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叙事话语

2015-07-03 16:01郭先进
山花 2015年6期
关键词:麦氏尤恩伊恩

当代英国“国民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是一位在叙事话语上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经营者。他的作品被视为文字纯正﹑标准的典范。对于这一点,似乎美国人比英国人更不吝溢美之词。《华盛顿邮报》的资深书评人甚至断言,在当今的英语文坛上,现如今用英文写小说,没有人比得上麦克尤恩。的确,麦氏一向以独特的叙事话语和出色的叙述手法而著称。从早期客观﹑冷峻的话语,到晚期回归传统的圆润﹑幽默的文风,麦氏的叙事话语和叙述风格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始终不变的是其小说语言简洁而流畅,充满了智性,形成一种娴熟自如独特的风格态势。另外,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麦氏早期和晚期叙事话语风貌变化与其故事的题材选择和伦理诉求是息息相关的。

早期叙事话语:客观、冷峻

麦氏早期小说叙事话语给读者留下客观﹑冷峻的印象。这与麦氏早期作品中题材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麦氏早期作品题材重点探索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年少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迷茫。麦氏第一部短篇故事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本人的经历相关——这些故事中暗藏着麦氏体味青春和感悟成长的影子;在描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作家运用客观﹑冷峻的叙事话语,取得了写乱伦而不显色情﹑写虐杀而不显残忍﹑充分展现了人性中相悖的心理真实的叙述效果。例如,短篇故事《蝴蝶》中叙述者“我”引诱小女孩去工厂看蝴蝶,女孩知道受骗后,转身回跑时不幸跌到水里。“‘傻姑娘,我说,‘没有蝴蝶。然后我轻轻把她抱起,尽可能轻以免弄醒她,悄悄地慢慢地把她放入运河。”小说就是采用这种冷峻﹑不露声色的话语将故事不断向前推进。《水泥花园》是典型的麦克尤恩早期代表作,着力探寻在没有父母监管或者伦理规范失却时身份伦理的错位和青少年性意识的懵懂状态。四个孩子被困在水泥花园如同孤岛囚徒般的生活,被作者冷峻的笔法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开头,十四岁的叙述者杰克冷峻的语句——我父亲不是我杀的,……我之所以提到他死的这点小事儿,不过是想说说我跟老姐妹是怎么弄到这么一大堆水泥的——为全文叙述定下了一个基调。

同样,1981年发表的小长篇《只爱陌生人》将他冷峻的风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无比犀利地表现了两性关系中真实而残酷的一面。如果说《水泥花园》中处在性欲萌发期的姐弟的乱伦给人一种忧虑和不安的话,那么《只爱陌生人》中肆虐﹑受虐和同性恋的痴迷和虐杀更令人震惊和惶恐。尤其是小说结尾对罗比特虐杀科林的一幕的叙述足见作家冷峻的风格。同时,不难看出,冷峻﹑客观的叙述语言并没有唤起读者对这种“不洁”的题材的抵触。需要指出的是,麦氏专注于探究和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并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抑或是满足自己的变态的欲望。对于人性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的探寻,也是严肃文学重要的使命所在。

中晚期叙事话语:圆润暗含反讽

自创作《时间中的孩子》之后,麦克尤恩创作重心已经移到人物﹑历史﹑道德以及具有社会性的心理问题上去,体现了他在更宽广﹑更深刻的维度上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紧张探索。读过《时间中的孩子》《阿姆斯特丹》《赎罪》《星期六》《在切瑟尔海滩上》《追日》和《甜牙》的读者都会对作品圆润的叙事话语与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赞叹不已。这种反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词汇的选择﹑叙述者的评论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而取得的。

在小说《时间中的孩子》中,麦氏通过圆润的叙事话语﹑反讽的笔触对英国上层社会平庸的官员进行含蓄的讽刺。例如,小说中帕门特勋爵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帕门特勋爵)只有他身上那件黑色双排扣西服才显示出他类似于人的起源。他本性平庸,却有着一副贵族的气派。幸亏他插入了一句有分量的话——‘孩子总归是孩子,一场持久而恼人的有关儿童成长理论的争论得以告一段落。”对小说中这些装腔作势的主人公那种言行方式,读者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这些人的形象来自于真实生活。

除了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叙述者直接评论的话语传达自己的伦理诉求﹑取得反讽的效果外,麦氏灵活地运用自由间接引语,即将人物的话语引入叙述语言,把人物的话语与叙述话语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在这种复调的语境中体现文本的反讽意味。例如,小说《阿姆斯特丹》中,编辑弗农从乔治那儿获得政客加莫尼照片时的心理活动:“先是惊讶,接着便是一阵内心的狂喜。对它的抑制给了他一种从椅子上漂浮起来的感觉。……一个男人的一生,至少他的职业生涯,掌握在他的手里。谁说得准呢,或许弗农可以改变国家的未来,让它变得更好。还有他的报纸发行量。”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弗农之所以狂喜,是因为他可以利用这些照片来掌控加莫尼的政治前途。但是叙述者不是说他这是想要借此报复加莫尼,而是想到“可以改变国家的未来,让它变得更好”。这句自由间接引语,既是叙述者的话语,又是弗农的话语,而话语的控制权处于人物主体与叙述者共同控制之中,因而它是两种声音的不动声色的混合。因为在这种转述语中,言语流一方面是从叙述者的立场作出的,这必然使叙述渗入隐含作者的观念。但另一方面,叙述者作出这种转述时又受到模仿原来语的限制,这不能不使他给对象留一点自主权,这就使得这种转述语有可能容纳一些具有某种对立和矛盾的因素。尤其是最后一句,“还有他的报纸发行量”。虽然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其实,这才是主人公弗农的真实目的——增加报纸的发行量。当读者觉察到故事的真实情况与故事中主人公对事情的理解出现偏差时,反讽的功效便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

