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沂冬
【摘要】音乐剧进入我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音乐剧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受到我国国人喜爱的艺术形式。本文简要回顾了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并对我国音乐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音乐剧的两大基本发展趋势——市场化和本土化,希望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剧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剧;发展趋势;市场化
我国的戏剧舞台上,音乐剧的数量越来越多,其质量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的音乐剧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我国的艺术家自己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剧,例如著名音乐剧《猫》在上海大剧院上演,音乐剧《不见不散》甚至登上了春节晚会的舞台。本文对音乐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趋势,中国音乐剧将向本土化和市场化两个方向发展。
一、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一)音乐剧的出现
音乐剧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喜剧和古典轻歌剧,以及英国伦敦的滑稽讽刺剧和街头戏剧。最早的音乐剧为1892年10月英国伦敦大剧院的《城里》,这是一部音乐滑稽剧,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1893年伦敦大剧院又上演了一部音乐轻喜剧《快乐姑娘》,同样获得了演出的成功。从这两部剧的成功中,伦敦大剧院经理乔治爱德华兹,发现了商机,于1891年推出了《店员姑娘》,1894年推出了《纳西姑娘》,1898年推出了《私奔姑娘》,人称三部“姑娘系列剧”。“姑娘系列剧”也成为了快乐音乐剧的基础,每一部剧的演出时间都超过了一年。1896年伦敦大剧院推出的《艺妓》甚至连续上演了两年。
这些音乐剧又被称为滑稽歌剧或喜歌剧,也就是后来的音乐剧的原型。由于演出的成功,音乐剧逐渐向北美大陆和英属殖民地拓展。美国的著名作曲家科恩创作了美式音乐剧。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音乐剧代替了英国音乐剧,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全球艺术。美国音乐剧与美国本土的音乐元素结合,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美国音乐剧由于粗俗的表演和不健康的题材而走向衰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的百老汇推出了多部质量较高的音乐剧,例如《日落林荫大道》《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猫》,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标志着美国音乐剧的复兴。
(二)音乐剧的特征
所谓的音乐剧是一种特殊的演出形式,将戏剧、舞蹈和音乐融为一体,具备商业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兼具娱乐性和综合性。音乐剧的性质是娱乐性,艺术构成是综合性,包装运作方式是商业性[1]。音乐剧的基本风格是幽默滑稽和喜剧性,其主要特征就是娱乐性。音乐剧的艺术追求是使观众得到心情的愉悦和放松,忘记烦恼,释放压力。音乐剧中集合了表演、舞蹈和音乐,尽量兼顾各种类型的各种层次观众的口味,其最大的工作目标在于获得利润。
(三)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
对我国而言,音乐剧是一个舶来品。音乐剧盛行于英国和美国,这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具有歌舞、喜歌剧,和喜剧的传统。这也说明了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渊源、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可以说是富裕的生活和平的年代催生了音乐剧这一形式。比照当今的中国,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了接受音乐剧的可能和需要,人们对于艺术性的娱乐活动的需要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随着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音乐剧这种形式有利于人们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我国同样具有自己的戏剧传统,在各种地方戏剧种都具有与音乐剧“同质”的音乐形式,具有接受和欣赏音乐剧的主客观条件,能够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艺术养分和新的观众群体[2]。
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趋势
音乐剧进入我国之后,我国很多艺术家都对其予以了关注,对音乐剧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在于市场化和本土化。
(一)中国音乐剧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从音乐剧的特征和定义来看,音乐剧要追求票房利润。在音乐剧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运作和推广,将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兴趣转化为实际的票房需要。
在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商业性是音乐剧的重要特征,音乐剧要获得健康的发展,就不能依靠政府的扶持。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对观念进行转变,通过创新思维推动音乐剧的市场化。其次,要理清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音乐剧的生产也是如此,音乐剧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进行生产,才能使生产更有价值和生命力,与此同时也要对消费进行制约和引导。虽然音乐剧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尚不具备比较成熟的消费市场,而由于音乐剧本身的价值,其具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第三,要通过良好的运作机制来推动音乐剧的市场化,由制作人来组织舞蹈编导、导演、音乐家和词作者,管理和经营剧目的演出,保持剧目的独特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音乐剧能够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上演,例如《悲惨世界》《猫》等剧目在世界各地几十个城市上演,却能够保持首演的风格。与此同时还要追求票房的价值,通过运作手段和宣传包装来对新剧进行推广。例如上海大剧院要推出《猫》这部音乐剧,就动用了多种推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推销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推销策略,才能使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音乐剧,打开中国音乐剧的票房市场,实现票房价值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音乐剧的良性运作,不再依靠政府扶持,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3]。
(二)中国音乐剧要向本土化发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艺术形式而言,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艺术爱好、民族心理和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纳新的民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外来的艺术形式只要能够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放相结合,并走向本土化,必然能够在中国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艺术歌曲、美声、歌剧和话剧都体现了这一点。
虽然音乐剧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然而要想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就必须走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在我国的音乐剧发展初期,主要的剧目都属于舶来品,就是对欧美成功音乐剧进行翻译和复制,并且适当的推出和引进了一些原版的英美音乐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音乐剧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和了解。然而要使音乐剧在中国真正的发展,就应该落地生根,促进音乐剧向中国话、本土化发展[4]。
上海大剧院曾经引进了著名的音乐剧《猫》,在形式上采取了分账合作的形式,也就是外方收取版税,中方自己排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演员和语言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本土化。
要使音乐剧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首先就必须使音乐剧的创作者和表演者能够表现出中国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从而通过音乐剧来体现我国独有的人文内涵,使我国观众获得独有的审美体验。其次,还要体现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本土化。也就是在音乐剧中体现中国化的审美价值取向、美感构成和审美方式,体现中国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使其更加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最后,我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音乐剧的本土化提供了条件。在音乐剧的题材上要尽量本土化,积极挖掘本民族的题材资源,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三、结语
音乐剧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并不长,然而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要使音乐剧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把握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趋势。市场化和本土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好了市场化和本土化,才能使中国音乐剧走向良性发展,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优秀的中国音乐剧剧目,成为一种本土化的音乐表现形式,打开中国音乐劇的观众市场,甚至使是中国音乐剧剧目能够走出国门,成为承载中国文化的又一个艺术载体。
参考文献
[1]张法.音乐剧:在中国审美文化走向全球化过程中的位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康啸.漫漫求索之路——国内音乐剧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评论[J].人民音乐,2010(10).
[3]初健.对中国音乐剧艺术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J].大舞台,2011(11).
[4]黄芳芳,李晓燕.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教学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