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毕业生应急能力培养现状及教学改革对策

2015-07-03 01:05翟庆峰邢杰刘宗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6期
关键词:应急能力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翟庆峰++邢杰++刘宗伟

摘 要 通过对各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现实情况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学生建议、专家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对策。

关键词 预防医学;应急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085-03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肩负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任,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而目前各医学高校所培养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良好人才来源,是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后备军,他们的应急能力对今后能否有效参与应对突发事件至关重要[1]。为了了解针对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这一新形势,预防医学毕业学生的应急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进行本次现状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潍坊医学院2014年即将毕业的在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50名,2010届、2012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各50名。对于2010届、和2012届毕业生的选取要求必须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医院等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2]、专家论证等方式设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急能力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预防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应急能力自评价,以及对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建议等。采用邮寄和现场发放的方式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41 份,回收率为94%。

统计分析 依据评价标准对调查问卷各问题进行量化赋分,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由两名录入员对问卷分别进行数据录入核对,并进行有关的逻辑检错。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预防医学毕业生的应急知识和能力要求及现状 调查发现,预防医学毕业生主要预防医学知识平均得分为66.91±16.49分,各届学生之间未有显著差异。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60.56±16.56,预防医学专业其他基础知识平均得分73.25±19.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得分亦有增高趋势,而以劳动卫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为主的预防医学专业其他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则2014届在校生高于往届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中,流行病学知识得分在校生高于往届学生,而应急相关法律知识得分则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得分显著增高。详见表 1。

应急能力自评价 按照分值由小到大1~5的顺序表明应急能力由弱到强,从现场调查、组织协调、宣传教育、信息处理、报告撰写等五个方面进行评定。调查发现,预防医学毕业生应急能力自评总体得分及各分项技能评定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而增加,但除了宣传教育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外,绝大多数核心能力的自评价得分在3分以下,其中现场调查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平均得分最低,仅为2.26分和2.10分(详见表2)。

3 目前对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专业课理论授课学期与学生考研冲突,影响专业课程授课质量 专业课程的讲授多数集中在第9学期,学生既面临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又面临考研压力。因此调查发现,92%的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考研专业课上,而放弃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导致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不全面,应急知识的掌握则更为匮乏。鉴于此,85%的学生认为应调整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的讲授与考研叉开。

应急能力相关知识匮乏,理论授课应增加相关知识的讲授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目前课程虽涵盖了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但缺乏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修订。

1)有40%的学生建议增设相关课程。调查设定只能增设两门课程的话,统计发现,依次为公共卫生危机概论(84%)、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处置(56%)、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方法和技术(19%)、现场流行病学(25%)、国际视野下应对灾难的社会心理(11%)、健康教育与行为改变(5%)。课程性质方面,30%的学生认为应设定为必修课,62%的学生认为应为选修课,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学时数方面:>36学时(25%);36学时(47%);18学时(28%)。

2)50%的学生认为应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聘请本领域内相关专家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专题讲授,讲座的内容可体现四个方面:公共卫生危机预防与应对、公共卫生脆弱性评估与预警、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分析(人群的心理健康分析与心理危机干预)。

3)10%的学生建议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融入现在开设的每门课程中进行讲授。他们认为现在学生学业较重,而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相关课程皆有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章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课程在教学和考试中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只需要这些课程略微更改教学计划,增加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比重即可。

改革实验教学,减少普通验证性实验,增加应急相关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几乎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或教师提供的步骤动手操作,做出结果就可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进行认真思考,课程结束后也不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针对面临的问题自己提出解决的方案。毕业生在面对突发事件应急时根本不能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3]。

调整实习实训,增加专业实习时间 目前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实习分三个部分:临床医学实习、专业实习(在疾控中心和监督所进行)和课题实习。三个部分的内容分阶段、分步骤地在最后两学年内完成。临床实习时间大约24周,专业实习和课题实习时间总共约24周,实际到疾控中心或卫生监督所的实习时间只有大约2个月的时间。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时间差异,学生可能在整个实习期间根本就遇不到。预防医学生对制定应急预案的程序、基本内容甚至有权启动的部门等知识几乎是空白,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就不知所措。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时间太短,应增加专业实习时间[4]。

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监管,确保实习质量,同时增加应急相关课题实习的比例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与医学院校之间既没有附属关系,也没有指导关系。加之学校教师对基地工作不了解,也就无法对基地实习带教情况进行要求和控制,学生的毕业实习质量往往无法保证。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感到非常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该学什么。实习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由于不知道学校的理论教学内容,加之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有些实习基地,学生被当作免费的工人,将宝贵的实习时间用在录数据、打报告等非技术性工作上,只有在工作后才开始学习本来该在实习学习期间就应熟悉的基本的实践技能。对学校的专题实习,有些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大纲要求,主要是让学生做带教老师自己现有课题的一部分,写出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答辩,缺乏对学生的应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5]。

总之,积极做好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应急能力的培养,既是加快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江敏.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

[2]江敏,刘达伟.我国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现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6-38.

[3]郝加虎,陶芳标,胡传来,等.扩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1-12,16.

[4]李乐,龙鼎新,唐双阳,等.新形势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举措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8):765-767.

[5]袁国保,李乐,龙斌,等.创新师资与平台建设模式强化预防医学专业应急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3):

540-543.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急能力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改进刍议
论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统计学案例设计初探
《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陕南农村社区应对人为森林火灾能力建设研究
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