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
多年来,不论是教育改革提出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还是课程改革中为落实新课程和新课标而应运而生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和谐课堂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学生的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的有效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的有效学习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
那么,怎样在教师的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前提下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一、为有效学习创设参与条件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主人翁”,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响应的课堂,就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条件。
1.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如果课堂是师生攻坚克难的“战场”,那么身为“指挥者”的教师,除了发挥指导、点拨、评价、总结的作用外,就是给予“士兵”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合作交流、答疑解难、巩固成果,运用各种形式、方法来扫清学习障碍,是战胜“敌人”的武器。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有效学习来实现师生教学目标的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收集信息、分组实验、探疑解难的学习过程就会流于形式。
2. 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拓展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实现课内外相互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广大的获得知识的空间。一是自主预习。引导学生按照预习计划和要求完成预习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适当延伸、拓展,收集一些与新课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在教学时给学生留有自由表现、发挥的空间,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拓展课堂。注重学生积累认知经验、为课堂参与缩短认知差距,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蕴藏在心底的美好情感等等都挖掘出来,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观察、描述、表演、合作的机会,为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提供广泛的参与空间。
3. 共同构建平等的教学关系,满足学生渴望认同心理需求。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信,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启迪心智,激活思维,增强信心,促进和形成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一是教师以情关爱学生。“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关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支持、鼓励、认同,这些都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二是让学生经历成功增强信心。每个学生在学生时代,都会有被教师和同学们认同、赞扬、赏识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和精彩之处,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通过成功来满足心理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二、培养学生参与有效学习的途径
“教”为“学”服务,“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的过程,“教”的效果应体现为“学”的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效率的途径。
1. 运用灵活教法,增强参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诠释了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蔼的教态、引人聆听的导言、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课上活动,是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必要手段和方法。此外,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和延伸学习兴趣。
2. 加強个体尝试,培养参与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又要看重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和扩大参与的范围。学生个体的参与能力决定了参与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尝试参与板演、尝试参与讲解、尝试参与练习设计、尝试参与实验、演示、表演等来培养参与能力,也可以让几个同学一起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参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解答。通过师生合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有效学习的能力。
3. 引导质疑、鼓励争议,提高参与质量。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和经历,是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经验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勇于质疑和争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机遇,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质疑问难,主动寻找利用这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来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视角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激发、鼓励学生多思,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质量。
三、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能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方法。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新课时,教师要在课前或课上将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达成的目标、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利用电子白板以文字形式,清楚、直观地出示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指引方向。课后可再要求学生按课上提示对照回顾,查缺补漏,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为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一个再认知、再理解、再回顾、再掌握、可调控的契机。
2. 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过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课堂教学为教师激发、揭示、点拨、疑难、扩展、论证、评价、总结的主阵地,变学生为课堂积极参与、认真探究、合作交流、善于辨析、学习实践的主人翁。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学会独立观察、思考、表达、操作、提问、解疑、小结,做学习的主人。
3. 给学生多样的学习形式。根据学生的性别、智力、兴趣、实践能力的不同和差异,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照“团结互补、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以学生个人自学为主,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辨析为辅助的多种学习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互相讨论,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学习内容。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信心十足,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地参加到交流、讨论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在交流中学会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我。
4. 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法的指导力求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既要有明确的学习过程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又要用正确的方法点拨(每个环节应该怎样做)。学法指导,不仅是学生学会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是学生能力形成、素质形成的有效凭借,是学生未来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
四、课前预习和分层作业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教师要每节课或每天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把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中发现的问题或总结出来的结论在班上与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收集疑难点,提示学生用思考来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自觉预习、真正完成作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1. 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质疑、辨别、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课前预习应基本做到:一是重温有关的旧知识,扫清听课障碍。二是初步了解、掌握新课最基本的问题和思路。三是找出不明白和需要深入了解掌握的知识点。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认知,没懂的地方可以通过课上听课来解决。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时才能轻松跟上教学的节奏,做到有目的地听课和有针对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 正视学生学习差异性,分层作业实现教育目标。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基本环节和载体,它有着巩固、知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作用。但在传统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内容,期望达成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在作业数量、难易度和方式上下功夫,让更多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令人振奋的成就感,这样的作业才是有效学习的保障。一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作業要重“质”轻“量”。由于学生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不同,也就形成和产生了学生之间学习优劣的差距。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置作业。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减作业量和作业的难、易程度,在“质”上下功夫,真正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目的。二是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实际,做好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兴趣,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些目标而设置不同梯度、层次的作业,使大多数学生有兴趣、有能力、有信心完成作业,最终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三是倡导和鼓励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好和擅长的课程。教师有意识、有针对地倡导和鼓励这部分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通过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这种以“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但无论教育、教学模式发生怎样变革和创新发展,“教”与“学”的关系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个“果”都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