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文 博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司马迁祠旅游数字化过程中的视觉元素
冯 文 博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通过分析司马迁祠视觉元素的定位,从司马迁文化、渭南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出发,论证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司马迁旅游数字化过程中视觉元素的类型及特征,进而论述了渭南司马迁旅游数字化过程中视觉元素文化特征中的系统性、独特性和整合性;多样化的艺术视觉元素表现以及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特征。这一特征更是在主客体交互的过程中,强调主体的沉浸感和客体的多模态分布,把司马迁祠视觉元素的民间造型样式、象征性的色彩表现、多样化的视觉类型呈现出来。
司马迁祠;司马迁;渭南旅游;视觉元素
司马迁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由汉阳太守殷济为司马迁修建,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修建。司马迁祠以明清建筑为主,多有匾额、对联等视觉元素,其中司马迁雕像、启功书“汉太史司马迁墓”“高山仰止”等更是代表。在司马迁祠官网首页上,除了游乐景区主要建筑照片外,设计者选择了司马迁雕塑、《史记》书简、中国传统琉璃瓦屋檐、回纹图案等元素,这些视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司马迁祠旅游景点的信息,但还是远远不够,想要系统、全方位地建设司马迁祠旅游中的视觉元素,就要从其文化展开研究,使得对其在网站建设、宣传、视频、商品包装、民居建筑、饮食、书籍出版、文化周边产品等有系统的认知和设计。
视觉元素是指视觉传达过程中承载传播主体文化特征,被受众所认知和认可的构成符号对象的基本单元。一个视觉元素存在的意义必定和其承载的信息认知有关,这种信息认知从符号学角度而言,其必须具备一定特有的视觉含义,同时能清晰地被受众所认知。就司马迁祠旅游来说,其视觉元素的意义表达需要包含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祠、渭南、韩城、中国传统文化等一些关键元素,这些元素除了其包含信息外还应有明确地符号表达,可以准确的传递出司马迁旅游这一指称客体。
在司马迁祠视觉元素产生过程中,从语言学角度而言他要符合“能指”和“所指”的要求,“能指”的范畴较为广泛,是人有意设计而产生的视觉形式。“司马迁旅游”这一意义表达,就使得我们可以在书法、绘画、诗词、建筑、民俗、地理等多个方面“聚意成符”完成所指。
“所指”在这里则指的是视觉元素对象,或者指称客体、意义表达。美国符号学专家萨姆瓦在其著作《跨文化传通》中提到:“从最基本意义上说,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和文化社群的经验。”[1]75这种符号系统有两种语义功能,“所指”和“能指”。“所指”为视觉元素表现内容,“能指”为视觉元素表现形式手段。以“司马迁旅游”为内容的视觉元素对象,我们可以笼统地说其“所指”就是“司马迁祠”,但是这样的指称客体太宽泛,如果把这一感念分解开来,我们找出和“司马迁祠”相关的表达概念,那么我们的“所指”则会具体得多。这里就“司马迁祠”的视觉元素定位展开分析,从中我们分离出“《史记》文化”“司马迁文化”“渭南地域文化”“陕西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
1.司马迁文化
图1 司马迁画像
司马迁文化是“司马迁旅游”视觉元素的核心。所谓司马迁文化是指以司马迁为中心所衍生出的和司马迁有关的司马迁艺术创作(画像、雕塑、绘画、书法、文学创作、建筑等,如图1和图2),以及与司马迁有关的精神、思想、理念和逸闻趣事、传说传记等。其中鲁迅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毛泽东评价司马迁:“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图2 以“司马迁”为题的艺术创作
2.《史记》文化
在“司马迁旅游”视觉元素定位中,《史记》文化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的《史记》文化指的是受《史记》影响所形成的历史事件、艺术行为、风土习俗、价值观念、书法、诗词、文学等。它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所有受《史记》影响所产生的物质生活活动方式和物质产品;如司马迁祠修建、扩建,司马迁纪念仪式等。精神文化包含所有受《史记》影响所产生的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理念等;例如从《史记》故事中取材的文学艺术创作,基于《史记》的书法绘画艺术行为等。行为文化指的是在《史记》影响下的人们的民俗民风、行为习惯、活动纪念等(如图3)。例如《史记》中的一些成语典故如“彬彬有礼”“平易近人”“约法三章”“破釜沉舟”“一日千里”“一饭千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其影响下的行为准则。
图3 司马迁祠的祭祀活动文化
3.渭南地域文化
渭南地域文化是“司马迁旅游”视觉元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司马迁祠坐落于陕西渭南韩城境内,位于关中平原北部,东临黄河,气候以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为主。渭南地域文化包含丰富,从渭南饮食、民居、民间艺术到渭南风俗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民俗包括蒲城尧山圣母庙会、白水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韩城司马迁民间祭祀等;传统手工技艺有白水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渭北面花制作技艺、华县皮影制作技艺、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等;民间美术有华县皮影艺术、剪纸艺术、澄城刺绣、黑陶等;曲艺有韩城秧歌、华阴老腔(如图4)、东路碗碗腔、迷糊戏、合阳东雷上锣鼓、华州背花鼓等;渭南民居艺术中党家村民居则是其中的代表。
图4 华阴老腔表演
4.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司马迁旅游”视觉元素的延伸部分。司马迁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旅游的代表,司马迁祠在展现文化印记的时候,不可避免要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然后突出本身特点和地方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里能被作为“所指”的肯定不是全部,比如婉约细腻的江南文化肯定是不适合的。我们首先可以从地域上找到其文化代表,渭南在汉代就被设为京兆尹,在汉唐因其接近京城,其文化为中国官方文化代表,影响至今。因此汉字、书法、北方建筑、民居、传统吉祥纹样等都可以作为其视觉元素代表。
