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华
摘 要: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但更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和意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的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关键词:教学过程;培养;数感;生活经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41-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与具有数学知识的多少、理解数学知识的程度有关,但更多地表现为应用数与运算的态度和意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形成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培养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善于挖掘生活中有用的素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某些概念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形成数感。
例如,《千和千以内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000有多大,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电脑出示操场上100个同学所组成的方阵,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0个同学所组成的方阵会是怎样的(学生想象后电脑出示)?两种方阵的感觉形成了对比。接着引导学生感受1000本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然后用1000本练习本有多高以及1000本新华字典有多高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虽然都是1000本,但是不同的物体高度也会不一样,从而使学生对1000有多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感得到初步形成。
二、在操作活动中增强数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才能有助于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增强数感。
例如,在教学“容积单位”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操作活动:(1)量一量:棱长是多少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量是1升?(2)倒一倒:如果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把这1升水倒入纸杯中,大约能装几杯呢?(3)摸一摸:感受一下1升水大约是多少?(4)比一比:老师出示的容器的容量是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体验到“1升”有多少,增强了数感。
三、在估算中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因此,教师要抓好估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一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需要准备多少钱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地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并且设计有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
四、在实际应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营养午餐》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發现“理想中的午餐”和“营养午餐”的区别,完成了对营养午餐的认识和理解。然后为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营养午餐知识,给班上偏瘦或偏胖的同学设计有针对性的营养午餐。例如,选编号为2、3、9的午餐提供给比较瘦的同学,热量:1254+1095+911=3260(千焦),达标;脂肪:19+23+11=53(克),略超标;总体比较荤。选编号为5、8、9的午餐提供给比较胖的同学,热量:1338+1020+911=3382(千焦),达标;脂肪:17+16+11=44(克),略偏低;总体比较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从而使数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编辑部编.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2] 施 勤 柴林喜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 杨刚主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