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倩
近阶段,学生遇到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请选择一件写下来。”学生搜索枯肠,一番费煞苦心后出现了大量令人瞠目结舌的文章:“已故的雷锋仍在做热心肠的善举”“勤劳的妈妈们均选择于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冰水中为孩子洗衣服”“家中乖巧聪慧的忠犬为主人衔来忘带的作业本”……诸如此类夸张甚至是脱离现实的文字,不仅反映出学生写作题材、创作想象的缺少与不足,而且也给老师一个提醒:要让孩子“变”回原来的样子。
一、“变”之因
早在1919年初,叶圣陶在谈到有关小学作文教授的意见时就提出“理真”“情切”“意达”的主张。“求诚”是叶老先生作文教学的核心。请看一篇107字的小学生作文。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获得了“冰心文学大奖”的简短文字看似简单得近乎直白——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细节的铺陈,还没有所谓的习作技巧,或许它只是一个孩子最纯真、最直接的心灵独白。但是蕴藏在文字底下的真情实感直指人心、扣人心弦,这才是难能可贵的、朴素的感情,所以能够打动评委的心,同时也打动了我。
二、“变”之道
作文其实就是做人。作文的“变”之道,应当与做人之道统一起来。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而,作文要说真话、写真人、叙真事、论真理、抒真情,最终做一个真人。
1.面向儿童,走进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人,就要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想学生所想。
2.面向生活,真实选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生活的细节不断流过我们身旁,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留住美丽。与此同时,纵观历史长河,上古之理,古人之鉴都可以为我所用。
3.面向世界,放飞情感。
语文教学有一項重要任务,需要教师在充实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不要用消极、冷漠的情感对待生活,积极面对每一天,世界才会美好,保持这样的心态,才会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字。
三、“变”之法
1.回归课本,仿写续写激发兴趣。
如教学《雪儿》时,学生从作者和雪儿朝夕相处中,体会到了“作者对雪儿的关心”和“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友谊”,在雪儿康复并即将离开作者的那一刻,我顺势引出:“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如果雪儿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作者又会怎么说呢?”在学生举例和教师示范后,我要求学生将口述内容整理成文,记录这动人的一幕。
班上奚××便这样写道:
即将睡觉的我思绪万千,我在想明天将会怎么样?明天是幸运还是苦难?雪儿会离开我吗……
今天春意盎然,温暖的春风扑在我的脸上,可我不知,片刻后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雪儿的翅膀恢复了,它飞向蓝天,回旋过后,又飞回来了。雪儿望着我咕咕直叫,仿佛在和我诉说它不愿意离开。我将雪儿轻轻捧起,说:“雪儿,蓝天才是你的家,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终于,雪儿拍打着翅膀,缓缓地飞向蓝天。我望着雪儿远去的背影,终于放下了担心,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雪儿!”
从学生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联系生活,将课文内容糅合于作文之中,会使学生写得特别生动。将课文和作文联系起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兴趣,不仅活学,而且活用。在这样的读写训练中,让学生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改革评价,多样批改激发兴趣。
(1)教师评价。教师示范如何进行习作评价,抓住习作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体会小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为学生的习作和修改提供标杆。以我班彭××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例:
一天,我翻开家里的相册。相册里面有喜、有怒、有哀、有乐,其中最令我过目不忘、百看不厌的就是那张最有纪念价值、多少钱都买不到的照片——全家福。(开篇导入语引人入胜,用“过目不忘”“百看不厌”来体现“我”对照片的难以忘怀和喜欢,用“最”“多少钱都买不到”来体现照片的珍贵)
这是去年端午节在外婆家拍的一张照片。那天下午,骄阳似火,(“骄阳似火”点明当时的环境,正值五月初五,天气炎热,为下文和伙伴摘粽叶埋下伏笔)我和几个伙伴们在一起追逐打闹,这时候,外婆来了,对大家说:“想不想吃粽子呀?”“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灵活运用《放飞蜻蜓》中学到的成语)
“现在我们到小河边去采一些粽叶,谁摘得多,谁就可以吃最大的粽子。”
我和伙伴们听了,都兴致勃勃,赶紧把外套脱了,把袖子往上拉,准备摆出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势。
我们说干就干,马上就去摘粽叶了,虽然我们还不能掌握摘粽叶的技巧,但我们还是努力地从这件事中获取方法。
摘完了之后,我和伙伴们一起把粽叶搬回家,外婆一看,就用佩服的口吻说:“真棒,摘了这么多!”我和朋友们听了,都不好意思地红着脸。(提示语写出了外婆的情感,以及“我”和朋友羞涩的样子)
粽子终于好了,大家都围在桌子旁吃美味的粽子,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房间都浸在香海中了。(活学活用《槐乡五月》中的精彩语句)
(2)小组讨论。成立班级习作评改小组,小组成员一般在四到五人,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集中对习作进行评改。在评改过程中,可以分任务,也可以让一个学生把作文读出来,其他同学听,不恰当的词句,大家一起讨论,写得好的词句,大家一起欣赏。也可以一人写一句评价,最后总体评价习作,写出评语。
(3)展示反馈。对于教师和学生已修改并评价完成的文章,张贴在学习园地或打印成集,供同学们学习、欣赏,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最真实的,就是最动情的,跟从孩子内心的世界,才能看到那片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