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者感受文化印象、拓展知识见闻、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所以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从对司马迁文化的认知,进而到其创作的《史记》、司马迁祠文化的了解,再到其家乡风土人情、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的了解,最后升华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视觉元素在数字化环境下,其内涵比传统意义上的符号、图形要广泛,当然相对于文字语言来说其特点都是相同的,正如英国学者贡布里希所说:“语言对事物的陈述是概念的和线性方式的。图形对事物的陈述和再现不再是概念的而是形象的和直观的,不再是线性方式的而是平面或空间方式的,而且相当多的平面图形予人以空间的错觉。”[2]2-3也就是数字环境下的视觉元素在对文化意义的承载和传播方面要更加具备感染性,能更直观地表达文化精神,受众接受也更容易一些。就如同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说:“在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之所以是一种更加高级得多的媒介,主要是它能为物体、事件、关系的全部特征提供结构等同物(或同物体)。视觉形象在多样性和变化性方面堪与语言发音相比,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按照某些极易确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各种几何形态就是最确凿的证据。这种视觉媒介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用于再现的形状大都是二度的(平面的)和三度的(立体的),这要比一度的语言媒介(线性)优越得多。这种多维度的空间不仅会提供关于某些物理对象或物理事件的完美思维模型,而且能够以同构的方式再现出理论推理时所需要的各个维度。”[3]341
在数字环境下“司马迁旅游”中的视觉元素不论是二度平面的还是三度立体的,还是以视听艺术、3D技术下的影视元素都是符号化的媒介,不仅代表其指称下的司马迁、司马迁祠旅游,更是代表其指称下的文化、精神意义、隐喻、象征等。这种数字元素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就是司马迁旅游文化形象的塑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渭南地方的地理环境、人物风俗、建筑饮食出发。也可以从司马迁祠本身的自然写照、祭祀活动、参观浏览本身出发,形成一种前期自然形成的视觉元素。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司马迁文化、《史记》文化、渭南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视觉化的人物、实物、思想情感等通过人们的后期加工和设计,制作成视觉元素,形成后期设计的视觉元素。不论是哪种,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司马迁旅游的视觉元素受其文化影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我们从其存在的形态出发,把它分为二维视觉元素、三维视觉元素、影视视觉元素三类。
1.二维视觉元素
存在形式上具有长度和宽度,以点线面、色彩、形状、位置、肌理、面积等要素为主的视觉元素都属于二维视觉元素范畴,例如启功的题词书法(如图5)。因此,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剪纸、皮影、海报、书籍封面、平面广告、包装印刷等,这些二维视觉元素是一种语义化的具有象征意义或文化内涵的视觉符号,这种符号具有“所指客体”和“意义表达”两个层面的意思。比如司马迁祠匾额“高山仰止”这一视觉元素,其“所指客体”可以是司马迁,“意义表达”则是对司马迁历史功绩、崇高品德的高度赞扬。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如图6)其他各种视觉表现形式,其“指称客体”以司马迁、司马迁祠、《史记》文化、渭南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对象,其“意义表达”除了要具有真实的艺术感知、丰富的信息内容外,还要独特而鲜明的文化表述、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视觉冲击。
图6 司马迁祠书有“高山仰止”的牌匾
图5 启功题词
2.三维视觉元素
这里的三维视觉元素指的是具有三维空间感,以空间造型、体量感、空间划分、空间环境为主要形式的视觉元素。渭南旅游中我们常见的司马迁雕塑(如图7)、司马迁祠建筑群、牌坊、党家村民居、渭南面花、陶艺等都属于此列。三维视觉元素相比较二维元素来说,更具体真实,更具空间感一些。这里的空间即指实际空间,又指虚空,正如老子所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20虚空正是老子强调的,也是我们三维视觉元素在“意义表达”所要关注的。
图7 司马迁雕像
3.影视视觉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各地旅游文化开发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影视视觉元素指的是以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结合,在时间维度中表现视觉画面,从而构成完整艺术形象,其载体一般以电视、电影、动画、纪录片等一些视听艺术为主。尤其是在数字环境下,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平台开发的司马迁旅游,其影视视觉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以司马迁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等(如图8),以渭南文化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宣传片、纪录片、广告片等。
图8 蔡志忠的《史记》动画
对于司马迁祠旅游视觉文化“意义表达”,我们提出几点规范:第一,“意义表达”的真实性,现在为了旅游开发、地区经济,很多地方政府强行给其旅游赋予某些文化色彩,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比比皆是。因此,出于对司马迁的尊重,对游客的尊重,对历史的敬重,我们在“意义表达”上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历史事实,把正确真实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第二,我们的“意义表达”要有文化认同感,要适合文化需要。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范围的文化认同性毋庸置疑,从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不同时期伟人名人的评述中可见一斑,那么借司马迁的名人效应,建立渭南旅游的文化认知,这里对渭南文化的认同就应讲究合适,既独特又不滥俗、不流俗。第三,“意义表达”要美,这种美是一种源于本真的质朴,源于对民间民俗尊重的设计感。
