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
【摘 要】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大学生舆论引导应进行引导目标、引导方式和教育者观念三个方面的转变来加以应对。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论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06-02
当前,上网与吃穿住行并列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五大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应仅仅强调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作用,高校也要有所作为。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不再,教育引导的吸引力下降
在过去以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期,教育者拥有获取大量信息的优势。这意味着教育者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对舆论主体、各方诉求、政府的态度等比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能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分析,解疑释惑;也意味着学生缺少信息参考,缺少对多元意见的了解,求知欲和兴趣易被唤起,引导易产生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方便、快捷,教育者信息优势不复存在,甚至信息的获取、更新速度还比不上学生,引导的吸引力下降。
(二)多元观点的博弈使教育者坚持一元的导向变得更加困难
新媒体网络舆论的传播不是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而是平等对话、直面现实、对社会关切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式的沟通交流。学生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现在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和传播者,具有双重身份。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通过QQ群、QQ空间、网络新闻跟帖、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信息的传播和发酵变得更快,学生也容易受多样化信息的影响。教育者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只是众多观点中的一元,不再具有权威性。
(三)舆论引导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背景下取得理想效果的难度加大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即时性使得现在一天八小时、一周五天的工作模式不适用于网络舆论引导领域。网络舆论的引导需主动、及时甚至超前。同时,即时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不存在空间差别,某个事件引发的舆论超越地域,不分东西部地区、不分城乡、不分是否是事发地,留给舆论引导相关部门反映、分析、思考和提出对策的时间短。
(四)新媒体舆论传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难监测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信息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过去学生之间信息的互动多采取口口相传或串联的方式,无论是大学生的舆论还是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需要的时间长,大学生思想的波动易被发现,易得到及时引导。现在只要学生加入微信,信息传递则是从一个群到另外一个群,时间短,群中某些具有较强倾向性的意见,一旦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宣传鼓动的效果比过去大,教育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且微信群有一定私密分享的性质,教育者只有进入才了解信息,这也加大了教育者了解网络舆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信息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为适应新媒体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舆论传播的新变化,高校舆论引导目标、引导方式和教育者观念都应进行必要的转变。
(一)舆论引导目标转变
过去,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的认知,把学生思想统一到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和主张上来,实质是将舆论引导目标理解成将学生的想法和认识与体现我们自己意志的意见一致,形成“舆论一律”的局面。在过去媒体数量有限,教育者拥有信息优势,学生信息相对闭塞的背景下有实现的可能。当前,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和自我选择意识的提高,这样的引导目标很难达到。于是出现少数教育工作者不作为的情况,理由是信息的获取便捷,学生自行搜索便可获知,或是畏难,不知舆论在哪,无从下手。因此,那种企图将舆论引导到完全“一律”的目标应当改变,应把握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和传者两个不同的角色规范要求,将其思想认识和行为引导到利党利国利社会发展的方向上来。即当学生作为受众时,应注重学生是非判断和政治鉴别力的培养;当学生作为传者时,应注重学生网络自律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舆论引导方式转变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诸如回避、封堵,或呼吁学生“重关注,不参与,止于议论”,或从加强校园网信息管控净化大学生舆论环境,或被动等待上级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再介入引导等高校舆论引导方式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个体性、交互性、即时性、圈群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再沿用过去应对舆论的方式已经很难奏效。为此,应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1.舆论信息收集渠道多样化。QQ群、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是网络舆论的重要来源,教育者不应局限于从校园网上收集信息,而应保持对这些网络平台舆情的关注;不应局限于从网上获取舆论信息,网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亦是舆论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2.舆论信息分析注重提供社会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面对纷繁杂乱、浅尝辄止、立场各异的各种舆论信息,教育者不能等相关部门公布事情的真相,取得统一意见再进行引导;也不适宜放任自流,发挥微博等网络平台的“自清功能”,澄清事实;也不可能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以“见子打子”的方式一次次地引导学生科学认知众说纷纭的舆论信息。因此,对舆论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应注重给学生“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
3.舆论引导路径多元化。除建立微博圈群、培育“意见领袖”、设置议程、过滤不良信息等校园网络管控方式引导学生舆论的走向外,还应加强线下的网络舆论引导。当前,高校往往注重加强线上的引导,而忽视了线下的引导工作。为此,应加强通过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舍长)—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辅导员)自下而上信息收集方式,或通过教师、宣传部、网络中心的舆论信息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主动、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不能等舆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时再加以干预。
(三)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1.网络舆论的引导,切勿希望一劳永逸。网络议题的消弭和消亡有个过程,学生的认识、理解、思想的转变和巩固也有个过程,因此,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的讲话、讲座就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2.网络舆论的引导,应主动及时,忌被动应付。目前,网络舆论的引导还没有成为高校教育者的惯性日常工作,不少教师将网络舆论的引导视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一项临时工作任务,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等文件下发、等领导布置任务再着手进行引导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新媒体“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背景下,这样的被动、滞后的引导方式远不适应现实需要,应变被动为主动,每天适当关注网络舆论的情况,及时甚至超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3.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前,“讲了没用”、“怎么讲都不听”等情况反映了教育引导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教师习惯以单向灌输的方式传播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主张,忽略了教育者的声音只是众多声音中的一元,忽略了社会多元立场、多元价值判断对学生思想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少数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立场不同,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是传播党的声音,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我们认为教育者应改变现有师生关系“距离远”、沟通交流少的现状,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师信道。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EB/OL].(2013-11-27)[2014-11-6].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11/27/c_132920906.htm
[2]喻国明.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3]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DSBD14ZC09)
【作者简介】张 珍(1980- ),女,广西北海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思政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