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翠麟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指以主题为背景,以区域为活动形式,教师依据主题目标,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按照自己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
一、当前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命名抽象笼统。在区域活动的设置上,有些幼儿园无视主题的变换和幼儿年龄段的差异,大部分的区域活动基本上是社会、自然科学、数学、艺术、语言、建构等区。这些活动区名称是给幼儿看的,幼儿能完全认得这些字吗?即使认得字又能理解其意思吗? 比如说“益智区”这个抽象而又笼统的词汇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且所有区域的活动不是都可以益智吗?所以益智区不能做为一个活动区的名称。
2.区域设置一成不变。主题活动根据计划在不断变化,更换,而区角活动从创设之日起就固定不变,同样的区角、同样的材料、同样的目标,让孩子玩上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顶多当材料损坏或减少时增添一些大同小异的材料。无论是开展《有趣的昆虫》,还是开展《彩色世界》,建构区、角色区(娃娃家),它们的材料均是永久性的,基本没有体现主题性、层次性、阶段性。
二、如何在主题背景下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一)主题背景下区域设置的“三化”
1.区域命名主题化。设置区域名称上体现主题,将从最根本上融合主题,联系主题。例如大班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家乡》,“角色区”就可命名为——土楼茶馆;“美工区” 就可命名为——土楼小吃作坊;“建构区” 就可命名为——美丽的土楼;“表演区” 就可命名为——家乡的木偶表演,一个个名字就体现了浓浓的家乡味,主题的氛围渲染了整个活动室。
2.区域类型具体化。在区域的设置上,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以及活动室结构来布置固定的模式,应考虑区域是否能为主题的开展服务,是否适合幼儿意愿和兴趣,避免造成脱离主题或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区域可设置为常规区域、特色区域、主题区域三大板块。主题区域从目标到操作,结构性更高一些,是主题教学很好的补充。
3.区域场所合理化。在设置区域场地的时候,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相邻性原则——刨造幼儿游戏操作的便利条件。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考虑动静的区分,又要便于两区幼儿活动时的交往,使幼儿能够产生互动行为。区域设置也要考虑将需要水、采光的区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2)可变性原则——支持幼儿相互学习、激发创意。区域的空间分隔应是动态的,在作为分隔物的柜子下面装上万向轮,以便教师能够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给幼儿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使幼儿能够弹性地变换和组合游戏区。(3)互动性—一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环境和他人进行互动。鼓励幼儿参与环境设置,提高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二)主题背景下区域内容的确定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班内有的区域会因主题发展的需要,围绕主题活动而特设的区域富有针对性,将主题性的区域分成三类:
1.了解主题需要,预设知识铺垫。在预设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对于教育策略的反应,对活动的类型、形式、内容予以回应,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鼓励孩子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自主选择和主动生成,使孩子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例如在小班下学期开展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之前,通过提问了解到:幼儿对各自家人的职业比较不熟悉。因此老师制定区域计划时,在“科学区”投放各行业(医生、警察等)的图片、实物(医生听诊器、警察帽子)、观看各行业日常工作视频等,让幼儿从中预先对家长的行业名称、服装、工作性质等有个初步了解,为顺利开展主题打下了基础。
2.依据主题开展,巩固延伸教学。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常会对主题中的某个话题或问题产生探究愿望。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开展时,发现大部分幼儿对模仿父母做饭做菜,照顾宝宝很感兴趣,因此老师通过家长收集到大量的娃娃家餐具炊具、布娃娃等物,丰富了角色区角,每次人数都爆满。
(三)主题背景下区域材料的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放除了遵循安全性、经济性、教育性等原则外,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材料还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和主题内容的变换进行投放。
1.体现层次性。集体教学还是许多幼儿园实施主题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课堂教学能满足的是处于中间水平的孩子,而能力过弱或过强的孩子该怎样来满足呢?区域活动给孩子提供了发展机会,教师要将主题目标物多层次,供幼儿又材料可自由选择,让处于不同发展区的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得到满足和发展。如小班主题活动《有趣的昆虫》为例,我们在科学区里设置了“昆虫分家”,投放了分类表、各种昆虫图片等,体现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所有昆虫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害虫益虫害虫益虫所有昆虫地上爬的天上飞的(简单的分类表) (复杂的分类表)
2.体现主题性。在教学中,主题内容在不断更换,孩子的兴趣也会随着主题不断变化,那活动区的设置就不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时调整,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随着主题内容进行最明显的调整,不是区角的设置或名称,而是区角的材料。教师应根据主题内容的更换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如大班主题活动《家乡特产》之“好吃的木耳”,在科学区投放了新鲜木耳、干木耳及一些图片和资料,孩子们研究了一周,讨论了很多问题:木耳是怎么种出来的?新鲜木耳和木耳干哪里不一样呢?(在“科学区”引导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掂掂比较新鲜木耳和木耳干的异同点。)主题开展了两周,幼儿对“怎么使木耳干快速膨胀”引起了兴趣。( “科学区”增加投入大量的木耳干、记录表、脸盆、水等材料,通过师生一同讨论和交流,确定用加水法、搅拌法、热水法、揉捏法等方法进行探索。)主题开展到第四周,一个“木耳怎么煮最好吃?”疑问将活动推到了高潮。(“角色区”——“好吃的木耳”有声有色的拉开了序幕,炒的、煮的、凉拌的、罐头的……琳琅满目)。与区角活动相结合,整个主题活动开展得热闹而丰富。
新理念下,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区域活动与课程主题活动相互渗透融合,区域活动才能发展主题活动;才能让孩子在主题中获得有效经验;才能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服务主题活动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