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语文

2015-06-30 21:20范君梅
甘肃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荷花淀项链事物

范君梅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比较阅读;兴

趣;对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99—01

一、激发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大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新鲜多样的比较阅读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新鲜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一种学习的愉悦,最终发生兴趣,形成动力。

如讲闻一多的诗《发现》时可与《忆菊》进行比较,《发现》中写“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表达出作者的失望痛苦,《忆菊》中却是“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所表现出的是美好赞美。赞美也好,批评、揭露也好都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起学生比较探究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明确比较的对象

明确比较的对象。就是说要知道比较什么。是比较作品主题,是比较作品的写作方法,还是比较作品的艺术技巧,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比较的问题,放到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乱比。在进行比较阅读的时候,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某些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如果不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的材料,则不能比较。同时注意比较对象的广泛性。因为客观事物的条件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的是主要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有的是次要的,不决定事物性质的,并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和其他事物密切联系的。此外注意既要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因为事物之间不仅有现象的异同,而且存在着本质上的异同。

三、抓住重点,讲透经典

比如以《药》为范本,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重现经典魅力。首先,我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在课堂上汇总,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先生去世后,人们在其棺椁上覆以“民族魂”的旗帜?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大致明白,鲁迅的一生其实就是揭示我们民族的病痛根源,寻找疗救方式的一生。然后,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将读不懂的地方找出来,分组讨论解决,把共性问题找出来,分类成小说三大要素——环境、情节、人物的研究。接着,我把情节的研讨作为突破口,将双线结构的巧妙构思逐渐显现在同学面前,并不断和主题联系探讨,进行启发式提问。如故事的真正开始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放在暗处?能不能放在明处?华、夏两家故事放在一起有什么暗示意义?等等。等到学生明白了“药”不仅仅是小说的线索,同时也是主要情节的发起点,更是小说主题意义的体现的时候,课堂的分析自然就进入了人物的剖析,学生很自然地把愚昧的群众作为小说所要表现的主体,华老栓、华大妈和夏四奶奶、茶客、刑场的看客构成了他们的四个层次,我指导学生把他们和夏瑜、康大叔和红眼睛阿义、夏三爷进行比较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悲剧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我把环境描写的内容分析以练习的形式让同学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结果显示,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准确。

四、参照经典,比较阅读,以读促写

以环境描写、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为阅读角度,参照《药》,让学生对《项链》《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既可以找出它们的优点和特色,又可以为下一步挖掘作品的其他内涵,以读促写做准备。学生很快发现,《项链》是以情节的设计见长的,《荷花淀》是以环境描写见长的,人物塑造则各有千秋,前者是以事写人,后者是以人写事,着重于人物的对话描写。我又回过头来,让学生将《项链》的情节的设计与《药》的情节设计,《荷花淀》的环境描写与《药》的环境描写,《荷花淀》的语言描写与《药》的语言描写,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了小说的情节设计、环境描写以及对话对于主题的体现和人物的塑造的作用。

在参照《药》的比较阅读中,学生们发现《项链》在故事环境背景上是模糊的,这造成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在形象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我要求他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将故事的结尾续写了一段,在课堂上宣读并讲出续写的理由,评出优秀作品,张贴在文学榜上供大家品味浏览;无独有偶,《荷花淀》作为诗体小说在情节上的淡化和人物对话的细腻精彩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我让他们想像一下,水生在几年后回家探亲时和女人的对白,要求反映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民不屈的斗志,并以环境描写映衬。许多学生自觉地运用影视文学的镜头艺术,把这个片断写得有声有色。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荷花淀项链事物
丢失的项链
美好的事物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找项链
奇妙事物用心看
真心假项链
《荷花淀》结构上的两两相应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
白洋淀里盛开的美丽荷花——《荷花淀》“五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