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
绕不开的保姆话题
说起来,有点儿悲催,现在北京人家里雇保姆得多看两眼钱包了。干脆说,有的家庭已经雇不起保姆了!
为什么?想想吧,保姆的工资现在一个月最少3500元。您一个月两千多块退休金,刨去吃喝和日常生活挑费,还想雇保姆?美得您!
自然,也有比您每月能多拿一两千块退休金的,但您总不能不吃不喝,为雇保姆,把每月这点收入都砸进去吧?当然了,人上了岁数,腿脚还利落,可以把这笔保姆费给省下。悲催的是那些不能自理,离不开保姆的老人。面对一年一个价儿的保姆市场,只能暗自嘬牙花子了。
您家里雇过保姆吗?即便您家里没雇过保姆,您父母家也许雇过。即便您和您父母家都没雇过保姆,咱们谁都有老的时候,保不齐将来要雇保姆。由此看来,咱们谁也绕不开保姆这个社会话题。
保姆改名暗藏玄机
直截了当说保姆这个词儿,现在也许有点儿“奥特”了。现如今,保姆已然改叫家政服务员了。
但说老实话,虽然这个“职称”似乎得到有关方面的认可,但是它还没接地气。在民间,保姆依然还叫保姆,亲切一点儿的称呼是阿姨,岁数大的管年纪小的叫小阿姨。
保姆在老北京,叫老妈子。解放后,人们觉得这个称谓不好听,这才改口叫保姆。
其实,保姆也好,阿姨也罢,这些称呼人们叫了几十年,已经叫顺了口儿,而且在字意上也没什么毛病。改不改名儿,意义并不是多么重要。要知道,保姆是个敬词。反过来说,家政服务员的称谓,倒是让人有点儿糊涂。
什么叫家政?这个词很容易让人想到过去王府或大宅门的管家。因为管家手里是有财权的,起码宅门由他理财。但现在的家政跟“政”似乎没什么关系,它本身就是个模糊概念。难道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孩子,就是家政?这,不论从哪个方面都说不通。
老话说:“使唤丫头拿钥匙,当家做不了主。”您在人家当保姆,花一分钱都要跟主人伸手,主人是不会轻易把钱包交给您的。没钱就等于没“权”,没“权”,谈什么政不政的?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到家政服务员这个称谓,就连保姆本人对这个称谓认可的也不会太多。笔者家里有两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常年雇保姆,而且一年起码要换两位,家里前前后后已经换过二三十个保姆了,没有一个保姆说自己是家政服务员,有的甚至没听说过这个词儿。
说老实话,每个当保姆的对什么家政服务员之类的称呼并不感兴趣,当然也觉不出有多大的体面。她们出来是为了挣钱,并没考虑什么名分的问题。
当然雇主对称呼本来就无所谓,人家雇保姆主要是为他服务,一个保姆是不是称心如意,是看她服务得怎么样,而不在于她叫什么。您叫她女神,她也是侍候人的。没辙,因为她干的就是这个活儿。
那么为什么有人非要把保姆叫家政服务员呢?敢情这里有玄机,叫家政服务了,说明保姆提升档次了。上了档次,当然要涨身价儿。窗户纸一捅就破。这回,明白了吧?
服务标准旱地拔葱
刨根儿的话,家政这个词,最早是由家政公司提出来的。据说是从国外引进,我在网上查了半天,也没找到出处。但这个名称已经叫出去了,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可,咱也就没必要去计较了。其实,所谓家政公司,就是劳务中介公司。
家政公司最早在社会上浮出水面是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笔者作为报社的社会新闻记者,专门就这一新生事物做过专题报道,可以说知根知底。
应该说,创办家政公司的初衷是好的,其意图是想让保姆这一行业正规化。因为在此之前,人们找保姆主要是靠熟人介绍。那时社会的老年化程度比较低,保姆的需求有限。随着社会老年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雇佣的需求急剧增加,在京城找保姆成了难事。家政公司的出现,对保姆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起到了缓解作用;在保姆市场的规范化方面,也收到了预想的社会效果。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保姆服务是个特殊行业,想让这个行当正规化或者模式化很难。道理很简单,您服务的对象年龄、职业、身体状况、性格、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居住条件等等千差万别,所以不可能千人一面,照方抓药。所以家政服务走到今天,遇到了瓶颈。
堵在哪儿了呢?主要是脱离国情,不看是什么病,把人家的药方拿过来就用,那还不没病找病?有些家政公司起点很高,把发达国家有关家庭服务的理念和服务水准嫁接到中国。比如保姆在上岗前,要进行专业培训这一条,说得比唱得还动人,可实际呢?您只能从嗓子眼儿发出一声叹息了。
笔者在一家政公司看到保姆的上岗条件,乖乖!那条件不亚于医院的专业护士,除了要了解北京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生活常识,会洗衣、做饭、搞卫生之外,看小孩和婴儿、看病人等还有许多规定,不但要懂得护理知识,还要知道一般的急症抢救常识。此外还要知道中药和西药常识,会打针、会量血压等等。
看了这样的保姆水平,您说谁家不需要?多掏点银子都认了。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具备了这些知识,或者说达到这种水平,您说人家还愿意去当保姆吗?显然,这种做法有点儿旱地拔葱的意思。
