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热爱中国文物与当代艺术。他的建筑设计作品融合了各种艺术元素,并积极参与公共艺术装置项目。他的作品可以被描述为“当代、现代与亚洲元素的混合”。
建筑与艺术共生
林伟而先生是业内知名建筑事务所CL3的创办人,他的公众身份是建筑师,也是一位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和建筑是密不可分的。在建筑作品中加入艺术创作,是他区别于其他建筑师的一个重要特质。林先生希望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实用,更可通过对艺术的融入创作出足以纳入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品。
建筑师通过理性的思维实现对环境、艺术和空间的想法,然后用成品表现出来。而艺术家用不同于常人的感知能力表达内心的情感。两者偌大的不同集于一身,想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是一番有趣的较量。建筑多数时候是理性的,有距离的。而艺术家的作品却能够让人从不同角度参与和欣赏,他通过装置艺术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上实现突破和挑战,将人的感受融入其中,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
说起装置艺术,要追溯到2003年,应香港旅游发展局的邀请,为了推动香港的旅游业,林先生设计的彩灯大观园,在展出之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参观人数众多,其中大多是普通民众,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设计,对林先生来说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自此之后,只要有这样的机会都会积极参与,包括后来的威尼斯双年展、香港深圳建筑艺术双年展以及Detour等等。
空间感受高于一切
早期的林伟而先生以办公室设计被众人所知。营造办公人性化氛围正是林氏设计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他看来,室内设计比建筑设计要难,因为建筑设计是和结构、体系打交道,而室内设计必须更多地跟人打交道,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更需要考虑居住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
林伟而先生常常跟人讲起他一次考试的经历:那次考试需要9个小时,他自己只带了一个小包,里面放着一些考试必需的东西。可是他的邻桌带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屏风、椅子、家人的照片等,林伟而开始并不理解,直到后来,他才明白邻桌是为了营造一种舒服和熟悉的氛围。
这件事对林伟而影响很大,以至于对他后来的设计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成为一个特别在意“人的感受”的设计师。他常说:“室内设计要体现人性,考虑人的感受,人对颜色、声音、气味的感觉。”
用现代的手法继承传统
从小喜爱传统文化的林先生,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外念书的那些年也尽可能地多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每次回到香港都会逛一些中国工艺品店,感受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的设计中流露出来,或直接或间接地将一些东方元素融入其中。在西方现代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采用明快的手法进行设计,把传统语言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在作品中,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会考虑使用者的需求,用作品来探讨文化和设计的关系。
见过林先生的人都会觉得他除了儒雅以外,总是透着一种阳光的感觉,我想这可能和他拥有年轻的心态有关,他曾说过:做设计的人应该不断地去接受新鲜的事物,不能停留在某一个时代或者莱一种风格。如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每天都会接触到新事物、新概念。拥有开阔的视野,了解社会的变化,吸收崭新的理念,才有可能让我们的设计思路有持续不断的成长。生活空间的盒子,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现代经济社会生存条件的一种隐喻。50-60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表现了人们努力工作、建设国家的人物画面。王家增通过将人物用一种非人性的方式纳入到工业化系统中,对这个时代进行了重新的解读。这种非人性化,人如机器的状况,在作品中将问题和质询带到了我们当代社会。
在王家增最初的作品当中,铁皮盒子是一个个性化禁锢的符号,他让我们看到了被动的被安排在指定位置上的人们。在他的最新作品中,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盒子看起来拥有了更进一步的象征意义,他成了超越现实主义的符号。例如在作品《工业日记241号》中,铁皮盒子飞翔在
“打动人心的往往是柔和的灯光、明快的色调、风格统一的艺术品,甚至是动听的音乐和室外景观,而设计师要做的,则是在各种元素中寻求平衡和突破”。一一林伟而
SAPCE:您的设计工作涉及广泛,涵盖各种类型的室内空间,而且每一个案例都独具个性,您进行所有设计创作的基础和原点是什么?是否有一个贯穿的理念?
林伟而:我觉得每个设计元素都有它的生命,有它独特的个性。我喜欢每做一个项目都有新的尝试,这样可以使我对设计保持一个日久常新的心态。每个项目都会往前推进我的设计思路;但当中也有共通点,可能就是我对空间的利用这一点,我会坚持一个尽量开放及通透的处理手法。另外一点就是踏实、理性的处理手法,任何一步都要合理,就算用艺术装饰,也要用得合理。
SAPCE:您是如何理解设计师的“个人风格”问题的?
林伟而:设计师的风格,有些可以是很明显每个项目都用同一个手法,我想这种在建筑设计上比较常见,但另一种我觉得更可取的是,用一种设计手法去解决问题,但引用不同的设计语言,可以从设计手法里可看到设计师的风格。就如一个电影导演,可以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但可以看到共通的处理手法,这种“风格”是我比较认同的。
SAPCE:您认为自己的设计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伟而:我希望我的设计可以令使用者体验到设计师的用心之处。一个成功的设计,不单是观感上的冲击,也要产生功能上的满足及突破,而令其在商业上有一定的成功。我最满足的是设计同行们对我说我的酒店设计得好,说每一个小细节都考虑周到。
SAPCE:迄今为止,您最满意或成功的设计作品是什么?
林伟而:我还是在找我最满意的作品,每个项目完成后,我都会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也希望下一个项目可以更突破。
SAPCE:发展到现在,您在设计工作中是否遭遇过瓶颈?对未来的发展是否存有困惑?您对未来的期许是怎样的?
