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耸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安徽 淮北 235000)
自2014年开始,安徽省教育厅最新高考政策逐渐明晰,并拟于2015年开始实施。最新高考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内容难度,旨在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与培养综合能力。在高考考核方面,修订和完善全省课改指导,改进考试办法,不出偏题、怪题。此外,在对学校与教师的考评方面,不再以升学率等数据为唯一指标,要求各地取消升学率、升学人数等高考信息公布行为,取消学校、教师按成绩排名与奖惩制度。
从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高考新政策的核心思想看,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将在新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转变,这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教学主客体的转换,给语文课程改革及素质教学转换留出了足够时间与空间。本文结合高中语文实际教学情况与多年语文学科教学经验,从分析语文课改制约因素入手,在新高考制度思想的引导下,对高中语文课改进行深入探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无论指导思想与改革参与者行为如何,对于预期或未来的改革效果都无法做出准确预测和评价,导致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改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寻求准确理念导向,往往会基于自身理解与立场做出不同行动,构成高中语文课改的表层制约。一般而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表层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文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使其成为高中基础教育科目中最不专业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及体验性等诸多因素造成教师与学生语文学科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②由于语文学科不存在标准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其课程目标不明晰,包括课程总体目标被泛化、学科目标不明晰等;③由于几十年来改革思想不断转变与不统一,使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存在中西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交替与冲撞,以实现有效融合;④长久以来的“教师主导”模式语文教学极大地抹杀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套路泛化;⑤直至目前,高考依然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考核评价的最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使语文教学行为完全在高考政策的引导下进行,偏离语文教学本质目的,造成高考评价的游离错位。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并未有唯一答案,各种不同定位决定了特定背景下教育改革意图体现的对应价值。而实际上,教育具有独特性,个体与地域的差异从根本上否决了通过教学步骤复制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方法。因此,语文课程改革中,将语文教师设想为课改主体,希望借助多样化新课程观与新价值观实现语文教育资源的整合,增加语文学科内容与知识,强化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效果。但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现状看,语文教师无力承担主体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在理念与行动上更新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旧教育理念,而且需要教师在课改中发挥极为重要的实际操作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实际上,受限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不足、业绩评价体系缺失等因素,造成新课程理念、实践与教师心理差距颇大,使高中语文教师限于各种因素疏远甚至背离新课程思想和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评价问题研究是不可避免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直接影响课改进程与方向,进而影响课改主体意愿和行为。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课程评价分为对学生学习结构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对其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评定,对课程本身的评价是借助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评估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效果。由此可见,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内部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实施课改难度最大、最关键的环节。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改革的构建主义知识观与考试驱动评价观之间存在一定悖论。高考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定量评价成为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唯一方式,这种单一的、以分数衡量教学结果的方式,使老师与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标准化测试——高考可能出现的内容上,忽视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学科的构成并非仅是课程教材内容,还应包括大量课外素材与教学资源,并且这些课外素材与教学资源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越课本教材的作用与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必须从课本教材中走出来,延伸、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语文教学资源中。然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比例分布不均衡,如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应以怎样形式体现在整个语文基础课程体系内,各阶段课程内容怎样避免交叉重叠现象,必修课与选修课怎样合理配置等问题没有明确结果;其次,语文教材的编制理念不新颖,并没有对覆盖地区进行针对性调研,不能使教师、学生、课堂、教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交流;最后,高中语文选修教学资源还停留在教材观念上,忽略经验本位的教学观,使选修课的存在形式出现偏差。
任何一门课程改革都要涉及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复杂进程。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系统变革,需要系统内所有环节形成协调统一的变革机制,每个环节的变动都要从整体机构及功能出发。就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而言,高考政策无疑是关键的导向因素。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模式不言自明的。从语文课改的设想看,语文教师是改革实施的主体,结合学者研究观点及自身长期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新高考制度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三个层次的素养,即本体素养、条件素养与实践素养。
①本体素养一般指语文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具备的专业准备和资本,成为文化知识素质,通常由文史功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知识构成;②条件素养一般指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操作技能或者教育教学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③实践素养通常指语文教师的应用能力,即在教学中将语文教育专业知识准确、巧妙地运用并传达给学生,有效推动学生发展的能力。
新高考制度提出了多元评价观念,这是突破和跨越语文课程改革问题和局限的关键。在新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更新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将传统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①引进表现性评价,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际任务引导出学生真实的表现,进而评价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学科性质使这种评价方法非常适合高中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借助形式可以是演讲、综合应用题、作文、作品展示或者材料收集等。表现性评价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技能,是试卷分数不能体现的,值得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运用。②继续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结性结果,所以这两种评价方式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的情况,对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只有不断突破传统桎梏,课程改革才能在不断调整与完善中走向开放、发展与创新。
[1]王层林.高考与课改双重压力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其突围[D].湖南师范大学,2006.10.
[2]刘宁.高中语文课外作业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5.
[3]田建荣,贾锦钰.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