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海
【关键词】 德育;经典诵读;认知水平;班级活动;热情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29—01
学生的德育过程,需要在活动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而班级德育活动是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道德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三者的关系为主要目的的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活动,是不断内化个人品德的教育模式。学生参加活动,必然在活动中与人交往,参加的活动越多,交往面越广,交往的频率越高,这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做人的极好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会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重要,他们必须按照应有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他们以往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得到实践,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又会获得新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
一、读一读,提高认知水平
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而作为学习中最基本的诵读,不仅是让一个大脑与心灵呼应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体内的“脉”同步在接受、在感悟,被治理的过程。根据我校现有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诵读指导与教育。经典文化的诵读重在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经典诗文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感受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达到德育认知和德育情感的培养。诵读让学生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使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校园中健康成长。从读童话故事到中外名著,从人物传记到中外历史,学生在书中明道德,在书中敬英雄,在书中了解中国文化,在书中锻造个体的人格。诵读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胸怀,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于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二、做一做,拉近距离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播种好习惯,收获好品质”。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会使日常行为中表现的“德育”逐步累积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就会变为引导和激励我们需要的精神力量。为了规范和提高学生习惯的实效性,我们在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遵循科学性、反复性、全体性的原则,适应学生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
我们不仅要营造爱读书,乐读书的氛围,而且要做到用书中的道理和事迹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做到与书中的人物拉近距离,用英雄人物的思想精神激励学生,用五千年历史文化感染熏陶学生,用身边的英雄楷模净化学生,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学校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在班级开展各种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背诵经典,而且要结合对国学的认知反思自己的行为。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边读边悟边学,逐渐形成知事、明理、动情、修身的道德情感。
另外,班级举办“知周、学周”竞赛活动,在学生汲取国学文化营养的基础上,达到“知事、明理”的目的;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召开主题班队会、讲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动情、修身”的阶段。同学们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自发开展了“爱校园从我做起,富家乡从现在做起”的活动,积极争做好事,争做创新能手,争做好儿童。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反馈到道德实践中来,从而使班级德育有了完整的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比一比,激发热情
有竞争才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遵守良好习惯的情趣,全校掀起了“比学习、比纪律、比卫生、比朗读”等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更高,做事更加认真,卫生、纪律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家都愿意争做文明小使者、争夺流动红旗的兴趣浓于校园。在此基础上,通过少先大队的检查评比,使大家都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追求的理想,教室内、楼道中,甚至校园里垃圾几乎都消失于无形;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中,中午同学们又聚集在一起探讨书本中各种疑难问题,从而校园里充满了文明语、文明事,学校变成了真正的“书香校园”。
总之,德育工作在班级活动中展开,德育工作在班级活动中磨炼,德育工作在班级活动中成长。班级活动是德育培养的平台,它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它使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机会增多了,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而满足了学生交流的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接班人。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