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超
摘 要:课改前,语文阅读教学重视语言文字训练,这个做法有失偏颇,但有合理的一面,因为语文课不只是训练。课改后,新课程改革把语文基础知识这一块去掉了,改为“识字与写字”,高中的课程标准也没有提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要不要教?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热闹了、好看了、学生似乎想上了,但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很少见到教师自己独特的思考。如何从自己的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等没有成为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追求一种深刻的简单,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教学中最深刻的问题,抓住“生长点”,引导学生静心品读、精心训练,在品读和训练中练就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让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
关键词:教学主线;生长点;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39-01
一、寻找教学主线,以主线拉动全篇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云:教学过程有了线,才会显得形散神不散。阅读教学就该发掘这样的主线,以主线将整堂课向前推进。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时,抓住“特殊”一词来品味课文,紧扣文题讨论:为谁举行葬礼?葬礼特殊在哪里?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在阅读中去了解瀑布消失的原因,从而完成对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教育。教学时如能抓住这条线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相信学生将不难体味到他们的内在联系,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教学《三打白骨精》,导入时教师抓住“三”字质疑:孙悟空打白骨精,为什么要打三次?三次孙悟空都是怎样打的?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静心默读,结合相关语段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师抓住“三”字精心预设,有其独特用意。中国古典文学中与“三” 有关的故事有许多,如“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意识到这些故事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前两次都没有成功,它们的故事情节曲折,应了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由此,学生领略到了古典小说情节曲折的魅力所在,也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提供了借鉴。教学过程中诸如这样的主线还有很多,有的是文章的题目,有的是文章的某一个字、词或一句话,只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这样的线就不难寻找。用主线拉动整堂课的教学,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训练生长点,以点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苏教版教材给学生留下了许多创造的空间。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生长点”精心预设,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张扬。具体说来,教师可关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兴趣点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点”,进行质疑、训练。天津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执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李老师摒弃了时下许多新课堂重人文轻工具的倾向,抓住关键词句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进行了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反复和许多次意思一样,为什么用两个词来说?”、“反复”改成“重复”行吗?“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全部心智思考文字的内涵,去体会语言文字所昭示的信息,让学生透过“反复”“许多次”等语言文字的森林去感受伽利略身上那种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一设计既让学生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又使学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内涵,可谓是语文味十足,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在教学《掌声》最后一节即全文的中心句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中心句的内涵,从体会两次掌声的不同作用入手,预设了“掌声是什么,它能怎么样?”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老师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读懂了课文,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话语。老师的苦心没有白费,简单的预设生成了无限的精彩:掌声是神奇的魔术师,能改变人的一生;掌声是黑暗中的黎明,夜晚中的星星,给人照亮前进的方向……看,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教学《爷爷的芦笛》,为了让学生领悟“经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经历是什么,它能怎么样?”学生稍做思考后纷纷发言:经历是金,能让人变得富有;经历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能让人变得成熟;经历是爷爷额上的皱纹、奶奶头上的白发……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教学《爷爷的芦笛》,为了让学生领悟“经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经历是什么,它能怎么样?”学生稍做思考后纷纷发言:经历是金,能让人变得富有;经历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能让人变得成熟;经历是爷爷额上的皱纹、奶奶头上的白发……看,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精彩只需瞬间!教学预设虽然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着深刻;教学过程虽然短暂,但短暂也会闪现火花。
三、灵活运用教法,以最有效的活动触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音乐、美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许多令人心动的情境。但许多教师在精心创设情境的同时却忽略了语文姓语的特点。一位教师在《九寨沟》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录音、录像等手段展现了九寨沟的美丽自然风光,课堂上不是听录音就是看画面,但对文中描写九寨沟景色优美的词句未作精心的朗读训练。一堂课下来,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十分投入,而在朗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时又变得索然无味,多媒体遮蔽了语言文字的美。
还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标理念,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不管问题难不难都让学生讨论,不管什么类型的课都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误解,没有对新课标作真正意义上的把握,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是与新理念背道而驰的。苏教版教材中的故事类文章大都情节曲折、个性鲜明,对此类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演、故事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说理课文,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事理,学习写法;写景类课文大多描写的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这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以读为主,适时适度辅以一曲音乐、一段录像。
总之,结合教材特点,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從现有的条件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最简单有效的语文活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生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