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83—02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教师们大胆地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虽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呈现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课时紧张怎么办?如何理解透新教材和使用好新教材?如何看待配套练习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们必须思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找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把几个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和在实践中得到的初步对策与思考归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问题一:课时紧张怎么办?
以高一本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I与必修IV两本书,均是36课时,共72课时。按每周4课时算,要18周才能完成任务,还有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一学期课时安排相当紧张。另外新教材内容很多,尽管在难度上可能低于旧教材,但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每周改为5节后仍然觉得时间紧。
对策:研读课程标准,理解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1.对重点的传统知识适当进行拓广。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知识内容有了较大调整,有的从整个编排体系上进行了改变。但是,传统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对这些知识内容拓广、加深。例如,二次函数一直是高(初)中的重点内容,在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可以与其他许多数学知识相联系,因此拓广和加深二次函数是必要的。
2.对新增加的知识内容应加强基础训练。新课标中增加了一部分新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选修系列中新内容较多,有些新内容与高等数学有关,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不宜当作高等数学知识来讲,只要让学生领悟基本思想即可。
3.对新课标淡化的知识内容不宜拓广。新教材中将一部分传统数学知识进行了“淡化”处理,有的降低要求,有的略加介绍,对这些内容不宜拓广加深。如“集合”,新课标要求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介绍给学生,学生会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理解其含义即可,因此在讲集合时不宜把集合内容一下子讲得过多、过难。
4.对有关数学背景的拓广。数学教学中应该讲背景、讲联系、讲思想,要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5.认真体会和实践新课标中对每一个知识点所要求的行为动词,准确把握和合理操作,才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问题二:如何理解透新教材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教师由于习惯使用旧教材,对于新教材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其中哪些内容要取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还搞得不是很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内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如何把握难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反函数处理是从对数函数与指数引出,概念一带而过,教材也没有讲如何求反函数,但像旧教材中反函数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是不是要补充?到时高考会怎样出题?求定义域时,常会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以后教学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学次序?教师们心里都没底,各校教师处理也不一致。
对策:对比新旧教材区别,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1.对比新旧教材内容的变化,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明白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只作一般了解。
2.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等。
比如,教学“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出问题:有一位地主老来得子,异常高兴,他决定从小儿子一岁开始直到10岁,每逢生日送给儿子一个红包,第一年包一枚金币,第二年两枚,以后每年所包金币数是前一年的2倍。还不到一年,地主又改变了主意,他决定每年给小儿子的金币数变为原来的两倍。(1)请问他需要把已经准备好的10个红包全部重新包过吗?为什么?地主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金币?比原计划多多少?(2)你能将解决上述问题的算法推广,求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吗?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实践,通过比较两个数列,发现可以将两个数列“错位相减”。然后从特殊到一般,将此解法推广到一般情况,得出前n项和公式。得出前n项和公式之后,教师将前n项和公式板书于黑板中心位置。可见,一个问题情境不仅要用得恰当,更应该是高效的。
问题三:如何看待配套练习?
目前好多学校选用了配套练习,但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1.整体要求偏高,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
2.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
3.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4.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5.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这些问题给教师带来的思考是:习题的难度应如何设置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何编拟习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习题应当怎样进行取舍?习题难度与例题难度差异过大,应如何处理等等。
对策: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自编导学案
学校应该在现行的参考书中给每一个教师订二到三种,学科组根据本组教师的特长和能力按章节(或模块、单元)分配任务,教师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精心挑选课前预习题、课中思考题、课后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同时教师还要提前自编学案,并将预先编好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单页发给学生,在课前及时地从学生对学案的处理情况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这样做,使练习题更适合教学实际,也更加适合学生实际。
问题四:如何用多媒体授课?
在教学中,哪些课更适合多媒体教学,怎样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更好地整合?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对策:合理利用媒体
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或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图象动态变化过程等等。若能利用多媒体呈现,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要处理好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多媒体的应用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目的,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有些重要的教学过程或内容还是要在黑板上板演的,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问题五: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应如何培养?
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即就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死教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这一重大转变中,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自然成为关键。但是在教学现实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和缺失的阅读自学习惯使得这一环节的实施不够顺利。
对策: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高中生有着依赖心理,往往缺乏阅读课本的习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很少让学生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黑板地写,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新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当在保证“双基”落实的前提下,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积累有益经验。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