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游》,李叔同作词作曲,是中国第一部合唱曲(三声部合唱)。《春游》是中国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合唱曲,它体现了近代音乐教育的模仿化向专业化发展、娱乐化向审美化发展、题材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等的综合性因素。本文将从合唱曲《春游》在学校音乐教材中的设置和改革状况,进而说明清末民初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以及表现出来的“得”与“失”。
【关键词】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学校;得失;春游
一、合唱曲《春游》的创作背景
清朝末年,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和《学务纲要》充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该文件中说:“至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秦汉以前,庠序之中,人无不习。……并另设专门音乐学堂,深合古意。”这些也符合清朝政府发展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鸦片战争发生后,帝国主义武力侵略中国,文化也开始在中国国土上广泛传播,教会学校和教堂中也开始出现了音乐教育。这些音乐文化不得不使中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倾向于西方。后来的学堂乐歌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近似“军歌”的歌曲都是来自之前的传播。另外,中国当时由于模仿日本的音乐文化比较盛行,出现了大批的留学生,回国以后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教材。
《春游》这部合唱曲就是在这种符合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实践基础上由李叔同创作的。《春游》代表了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体现出音乐创作有了一定的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但是《春游》在以上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体现出了音乐教育的“得”即进步,同时反过来也会有一定的“失”即忽视。鉴于如今的教材中仍没有抹灭合唱曲《春游》的踪影,一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从合唱曲《春游》本身分析所表现出来清末民初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得“与”“失”。
二、合唱曲《春游》体现出学校音乐教育的“得”
(一)从音乐教化走向音乐教育,娱乐化走向审美化
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是清末民初音乐教育发展的结晶,它代表了当时音乐由娱乐走向审美化的发展历程。19世纪初,西方在对外扩张中通过办教育培养出大批西方基督教的忠诚信徒来领导和控制中国的社会变革,最终实现征服中国的目的。
在清醒知识分子和开明的统治者的再三思考中,意识到了中国教育主权的独立性不可侵犯,接着就发生了教育权的争夺。由于蔡元培先生作为民主革命家,他意图通过发展教育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通过美誉来培养国民的高尚情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而美育的发展是要靠音乐教育的。在音乐教育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前提下,音乐教育也走向了专业化,李叔同则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系祖国的命运和未来而前往日本留学。李叔同刚刚启蒙的作品大多都是强调乐歌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并开始丰富,其中合唱曲《春游》就是其中之一。《春游》代表了这个时期的音乐开始走向社会的审美化课堂、大众化的陶冶。《春游》是音乐教育开始走向审美化、大众化的结晶。
(二)音乐教育中乐歌题材丰富、创作形式和演唱形式多样化
中国的新式学校,从民国建立以来就为国民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全国学校都开设了乐歌课,学校歌曲的需求量骤增,以填词为主的歌曲创作最终还是没有意义,于是就出现了自度曲的创作,创作形式开始变化。《春游》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由于乐歌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这一时期的歌曲题材中应该出现一部分反映学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曲。《春游》恰恰迎合了这一时代的需求。《春游》这部规范而富有精神生活的合唱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自度曲创作的开始,而且预示着题材丰富的开始。《春游》这部合唱小曲以其清新优美的旋律,丰满的和声与简约的欧洲传统和声风格配以诗情画意的歌词,是清末民初第一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合唱作品。其后也陆续出现了重唱、齐唱等演唱形式,因此《春游》代表了演唱形式多样化的开始。从《春游》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步性、专业性和规范化。
(三)简洁的音乐语言显示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在中国古文化中,意象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凭借外物而使形象在诗人情意重孕育的审美活动,意境则是由意象发展而来的另一个审美范畴。在《春游》中这样写到: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鸣陌上人归去,花外疏中送夕阳
这首合唱曲歌词精美雅致,是完全独立成篇的代表作。可以说,这首合唱曲之所以能被广大人民接受并广泛传唱,是因为歌词中流露出了厚厚的古典意蕴。他在美术领域的作品也是以民族情感为基础的,《春游》便是他以画家的视角观察春游之景而创作。歌词很简洁,但是琅琅上口,它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音乐传统加以创作的。《春游》对中国音乐传统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歌词上,继承了这种中国音乐语言的民族特色,彰显了中国音乐传统的魅力。
歌词即音乐语言是中国音乐传统的一部分,李叔同自度合唱曲《春游》对其继承和发扬,证明了音乐传统是万万不容忽视的,它是一条河流,它代表了民族的传统和特色,是音乐教育和音乐教材得以延续的基础,不仅为音乐教育教材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而且是音乐教育教材编写的瑰宝。
三、合唱曲《春游》体现出学校音乐教育的“失”
(一)美育重视度不够
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教育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蔡元培和王国维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提倡以音乐作为发展美育的手段,进而使音乐教育获得全面发展。在这里,音乐教育成为最终实现育人任务的手段。音乐的美是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结合共同完成的。王国维也提出音乐美和歌词美相结合的原则,并主张学习古诗词名作。《春游》的歌词是彰显了民族音乐传统的特色,但是曲调和音乐仍然是模仿西方音乐技法而作。虽然这首自度曲意境是经典之作,但是从本质上还是未完全达到音乐美的效果。
由于音乐教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新式学堂和教材的涌现,《春游》毅然地被编入教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虽然很复杂,尽管学堂乐歌被广泛传唱,但是目的性不明确,只是盲目传唱而未考虑到《春游》的美育作用。美育的重视度不够,则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就会有所欠缺。
(二)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不管是在音乐技能还是音乐理论方面,《春游》中的和声、曲式和复调的写作都反映了过度的模仿西方,形成了以西方音樂知识为创作重点,而忽视了中国特色的音乐理论体系。歌词和曲调是表现音乐美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歌词体现中国传统而曲调重视西方技法的做法是不相称的。虽然西方文化的侵入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并非照搬,我们只能借鉴,最终还是要以中国理论体系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特色。从《春游》中可以看出中国自身的音乐理论体系是被忽视的。这首代表作启示我们不能存在“欧洲中心论”的问题,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曲调,音乐是部分地域限制的,都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不能出现“一边倒”的趋势。
四、结语
通过合唱曲《春游》在教材中的体现,可以对其在学校音乐教育的得失浅谈一二。近代“学堂乐歌”的引进,使“音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青少年必修的课目之一,这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无疑是个良策。在初创阶段,通过留欧、留日学人,借用欧洲音乐教育的教材、教法来培养中国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音乐爱好者,对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道路确曾起过促进作用。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地发展,我们也应当看到以往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史为鉴可以知今后”,因此在引进西方音乐方面把握好适当的度,发展自身特色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出版社,1999.
[2]缪裴言.日本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冯芸.乐歌与我国的近代音乐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2003.
作者简介:陈彦兵,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学术型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