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2015-07-02 19:12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上衣小棒数形

《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笔者认为,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将数学教育定位于不仅仅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问题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数学精神、真理的追求等。

一、动手操作,学“看得见”的数学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等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建立认识呢?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将动手与动脑、思考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看得见”的数学。

“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片断。 (在9+几的教学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为孩子们提供了小棒、数位筒等学具,让孩子们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多种不同的算法。) 师:9+5=?

生1:等于14。

师:你是怎么想出得数的?请一边用手中的小棒摆,一边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伴。

生2:把9根小棒、5根小棒各放一堆,从5根一堆中拿出1根和9根放在一 起。9+1=10,10+4=14。

生3:我知道2个5是10,就从9根小棒中取出5根和右边的5根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4根。

生4: 我知道2个7是14,就从9根小棒中取出2根给右边,7+7得14。

生5:我是先数出9根小棒,从9开始,继续数出5根,10,11,12,13,14,得到14根。

师:你们觉得前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孩子们流畅的思维来源于有趣的操作,灵巧的双手很快地把10根小棒凑成了一捆。“凑十法”的算理不是在说教中获得,也不是在观察模仿的演示中得到,而是在孩子们的亲自操作实践中产生的。深刻的感受必定来自于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会有深刻的感受,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又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你是怎么想出得数的?请一边用手中小棒摆,一边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伴。”在“看得见”的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对接。

让学生学习“看得见”的数学,就是以动手操作为载体,激活学生指尖中蕴藏的灵动思维,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真理解。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二、数形结合,学“易理解”的数学

我们知道,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正如华罗庚先生说的“ ‘数 缺‘形 时少直观,‘形 少‘数 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休”, 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左边的花坛,每行有12朵花,有这样的8行。

师:真好!不仅看到有花,还看到了重要的数据。

生2:右边的花坛,每行有7朵花,有这样的8行。

师:把左边的花坛覆盖了,你看到了什么?

生3:左边的花坛长11米,宽7米。

师:把右边的花坛也覆盖了,你看到了什么?

[11米][7米] [7米][6米]

生4:右边的花坛长7米,宽6米。

师:同学们都是睁大眼睛,努力发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你想求什么呢?

生5:一共有多少朵花?

生6: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师:选择一个问题,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

……

“乘法分配律”的难点在于怎样将抽象的语言变得简单通俗。教学中,笔者创设花朵的情境以及提供长方形的信息,将抽象知识与直观图形有机结合,通过课件动态的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列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先求积再求和与先求和再求积。再借助图形解读算式,构建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思维基础,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将直观图形数量转化成数学运算,直观性强,学生容易理解,不仅降低学习难度,而且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明了。

三、建构模型,学“有方法”的数学 所谓数学模型指的是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化和提炼,再通过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对其进行概括与归纳,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通过构建模型,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有趣的搭配”教学片断。

幻灯片呈现出上下搭配的服装:一件上衣、一件T恤衫、一条长裙、一条短裙、一条裤子。

师:用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能搭配成几套衣服?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1:我通过画图知道一共有六种搭配的方法。上衣能搭配一条长裙、一条短裙、一条裤子,T恤衫也能搭配一条长裙、一条短裙、一条裤子,这样就是六种。

师:这位同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比文字清楚多了,而且她的画法非常有序,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齐):既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生2:我是用字母表示的。用A、B表示两件上衣,用C、D、E表示三件下装,再一件上衣分别和三件下装连线,就一下看出是六种搭配了。

生3:A和B之间怎么不连线啊?

生2:A、B都是上衣,上衣不能和上衣搭配。

师:既然同一类的不能搭配,怎么区分开呢?

生4:可以把上衣的字母换成数字1、2,上衣可以用A1,A2区分,上衣可以画图形,下装用字母表示……

师:刚才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哪种方式更好呢?

生5:用数字、用图形、用字母表示更好,因为这样更简洁,更快速。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们表现出个性化的思维,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有的学生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用数字表示,有的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哪种表示方法更简洁、更通用呢? 笔者一层一层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适时将表达不方便的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引领学生悄悄地接受符号化的语言,学生在亲历数学表达符号化的过程中,体会符号的简洁、抽象与清晰,初步渗透符号思想。

四、联系生活,学“有价值”的数学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平均数”的教学片断。

师: 看到这个画面(如下图), 你们认为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甲方: 我们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 因为小明身高135 厘米, 而平均水深只有110 厘米, 小明站在游泳池里, 水不会没过他的头。

乙方: 请问甲方, 什么叫平均水深?

甲方: 平均水深嘛, 就是深水和浅水匀乎匀乎, 中间的那个数。

乙方: 那么, 如果小明站在了水最深的地方呢?

(甲方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了, 很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阵营里。)

“小明会遇到危险吗?”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在争论中,“如果小明站在了水最深的地方呢?”可以看出学生能够透过平均数来审视样本数据可能出现的情况,对平均数代表数据整体水平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运用知识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知识不再是静态的,而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

五、现实情境,学“有情感”的数学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积极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渗透,“小中见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平均数”的教学片断

师: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

(教师出示3千克水,让学生感受3千克水到底有多少。)

生1:怎么会这么少?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怎么够用呢?

(教师随后出示“小刚家每天用水情况”。)

师:小刚家平均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面对着这幅图画,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2:我觉得他们一天用的水非常多。

师:你们想对小刚说什么?

生3: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点儿水。

生4:我想说“你应该珍惜每一滴水”。

生5:我想说“你应该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来冲厕所”。

生6:我们每人都要节约用水。

生7:把我们多的水运到严重缺水地区去。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南水北调,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两个数据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心理冲击,学生自然而然有了“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育人价值观就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课堂教学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的魅力,激活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彰显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学活动,从引领到逐步放手,使学生从逐步“学会”到自己“乐学”“会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北京小学李惠玲对此文有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上衣小棒数形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数形结合百般好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作品(十六)
巧移小棒
紧身上衣阔腿裤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