不过,前两年京城确实出现了医学院的大学毕业生当保姆的新闻,也有高价保姆的报道,但这都属个案,昙花一现而已。
岗前培训虚晃一枪
您也许还记忆犹新,保姆这一行业在“文革”时被打入了广寒宫。因为家里能雇保姆的都属“黑五类”。那会儿,上饭馆吃饭都得自己洗碗,您想谁家里还敢雇伺候人的保姆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保姆这个行当才得以复活。
上世纪80年代,京城的保姆主要是由安徽、四川、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农村中青年妇女包揽。某地某村的一个或几个妇女在京城保姆圈混熟,便开始把村里的妇女往京城带,以一个村开始滚雪球,逐步扩展到一个县。比如安徽的无为县,最多时有上万妇女在京城当保姆。以此在保姆圈儿形成了“安徽帮”“四川帮”等帮派。
由于保姆是个特殊的职业,一不需要什么技术,二不需要什么文化,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好的体格和责任心就行,所以农村妇女一般都能胜任。就一般家庭来说,雇保姆主要是照顾家里的老幼病残,兼顾洗衣、做饭、搞卫生,并没过多的要求。
以现在京城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没必要配置多面手的全职保姆。但对保姆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可靠。用北京话说叫信得过。要不怎么得找熟人介绍呢。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因一部《外来妹》电视剧而红火一时的安徽、四川等地的小保姆,如今早已当了孩儿他娘或改了行。目前北京的保姆群体,年龄以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为主。这些妇女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偏远贫困地区,一般文化程度都不高,多一半只有初中水平。其实,一般的家务活儿,她们完全可以胜任。当然,保姆也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所以人为地将保姆文化拔高,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话又说回来,现在许多家政公司所谓的保姆标准,甚至岗前培训,纯属虚张声势。笔者曾到几家家政公司暗访,发现这些保姆在家政公司登上记,如果有人家需要,马上就可以入户(上岗)。什么岗前培训之类,压根儿就没搞过。墙上挂着的规章制度、上岗条件之类,不过虚晃一枪。
保姆身价水涨船高
过去北京人住胡同平房大杂院的时候,街坊四邻走得比较近,相互之间办点什么事比较方便,自然托人找保姆并不是什么难事儿。现在都住楼房了,同一个小区的人,家住对门儿不知道姓什么,您麻烦谁去?所以找保姆之类的事,您只能找中介,也就是家政公司。反过来说,外地的农村妇女进京当保姆,也要通过家政公司牵线搭桥。从这一点看,家政公司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但家政公司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一时半会儿还很难说清楚。从最初成立时的说法,是属于半公益的。笔者当时采访家政公司经理时,他信誓旦旦:要为社会献爱心,为老年人排忧解难等等。总之不想在家政上赚大钱。赚小钱应当应分,因为办企业不能赔本赚吆喝。
从这个行业特点来说,想赚大钱也属天方夜谭,因为家政公司一手托的这两家,都属苦哈哈的弱势群体。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最早创办家政的公司如今早已改弦易辙,做别的买卖了。据说老板有话:实在赔不起了。于是一些退休的热心人接手了家政公司,当然,她们当中有的也只是在家政公司挂个名而已,真正守摊儿的(经营者)是一些外地打工者(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现象并不指全部家政公司)。
由于这个行当比较特殊,又疏于管理,所以最初半公益性的行当,变成了纯营利的行当,什么事一跟真金白银挂钩,就容易走偏,因为他脑子开始琢磨怎么挣钱了。从哪儿能赚到钱呢?首先是提高介绍费,原来介绍一个保姆200元,现在涨到600元。其次就是抬高保姆的身价,从中获取佣金。
当然,给保姆涨工资得有个说法,什么说法呢?前面聊的保姆标准、岗前培训,您以为那是头上插花装装样子?其真实用心在这儿等着您呢。那是告诉人们:现在的保姆跟过去不一样了!瞧见没有,现在的保姆都是什么水平了。您看,都快赶上医院的护士了,保姆费能不高点儿吗?
这不就在无形之中,抬高保姆身价了吗?雇主哪知道这里的故事,以为家政公司介绍的保姆都是经过岗前专业培训的呢。所以,她的价码儿比一般人介绍的要高一些,理所当然。
保姆这个行当有个特点,同在一个社区的保姆,或出门买菜、或搀扶老人晒太阳、或带孩子出来玩,总能碰上面儿。见面儿一串通,在您家当保姆,您给1000元,人家的保姆给1200元,当然您家的保姆不干了。为了稳定军心,您自然也要涨到1200元。京城的保姆费就是水涨船高,这么一点一点涨上去的。
自然,这些年物价每年都在涨,家政公司为了维护保姆的利益,涨点儿钱,谁也说不出什么来。那是涨点儿?老爷子!十年前雇一个保姆什么价?一个月500元,算高的。现在什么价?