林伟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多客户很信任我,给我很多机会,他们是投人大量金钱,让我在设计上做新尝试,我会把握每一个机会。我对未来发展很乐观,因为我不求做得更大更多,反而是做得更精更突破。我最崇拜的建筑师,如Carlo Scarpa,可能他一生只做了几个作品,但每个都非常精彩;好像Le Corbusier,他晚期的作品更是精彩,所以我希望我最好的作品还在未来。
SAPCE:您怎么看待设计的地域性,香港独特的地域环境与人文社会背景,体现在您的设计上,有怎样的表征?
林伟而:我希望我设计的地域可以往外扩展。在最近几年,我在新加坡、泰国、日本等都有项目,而他们找我的原因,是看了我在香港的项目,觉得香港设计师对小空间的处理很到位。现在我也有项目在英国、迪拜及韩国在谈,不一定能谈成,但我肯定我的设计地域在改变。
SAPCE:地域坏境与文化列人的影响很重要,对于设计师而言,可能反映在奠作品上,您觉得香港设计师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共性?
林伟而:我觉得香港设计师可以平衡东西文化,可以平衡商业及美感,也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务,这都是长处。可能可以改善的,是可以对设计更坚持一点儿,及对设计可以更Pushthe Envelope,跳出框框。
SAPCE:您认为香港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林伟而:香港设计师进入内地市场已有一段时间,现在国内市场日渐成熟,也开始有优秀的本土设计师出现,所以香港设计师要更努力去保持自己的特点。我想未来只有一些有特别才华的设计师才可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生存,大家还是要努力。
SAPCE:您如何看待香港设计教育,以及香港设计教育与内地设计教育的不同之处?香港的设计教育更侧重技能的培养还是思维的培养?
林伟而:我觉得培育设计人材要分两方面,一个是学院的教育,一个是毕业后几年的培训,香港的设计教育得到很多世界各地的导师任教,可以有一个国际视野。而工作培训方面,因为节奏很快,所以很快得到很多经验。但香港的生活指数高,我们要很实际(Practical)的工作,才可以在问WHY的地方做得很好、很理性、很功能化,但我觉得如果在设计上要更突破,便要多问WHYNOT。
SAPCE:近些年来,很多港台设计师陆续进入大陆市场,并且有很多设计师已经在内地有了不错的发展,您更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位,您觉得内地的设计环境会对这些设计师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林伟而:我觉得内地的经济起飞给了港台的设计师很好的机会,给我们设计上很大的创作空间,可能比我们本土更大。我觉得现在国内的市场正在作调整,没有了以前的双位数增长,我觉得静一静、沉淀一下其实是好事。我现在的设计地域,也慢慢面向东南亚各地,这也是因为国内的机会给了我好的基础,我是非常感激,也感激国内设计朋友给我的支持。
SAPCE:您最欣赏的香港设计师是谁?
林伟而:我觉得好的设计师不是只做一两个好的项目,而是要不停的坚持、改进,就算我很喜欢一些国外的设计建筑师的某个项目,但我又不一定喜欢他们的其他项目,有时我会觉得他们是不是太贪心了,什么项目也会做,所以可能我们一起努力吧,可能将来会出现一个我很喜欢的香港设计师。
大隐住朝市
千禧三井花园酒店位于繁华的东京银座,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地带能提供给入住于此的客人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丝喧嚣与不安。如何在寸土寸金的中央区银座实现花园的构想,对设计师而言应该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打造这座现代花园的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和现代的物料质感外,设计师还运用照明系统及擅长的装置艺术来营造整个空间的氛围,用细节之处的巧思体现大隐住朝市的幽心禅意。
酒店入口设计在闹中取静的街角,从主干道步行至地下铁的路上能看到酒店大面积玻璃外墙,外围的植物随着层级递减的造型墙延伸至室内,将地下餐厅、楼梯及大堂的园景连贯一体。室内巨幅的水墨与空中的飞鸟装置透过玻璃幕墙和外围植物展现在路人眼前,像一幅林间山水画。
水墨笔触的LED屏随着时间与季节的不同而转换颜色,天花上悬吊的现代艺术装置,如群乌归林由入口盘旋至室内,一路指引着访客直到地下餐厅。餐厅墙面设计了发光的玻璃屏风,像日式传统的障子门,柔和的光晕背后仿佛隐藏着一座庭院,不由心生遐想。首层的玻璃幕墙让光线充盈室内,地下层的幽暗一扫而空,随处可见的青苔盆景让禅意的庭院之境蔓延至每个角落。
酒店客房的设计以简约现代为主,虽然面积只在20平米左右,但是设计师运用合理的空间布局,在视觉上扩大了房间的面积。并将传统的卫生间分隔成如厕间、淋浴间和洗手区等独立的区域,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大型的壁画与地毯的设计进一步阐述了私家花园的设计概念。客房区走廊采用镭射投影灯将日本枯山水中的沙石波纹投射在地面上,所到之处如同漫步在园林之中。
室内设计的突出表现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是一座新建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与建筑单位的配合及沟通,为实现许多有特色的设计提供了商榷的空间。不仅仅可以在建筑阶段优化客房的布局、楼梯的造型等,还根据地下餐厅的需求设计挑空区域来弥补原本层高过低的不足。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天然纹理的石材表现庭院的气质,以镜面铝板的反射在视觉上延伸建筑的高度,更运用优质手工来完成木饰面及不锈钢的制作。每一个细节无不融人了日本的禅园风格,精心设计的照明、触感、艺术点缀、环境等全方位地增加了客人的感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