1.司马迁祠旅游视觉元素文化特征
司马迁旅游文化在以司马迁、司马迁祠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涵盖并引导着《史记》文化、渭南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司马迁旅游文化。
首先,司马迁祠旅游视觉元素文化系统分明、层次清晰。司马迁旅游文化中,司马迁和司马迁祠是其文化核心,从司马迁旅游建筑群构成就可以看出,司马迁雕像、墓葬、祠堂、匾额等元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甚至在其景区还建设了近现代多名艺术家针对司马迁的艺术创作展厅。其中,《史记》文化和渭南地域文化是其视觉元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的存在使得司马迁旅游文化更加丰满和完整。这种丰满来源于对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缘关系和民风民俗独特性的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这个系统中一个有益的补充,在这个过程通过对若干传统视觉元素的运用,比如灯笼、传统旗帜、拴马庄、回纹图案、四大神兽图案等,让司马迁旅游文化的表现更加完整,并赋予其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司马迁旅游文化具有很强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体现在对渭南地域文化的开发运用,体现在对陕西文化的包容并蓄上。从本质上来说司马迁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根基来源于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其祠堂建筑的历史沿革、其各个时期名人名家的题词传记等都是这种文化赖以生存的根源。而渭南地域文化的根基来源于渭南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其中渭南皮影、剪纸、提线木偶、面花泥塑等民间艺术视觉元素是其中的代表。司马迁旅游文化的整合性就表现在它对本地方文化融合建设上。
第三,独特的视觉元素文化表现是其发展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道路交通、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人们空间距离的缩小,很多地域性的文化的生存变得日益艰难,有些甚至都湮没在历史发展轨迹中了,有些则被“入侵”,变得“大同”起来。而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的精神活动,如果这种体验成为一种“大同”,那么旅游就变得没有必要。司马迁旅游文化的发展就在于其独特性的建设方面,这种独特性尤其体现在对渭南地域文化中视觉元素的发掘上。
2.司马迁祠旅游视觉元素艺术表现特征
(1)多样化的视觉元素
渭南是一个极具传统意味的地市,其民俗民艺的保存相对较为完整,从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高居陕西第一就可见一斑。这样一来,在开发渭南旅游的视觉元素过程中,可利用的素材就比较多,就司马迁祠旅游来说,我们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司马迁旅游核心视觉元素,以司马迁、司马迁祠相关的艺术形象为主的视觉元素;第二类则是具有渭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民艺形成的视觉元素;第三类以北方传统视觉符号为主的元素;第四类数字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视觉元素。
(2)极具民间特色的视觉造型样式
渭南司马迁旅游的视觉表现形式多样,从广告宣传、旅游产品包装、网页设计到门票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表现形式中我们所采用的视觉元素,则以典型化的司马迁祠文化和渭南民间文化为视觉代表,司马迁自身视觉元素不需多说,这里主要分析渭南司马迁旅游过程中,对渭南民间特色视觉形象的开发,渭南民间视觉造型主要集中表现在渭南民间艺术中的典型艺术形象,如华县皮影、合阳面花,渭南民俗中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和渭南有关系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记中的艺术形象等。由于渭南地区对非物质文化保存相对较完整,种类较为丰富,所以其可开发的形象较多,这些视觉形象在造型上大都保存了民间艺术质朴、单纯、粗犷的特征,都是以设计者主观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来表现对象,尤其是以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的手法突出个人自身诉求,装饰性较强。
(3)象征性的主观色彩
所谓主观色彩表现指的是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给色彩强行附加一些寓意和含义,就如同在华县皮影头茬的色彩表现中,采用了类似戏剧脸谱的色彩方法,以红色表示忠勇果敢、以白色表示奸诈、以绿色表示妖邪之类。同时把色彩和五行对应起来,这一点和中国传统观念对色彩的认知是相同的。在渭南司马迁旅游色彩表现过程中,色彩的象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色彩的象征性集中表现在通过习惯性认知和联想,使色彩有一定吉祥寓意。
(4)极具象征意味的视觉语言形式
陕西渭南的地域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对吉祥、美好、团圆美满的追求和向往。在渭南民居的构建造型、民间艺术的图案选择、民俗图形的运用等都可找到用谐音的方法,用象征比拟的手段。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往往用来表现一些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如象征多子多福的莲蓬、石榴和蝙蝠等。渭南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强烈的情感抒发,这种情感抒发往往都是通过一些委婉的方法表现出来,如图形的象征和暗示等。
3.司马迁祠旅游数字化过程中的技术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日常旅游中,旅游过程的视觉元素也逐渐被数字化,在这一数字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1)虚拟现实的沉浸体验