在新近出版的小说《追日》中,麦氏更是利用反讽的话语将主人公别尔德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别尔德面临第五任妻子红杏出墙的困境,麦氏用混合着叙述者和人物声音的话语对别尔德纠结的心境进行了描述:他(别尔德)能否凭借过去获得的诺贝尔奖头衔将妻子留住?妻子情人塔平能在胳膊下夹起相当于妻子的体重的水泥,这是否是妻子迷恋他的原因?这样,麦氏的心理描写触及到男性意识甚至是潜意识最深沉的领域,人性中共通的部分在彬彬有礼的君子和行为龌龊的小人身上都显露无遗。更令人称道的是,麦氏进行心理描写,能随着主人公自如地回到往昔的时光又能自然地返回现实,也即是说,能在故事情节中穿行,人物话语交谈中时隐时现。

稳定的话语风格:简约准确

稳定性和一贯性,可以说是一种叙述话语风格的生命线。不同小说家叙事话语呈现不同的风貌。其语言的表现力与句式的长短和用词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不同的话语结构、不同的文体风格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达到不同的叙述功效。比如在福克纳的小说中,读者经常可以读到运用大量的形容词反复堆砌﹑修饰同一个名词的这类长句。像这样含有大量修饰语的句式产生一种紧缩的力量。这种向内紧紧收缩的力量作用在读者身上,迫使读者一口气读完全句,从而产生紧张的压迫感。与其相反,麦氏小说叙述语言流畅优雅,他懂得克制和分寸感的价值和意义,力求准确而简约地叙事写人,绝不漫无节奏地放纵和散乱。当代英国麦克尤恩研究专家伯恩斯认为,“(麦氏)小说语言简洁﹑利落,能唤起强烈的情感。其语句的语法细致,话语精确,风格直接”。麦克尤恩也曾经明言:“通常,我习惯于用一种通俗、干净﹑任何人都能看得懂的散文进行写作,努力避免以自大﹑傲慢﹑令人费解的方式。比如,我的短篇《一来一去》原来五十多页,最终删减为八页。”

显而易见,评论家普遍认为,麦克尤恩的作品一向具有简约、准确叙述的特质。在小说《赎罪》中,他用洗练﹑简洁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敦刻尔克撤退途中德军轰炸的血腥场面和士兵﹑贫民饱受的战争创伤。“赎罪语言不奢华,简单,不卖弄文采,而致力达到一种透明的状况,从而使读者直面战争的恐怖”。这种简约﹑准确魅力叙事体现在用一个简单画面呈现了战争的残酷。麦氏简约化的语言的妙处,不仅在于它的简洁中有蕴含,而且在于自然中有余味,素朴中有情感。例如,小说《时间中的孩子》的结尾,失去第一个孩子、一直郁郁寡欢的男主人公斯蒂芬充当临时助产士顺利接生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孩子。当他妻子询问是一个男孩还是一个女孩时,斯蒂芬没有回答。小说就这样结尾了。到底出生的是个男孩还是女孩?斯蒂芬和朱莉将会和好如初吗?他们扬起新的生活的风帆将驶向何方?作者没有一一道破。借此处小说结尾语言“留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种种猜测评价。

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作家中少有的对自然科学比较了解的作家,他笔下多次出现熟知科学的主人公:从《爱无可忍》中的乔是个科普工作者,到《星期六》中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再到新近之作《追日》中的别尔德,麦氏对于科学主题的探讨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人物的职业特征,渗透到整个小说架构的毛细血管。麦氏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仿真的科学界,小说中叙述语言和专业术语都是简约准确的。难怪译完之后,译者发出由衷感慨:“麦克尤恩《星期六》的文风就如同外科医生一样——客观﹑精确﹑干净利落。”总之,无论麦氏小说中叙事还是写人,叙述还是描写,都能体现出作者追求简约省净而又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的意图。

结 语

综上,麦氏在早期作品中描述主人公体味青春和感悟成长的经历时,运用了冷峻﹑客观的叙事话语。而到创作的中后期,随着写作视野开阔﹑道德诉求更加明朗,麦氏更多地运用圆润﹑幽默反讽的叙事语调。但自始至终彰显其稳定叙述风格的简约﹑准确话语的是麦氏叙述的特质,也就是说,其小说的叙述和描写显示出恰如其分的准确性,“而准确性乃是一切语言的基本品质,也是真正好文学的首要品质。”这是麦氏成为当代英国严肃文学作家中当之无愧的畅销天王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初的仪式[M].潘帕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伊恩·麦克尤恩.水泥花园[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M].何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伊恩·麦克尤恩.阿姆斯特丹[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Byrnes,Christina.The Work of Ian McEwan:A Psychodynamic Approach[M]. Nottingham:PaupersPress,2002.

[6]Roberts,Ryan (ed.).Conversations with Ian McEwan[M].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2010.

[7]Crosthwaite,Paul.Trauma,Postmodernism,and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M]. Basingstok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8]伊恩·麦克尤恩.星期六[M].夏欣茁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9]李建军.小说的纪律——基本理念与当代经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郭先进(1973— ),男,湖南汉寿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当代小说和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麦氏尤恩伊恩
伊恩·麦克尤恩:《梦想家彼得》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话语、视角与结构: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伤叙事艺术
伊恩·杰克逊
反转:麦克尤恩《甜牙》之魅力、诱惑力及权力
经麦氏点横切口与传统麦氏切口阑尾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
肠痈汤内服联合大蒜三黄糊剂麦氏点外敷治疗急、慢性阑尾炎230例
日粮中添加巴尔麦氏对肥育猪生长性能以及氮排放的影响
阑尾切除术麦氏切口改良全层缝合法50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