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文字活起来

2015-07-02 19:17曹春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课标人教版教材

曹春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细心揣摩、辨析、领悟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

一、用动作展示语言

教师用动作表现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促使学生进入语境,充分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蕴和情调。

朱自清先生的《春》(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是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字,形象地展现出小草在春天来临时的蓬勃生机。教学时,教师伸手向上做拱状,配以调皮的语气:“看,小草拱破了土皮,向着蓝天探出了小脑袋,想看新奇呢!”简单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钻”字的情韵不言自明。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描写寿镜吾老先生的句子,其中的“拗”字生动形象,极富张力。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模仿一下这个动作——拿起一本书,一边读,一边煞有介事地将头向后扭,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如痴如醉的情景。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是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说的一段话。这段文字真实地再现了韩麦尔先生被迫放弃祖国语言时极度悲愤、痛苦、无助的情景。句中用了大量表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如“转身”“拿”“使出”“写”“呆”等。学习这段话时,教师如果能用动作、神态进行演绎,相信学生会被主人公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

二、用影像唤醒语言

对于画面感强、含义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影像播放、课件演示等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出北方高原壮美的景象:群山蜿蜒起伏,像银蛇舞动;高原上的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白色的大象在奔驰。句中的“舞”和“驰”简练、传神,让图画极富动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图画再现这种景象,让学生通过赏图感知画面美,进而品味出语言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中景色描写最传神的地方。句中的“空明”二字,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一位教师执教时,用ppt展示出月色如水、竹影婆娑以及苏轼和好友张怀民月夜漫步闲谈的情景。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而且对“连喻”有了初步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理解二人的达观爽朗和心性洞彻作了铺垫。

《海燕》(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文中,高尔基通篇用激越的语言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叫喊、号叫的勇敢形象。这样的文章,只有用激越的《命运交响曲》才能展现其气势;同样,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只有借助腰鼓表演的声音和画面,才能更好地诠释其令人震撼的语言之美。

三、用想象激活语言

联想和想象是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常用方法。

还是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山朗润起来了”一句中,“朗润”这个词用得很精炼。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想天空明朗的情景,接着让学生想象春风拂过雨润的山、蓝天白云下的山和一望就神清气爽的山的情景。这样的铺垫能唤醒学生的固有体验,使其与重构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从而感知表象,感悟内涵。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描写紫藤萝花的颜色上浅下深时,用了一个化学术语“沉淀”。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墨水在水中扩散的情形,甚至于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这样能让没有见过紫藤萝花的学生对花的颜色有直观的认识,从而品味出宗璞作品用语的准确性。

“精灵”在《海燕》中是个很重要的词语,可是谁也没有见过精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精灵快乐、灵巧、轻盈、优美的模样和神态。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四、用比较领悟语言

《济南的冬天》(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里,老舍先生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描述了济南冬天别具一格的美。为了让学生感知这种美,许多教师会选择对比的方法。

如,一位教师出示了两组句子加以对比。第一组原文: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改为:山坡上躺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躺着些雪。第二组原文: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改为: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会冻上。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体悟出:第一组用“卧”字好,因为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村庄小而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的眷恋之情;改为“躺”字就难以表达出这种神韵。第二组用“不忍得”好,因为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绿、清、亮,所谓“不忍得冻上”,实际上是指水没有结冰,体现了济南冬天并不是十分寒冷的特点;改为“不会”,就难以表达出这种微妙的含义。

还有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仿照原文练笔,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看云识天气》(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中,一位教师梳理了“云的形态”“云上的光彩”等内容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云。一位学生这样写卷积云:“看,蓝天像一片展开的湖面,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层层叠叠的细浪泛在湖面上,像一排排的鱼鳞,又像山坡上堆起的雪花。”教师让学生把这段话与原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说明文的描述部分要少铺陈,多概述,这与记叙文等文体是有本质区别的。

五、用吟诵内化语言

吟诵是最基本、最古老,也是运用最广泛的语言学习方法,它能让学生多感官参与,从语音、语义、图像、情感等角度去玩味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开展吟诵活动,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中悟,悟中诵。

有位教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这样指导学生诵读、领悟“欣然”和“盖”的含义。

师:哪个词语能表现苏轼夜游的兴致?

生1:“欣然”。

师(边板书边问):什么意思?

生(齐):高高兴兴的样子。

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生1读)心里高兴会溢于言表,声音应该——(生1:响亮)语调是——(生1:上扬)表情会——(生齐答:面带微笑)。

师:请你再读一遍。(生1再读)嗯,有喜悦之感了!全班女生面带微笑读一遍。(女生读)声音清脆,读出了喜悦。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要求面带微笑,充满喜悦之情。

师:“盖竹柏影也”中的“盖”字,表达出作者恍然大悟的心理和喜出望外的情感。齐读这句话,走入诗情画意的月色,感受这幅清丽淡雅的画面。(生齐读)多么优美隽永的句子啊,老师也想读,可以吗?

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师有意漏掉“盖”字)

生(齐):老师,“盖”字读掉了。

师(略感歉意地笑笑,“哦,掉字了。老师再读一遍!”):老师读了两遍,你们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2:加上“盖”有恍然大悟之感。

生3:如梦初醒一般。

师:如此美景,让苏轼恍若梦中,忘了是在赏月。怎么读出这种感觉呢?(生读)哦,声音稍微拖长一点,轻轻地,读出月光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恍然大悟与宁静喜悦。

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诵读,通过读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单位: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课标人教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