多。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认清社会形势,转变就业观点。大学生要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同时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使他们的整个职业有规划。破除旧的“当国家干部”、“铁饭碗”的就业观,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终生一个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观。以平常心态面对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攀比等心理,而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给自己定位,客观地看待自己。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曲线救国。

2.营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文化氛围。一是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目标,使大學生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根据社会需要的技能培养大学生,同时教育大学生诚心守礼、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价值理念。

3.合理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当今的大学生普遍是一群张扬个性与自主性的群体,普遍生活于安定幸福的家庭中,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这种情况的结果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的能力,对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勇气,这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因素。老师可以适当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做好孩子的就业导向。所以希望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学校、家庭、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业难”的问题将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林致远.普通高校就业弱势大学生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6)

【3】张乐.大学生就业困难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

【4】桂正华.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的举措[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就业难就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