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追寻林森的遗迹

2015-07-01 11:08易明
北京纪事 2015年7期
关键词:林森

易明

从福建省会福州去我的家乡连江,过去常走的是沿闽江下游的国道,慢悠悠地颠簸一个半小时,可以眺望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马江,它是闽江的开阔地带。路上会经过两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侨乡,一个属于福州市的亭江镇和一个属于连江县的琯头镇,倒退30年都是海防前线,也是国内偷渡海外人群最多的几个地方。这里的路越修越宽,两边的房子越建越好,可乡村的守望者几乎就剩下“老弱病残”了。早年间公路不发达的时候,闽江还有小火轮,速度更慢,几十公里的路程可以走上大半天,好处是运费便宜,适合商人办货。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它,在船上可以前后闲逛看绿水青山,不像窝在拥挤不堪的汽车座位上,一会儿疾驰一会儿急刹。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家乡的长途车都承包给个人,结果是一个车就是一个夫妻店,男人开车女人收票钱。乘客在路边一挥手就上来,在车上喊一声就下去,方便是方便了,安全总是个问题。

古时候,外来的地方官对福建沿海地方和人的治理很是头疼,总结了一句话叫“民强悍不畏死”。在这里,风险往往被当成生活中的挑战,成为出人头地的机会,所谓“富贵险中求”。陆地的憋屈和海洋的广阔也孕育了特殊的人格,陆上的空间有限且相对稳定,海洋的变幻莫测给人以更大的希望。绝大多数年轻人终于向海而去,打渔已是小菜一碟,玩的都是大的。说起历史上郑和、郑成功能成就一代伟业,都离不开这些人。山多地少,粮食不够吃,别处的好大米船运到琯头镇,还要雇挑夫翻山越岭到县城。这一路很是辛苦,累倒了是自己的命不好,怨天怨地没有用的。现在泰山、九华山等景区还能看到类似的挑夫,不同的是他们一路上总会得到善良游客的施舍,甚至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由于自然生存环境的影响,对于福建的乡民来说,不管是打渔种地做工经商,辛苦总是常态。因此无论贫富,能吃苦的品质会融入一代代人的遗传基因。

连江琯头镇最有名的地方是青芝山,山上有林森的啸余庐。

林森(1867-1943年),字子超,福州闽侯县尚干镇凤港人,辛亥革命元老,1911年策动九江光复。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选任临时参议院议长,后来成为西山会议派的关键人物。1928年应蒋介石邀请,出任立法院副院长、院长,1932年就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对连江青芝山情有独钟,自号“青芝老人”,1923-1928年一直隐居于此,与觉非禅师相伴达6年之久。啸余庐是林森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私人出资买地营建。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鼎在福建发动“闽变”反蒋,成立福建人民政府,蒋介石一面调动三路大军进攻,一面请林森返回福建与十九路军斡旋谈判,林森来闽险些丧命,后为陈铭枢所救,在啸余庐住了半年之久。

啸余庐的门外有一个匾额,林森自题“常关”二字,意示不愿与外人往来,故“门虽设而常关”。此典故引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墙门内匾“啸余庐”三字也是林森亲笔所书,其意是虎啸之余暂时歇息,是他参加辛亥革命叱咤风云,后仕途变幻曲折的心态写照。进门一岩如屏挡住去路,游人从右边极狭隘的小径绕过后,才能看到楼宇的正面。庐的面积不大,前面用可以开合的铁栅栏为门,门廊下有清雅的小圃,花丛茂盛。有两棵金桂,属于全国罕见的植物,盛开时花期长,香气四溢。楼下正后壁中屏,林森自书一个大红色的“心”字,两边悬挂用川竹制作的联板,联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用的是郑板桥的字迹。这些旧物在“文革”时被毁。现在堂上“心”字是管理人员从林森另外的一个题刻“佛在心头”中临摹的,新制的竹联是现代书法家写的,都显得稍逊风骚。右壁上方高悬林森巨幅彩色画像,旁边有于右任题的联语:“名昭海岳千秋庆,情协讴歌万姓同。”有一块形状似芒果的天然岩石突出墙面,林森不让石匠凿平特意留着。正堂两厢是随员的宿舍,小楼的后面依山势建有小厨房,上二楼的楼梯在右厢房的后台。