所谓“沉浸体验”指的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头盔、数据手套等跟踪、反馈、定位设备,模拟真实场景,造成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上的临场存在感。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使得旅游在数字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发展趋势对司马迁旅游的数字化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视觉元素的问题,他已经从单一感官上升为多感官,从单一模态上升到多模态。
(2)受众主客体的交互过程
计算机人机交互是以界面为中介展开的,受众通过界面中的导航选择,自主地展开对旅游信息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和数字化的司马迁祠旅游平台之间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这个平台可以是虚拟社区、门户网站、数字旅游平台、虚拟展馆等。在交互过程中司马迁祠旅游视觉元素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存在状态,受众和视觉元素之间是可以彼此相互影响的,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视觉信息文化建设方面,受众可以通过交互把自己创作的关于司马迁的书法、绘画、图片、视频等放在虚拟社区或互联网平台上,受众的这一行为会使得自身主客体身份转化,自己既是视觉信息的创作者又是鉴赏者。
(3)旅游信息的多模态分布
所谓多模态指的是“信息交流过程中通过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手段方法进行视觉信息传播交流”[5]。司马迁旅游文化中视觉元素只是其文化的一种,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人机互动也会越来越多,在对文化的虚拟体验中,多模态文化呈现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受众在通过视觉元素了解司马迁、司马迁祠,也通过声音(秦腔、古埙、华阴老腔、方言、民歌曲调等)、视频(动画、渭南民俗纪录片)等各种文化模态了解渭南,体验渭南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司马迁祠旅游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视觉元素的研究只有从文化入手,不仅对其文化的起源,还要对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视觉元素。在分析司马迁祠旅游视觉元素的过程中要侧重考虑“数字化”这一技术指标,考虑数字技术因素在视觉元素表现过程中的特征,这些特征无论是“虚拟体验”“人机交互”还是“多模态”,无不表现出数字环境下的视觉元素已经脱离传统意义下静态的被动的单一状态,已经发展成为主客体相互作用、人机交互、元素形式开放的信息多模态分布形式。
[1] [美]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 陈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 [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 林夕,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4] 郭廉夫.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 冯文博.革命纪念馆UI设计中的多模态语言研究[J].现代装饰,2014,(9):100-101.
【责任编辑 朱正平】
Sima Qian Temple Tourism Vision Element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Digitization
FENG Wen-bo
(School of Media Engineering,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of visual elements of Sima Qian Temple. Under multimedia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ual elements in Sima Qian tourism digitization proces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ma Qian culture, Weinan reg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einan Sima Qian tourism digit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elements in a systematic way, uniqueness and integration, diverse artistic visual elements expression and the technical feature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izati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ual elements of the package in a systematic, uniqueness and integrity. This feature is in the process of host-guest interaction, emphasizing the immersive of subject and multi-modal distribution about object, presented by the folk style of Sima Qian Temple modeling visual elements, the symbolic color performance and a variety of visual type.
Sima Qian Temple; Sima Qian; Weinan tourism; visual elements
J52
A
1009-5128(2015)19-0084-06
2015-08-25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育苗项目:基于数字技术的渭南红色旅游交互设计研究(15SKYM13);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建设项目: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多模态研究(14TSXK09)
冯文博(1979—),男,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副教授,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民间艺术数字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