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
摘 要: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也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研究了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企业场景为蓝本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以“双师型”为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创新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81-01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责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当前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2)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3)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4)职业岗位能力有待提高。
2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思——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也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主要建设内容
2.1.1 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考虑以下因素: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市场动态、学情。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进行充分的企业调研、行业调研、分析市场动态,分析学生情况。而企业调研则是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通过进行校企交流会、深入企业调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等具体方法,确定当前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方案。
2.1.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将原有的学科化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各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出关键能力,重新整合课程内容、调整课程顺序,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1.3 以企业场景为蓝本的仿真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需加入资金投入力度,针对各专业的关键技术实践内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要能够体现企业生产的实践流程、训练关键技术,同时能够体现企业文化,运用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实训过程的管理。
2.1.4 以“双师型”为标准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具体的手段来帮助专任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具体方案包括:组织教师进行下厂实践、组织教师进行技能认证的考取、鼓励教师个人或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引入企业技师等。
2.1.5 以互利互惠为原则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要想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就需要有相关的机制进行支撑,作为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探索如订单式合作模式、教学合作模式、生产合作模式等各种合作模式。同时在合作中本着双方共赢的原则,探索合作机制。对于学校来说,能够培养出优秀毕业生、提升办学质量、提升就业质量即为“赢”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在需要时获得优秀的员工,提高经济效益即为“赢”,而对于两方来说,并不冲突,这双方共羸也正是双方合作的基石。
2.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企业是其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对象,办学若脱离了企业需求,则失去了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意义,有悖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需要解决以下具体问题。
2.2.1 突破合作不深入问题
部分学校在与企业合作问题上存在着有名无实的情况,或者只是作为友好关系进行过调研了解过企业的部分情况,但是缺少深入合作的内涵建设。如引企入校、到合作企业进生师生顶岗实习、校内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工作、企业师傅参与校内授课、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与企业联合就业等。避免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从事与专业技能提高无关的重复性劳动。校企合作必须要不断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得学校的教学真正围绕企业需求展开。最终使得校企合作可以在学生能力提升、优质就业以及学校的专业发展发面做起到突出作用。
2.2.2 提升合作企业质量
提升合作企业质量是指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立足本地区本行业的龙头企业,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正规企业合作。在选择合作企业时一定要精挑细选,这样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能够获得本行业领域内的主流技术需求。通常大型企业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先进技术与管理规范,处于学生的技术成长与素质提高。且这种合作会相对稳定,双方互利,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业也都是有所帮助。
2.2.3 制定工学结合的系统化方案
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只有通过工学结合的实施才能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到关键的技能。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对于学生实习的态度往往不积极。这里面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安全问题、管理、薪酬问题等。对于此,学校需要通过明确的合作方案,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的标准与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合作条款,在学生安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以明确的方案进行约束,使得学校能够为企业生产提供帮助,学生通过实习能够提升技能。
3 结语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人才培养的创新,永远离不开企业元素,无论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依托共同实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丽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2] 黄享苟.现代学徒制要以学校为主导[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
[3] 陈国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分析与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08(1).
[4] 楼一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职教论坛,2007(17).
[5] 张金磊.工学结合解读——学习的视角[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6] 耿洁.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历史发展和实践[J].职教通讯,2007(3).
[7] 陶卫平,胡善风,朱国兴,等.旅游院校顶岗毕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
[8] 耿洁.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9] 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10] 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