楼上的面积比底层宽大得多,属于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房是厨房餐厅浴室卫生间加储藏室,大房正间是会客厅,朝南整扇玻璃窗,外连着走廊。厅的门框旁边挂着铁犁头和水牛角,表示林森本是农家子,热爱劳动。厅内有红砖砌的壁炉,供冬季取暖用,后壁上方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这说明林森是他的最忠实追随者。厅里有两把极宽大的藤制太师椅,一张藤制茶几和两张靠背长木椅,还有两个放茶具的大木柜。左室原是卧房,旧物有一张破的钢丝床和镜橱,打开镜橱门,有暗道可通到楼外。右室两间原是书房,现在一间放着些据说是林森用过的瓶碗等杂物,另一间则挂着许多现代的字画。餐厅卫生间里仍然放着当年土制的冰箱、浴盆,陈旧不堪的洋油灯。从这些极普通的用具,可以想象林森的日常生活十分简朴。

啸余庐的右边,一块宽长各有十多米的拱形大岩横空覆盖成洞,只剩南向的一条扁长的缝隙可以透进光线,此处俗称“一片瓦”。青芝山开山鼻祖董应举(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大臣)曾经在此看月,留下一首五言古诗曰:“山高月色寒,仄影入岩腹。照见右佛心,清光浮古木。群山委白云,宿鸟起深谷。徒倚对军峙,晨曦毋太速。”现在这地方辟作茶室,白天也要开着灯。啸余庐后向,有岩似鹦鹉啄食,顺山势砌有石阶,蜿蜒而上是屋顶天台,附近有鱼池假山盆景。天台出一个小门可以到“东觉寺”,寺里供着一尊汉白玉雕刻的释迦牟尼坐像,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玉观音。据考证,这尊佛像是1932年林森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时,西藏九世班禅大师的贺礼。第二年,林森特命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派军舰永瑞号专程送回福建,安放在东觉寺,可惜的是白玉佛前额的三颗大钻石和一些小玉石都被偷了。林森就喜爱字画,没有别的嗜好,啸余庐从前收藏的东西“文革”期间被洗劫一空,最后有一幅何香凝的水墨一笔画观音大士坐像,曾经挂在林森的卧室,也被窃。

现在山上可以见到的名贵花木,如鸡爪兰、白棕杨、橡胶树、罗汉果、菩提树等,都是林森当年从外地引进,亲手培植。啸余庐虽然坐落在巨岩窄峡间,但正南空旷,可以尽览琯头镇及闽江,远眺琅岐、壶江等岛屿。林森所以看中此地,相传是他精通堪舆之术,建房子选址定方位,都是自己亲自掌罗盘。他曾经对人说:“啸余庐地址,左青龙,右白虎,前米谷,后鹦鹉,坐莲花,卧如意。”这是一处上好的风水宝地,所谓“左青龙”就是庐左边成为天然围墙的一块长方形岩石,上面长满了藤蔓,状似苍龙;“右白虎”则指庐右后方的朝天虎岩;“前米谷”是山下的水田稻谷;“后鹦鹉”指屋后那块形似向下啄食的鹦鹉的岩石;“坐莲花”指的是青芝山上尽显钟灵的莲花峰;“卧如意”指的是卧室的床位刚好在如意岩上面,那如意岩一头成为房后小厨房的盖顶,另一头插进一楼左厢房,并延伸露在正堂的左墙,相信是吉兆,所以不让凿掉。山间有水则灵,为解决缺水问题,林森四处寻觅,终于在莲花峰岩壁根部发现“泽泉”,后来又找到“濂泉”“勺泉”,引来清泉建起蓄水池,意味着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青芝山上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附近有一个半山亭原是木结构,1934年林森出资重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方亭。亭前柱镌有一联曰:“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虎门留战迹,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后柱联曰:“坐坐好留登顶力,闲闲且缓出山心。”解说前联:莲岫,莲指莲花峰,岫乃多洞的山。振衣,是拍打衣上尘土,整理衣冠。虎门为五虎门,留战迹指长门中法海战击毙法军统帅孤拔的事迹。击楫中流,引东晋祖狄北伐中原,渡江时击着橹柄,慷慨高歌的典故。这一爱国名联是连江乡贤陈彦超所撰,曾经被许多楹联辞书收录,时逢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进兵长城,窥视华北,国难当头,林森看后也非常赞赏。青芝山有好几处摩崖石刻是林森的手书,最著名的是刻在上山岔路口迎客石上的“佛在心头”,这是他初隐的时候写下的。在他1932年成了中华民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后,每年春秋两季必定回啸余庐小住十几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这样的好日子就再也没有了。1943年8月,林森病逝于重庆。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林森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联墨双馨
一路踽踽独行
一路踽踽独行
把自己流放到大陆另一端
Large Thrust Trans-scale Precision Positioning Stage Based on Inertial Stick-SliP Dr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