正是有家政公司的保驾护航,京城的保姆费在短短的几年中,连翻了几个跟头。眼下您手里没有个五六千的收入,雇保姆?想也不敢想了。雇一个上岁数的保姆,没有3500元,人家也不来。高的,在这儿我就不敢写了,我怕保姆看到这篇文章找主人要求涨工资。而一个普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不过3000元左右,退休时间早的老职工只有2000多元。换句话说,现在京城的普通退休职工,如果没有儿女的接济,已经雇不起保姆了。
该不该有双休日
家政公司维护保姆的利益是应当应分的,但一切都要考虑中国国情和保姆这个行当的特点。现如今,家政公司明确提出保姆不但要享受国家法定的节假日,还要享受双休日待遇。这一点就值得商榷。
歇法定节假日,应该没问题,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益。您必须得让人家歇假,歇不了,该给人家补钱就给人家补,没的说。问题是这双休日,打有保姆那天起,就没听说过礼拜天保姆歇假的。
因为照顾病人和小孩的保姆,身边一天也离不开人。职业特点使保姆这个行当,不可能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也不可能每星期享受双休日待遇。
众所周知,保姆平时吃住都在主人家,其工作特点本身就是弹性的,在时间上怎么能斤斤计较?比如说,您在一个老人家当保姆,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干活,这是一。二呢,儿子或女儿来看老人,做饭、侍候老人,儿女不会让人插手,您尽可舒舒服服待半天或一天,主人肯定不会从您的工资里把这一天工资给刨去的。这是正常的人情。
现在,家政公司美其名曰要保护保姆的经济利益,主张保姆除每月的工资之外,还要享受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和双休日待遇。其实,家政公司的主张,根本实现不了。
于是,公司又提出一条,如果无法休双休日,雇主按每日的工钱折算给保姆以补偿。换句话说,人家不休双休日,您额外要给保姆一笔钱作补偿。其实,说白了,这就是变相给保姆涨工资。
说老实话,家政公司定这条规定,表面看是保护了保姆的权益,其实是损害了她们的利益。假如雇主真让保姆歇双休日,也就是双休日这两天放她们假,不让她们在家吃住,她们肯定得傻眼。怎么呢?她上哪儿待着去呀?
我家从家政公司雇的保姆就是这样。到我家之后,便要求歇双休日,因为家政公司也是这么规定的。其实她是耍小心眼儿,她压根儿不想歇,而是拿这个说事儿,想让我们给她涨钱。
结果,家里人顺水推舟,让她每周都歇双休日。这两天肯定不管她吃饭。她只歇了一个礼拜,便提出不歇了。因为她在北京无亲无故,这两天实在没地儿去,还要自己搭饭钱。但她向我们提出给她一些补偿,以便向家政缴钱。家里人为不让她的利益受损失,工资之外每月又给她200元。
该管管这行了
家政公司甘当保姆的娘家人,真心实意地维护她们的利益吗?这可真不好说。
笔者曾跟20多位保姆交谈,得出的结论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这些保姆几乎没有一个说家政公司好的。(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家政公司。目前京城的家政公司也是参差不齐,有鱼目混珠的问题。)毫无疑问,家政公司是靠保姆来养活的,您说他们不想方设法从雇主身上割肉,从保姆身上揩油,他们吃什么呀?其实,让家政公司合理合法地挣点儿钱,谁也没怨言,但您不能挣“黑钱”。
话又说回来,尽管家政公司一手托两家,雇佣双方两头“吃”,但他们对保姆又能承诺什么呢?
据笔者暗访,眼下,京城的家政公司给保姆上“三险”的没有几家。保姆有个病灾,只能靠雇主关照,有了大病重病,雇主也无能为力,没辙,只有打铺盖卷儿回老家。
当然,家政公司对雇主也难有什么实质性承诺,一旦遇上保姆犯事,偷了主人的东西,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您找家政,他百分之百会让您找派出所。碰上个别保姆跟雇主吊腰子或者打了雇主,找家政,他们照样一推六二五。
也有发生保姆和雇主的矛盾纠纷不可开交的时候,甚至于经官动府(打官司)。但家政公司依然可以摆脱干系,因为雇主在家政公司雇保姆时,走的并不是契约性的合同关系,只是介绍(中介)。而雇主跟保姆的关系,一般也没有雇佣合同,事先讲好价钱,干一个月给一个月的钱。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理清相互之间的法律约定关系。
纵观眼下的京城家政服务业,感觉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除了这个行业尚无规范,无章可循,对非法营利的家政公司,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之外,主要问题是将保姆这一特殊行业与一般的服务业混为一谈了。当家政服务一切向钱看的时候,自然会让保姆这一以“亲情为主”的传统行业变了味儿。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