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100013)
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指出,”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开放大学如何能够突围电大办学瓶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竞争的、有真才实学的、具有开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办学特色与质量方面独树一帜,如何探索一套符合实际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开放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定位特色化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普通高校具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多定位为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高校,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主。依据开放大学的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当前开放大学的战略定位应是应用型、服务型高校,国家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即“应用+创新+素质”型人才较为合适。
“应用+创新+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技能和全面专业素质为主要特色,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介于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的培养目标之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需求的。开放大学培养的学生应体现“应用型”特色,全教程均要贯彻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应区别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应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所谓特色的专业体系,就是指专业体系要个性化。专业设置的个性化是人才培养个性化的基础,也是打造开放大学专业品牌的基础。开放大学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是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创建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这是办学特色的支柱。
为确保学科专业设置的生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分析为依据,以电大自有资源和合作高校企业的优质资源为基础,体现区域经济特色。专业设置不求全、求大,而求精、求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搭建合理的专业布局,逐步形成专业吸引力和差异性竞争优势,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开辟空间,形成特色专业差异化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模式既包括内容范畴,又包括形式范畴,既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又包括用什么知识培养人才,还包括培养者采取何种方式确保为人才培养提供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促使各种能力的具备和素养目标的实现。
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国内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其他高校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其办学定位的差异性,其教学规律与合作高校并不完全一致,这一点在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构建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根据“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关键、创新能力培养是核心、素质提高是根本”的人才培养思路,开放大学应该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变原有课程知识老化、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不合理等现状,调整各专业课程结构,搭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元交叉。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同时,应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制定上狠下功夫。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求,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坚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理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构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
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区域经济,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开放大学要在面向社会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思路,在为学生搭建合理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创建针对性强、有办学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扩大多元技能培养渠道,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再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为了使开放大学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与力量在在校期间以及毕业以后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并能促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开放大学应从端正大学生的学风入手,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分年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入学抓好入学教育,学习期间抓好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毕业班重点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要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取心、学习主动性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锻炼学习毅力,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创新教育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本质,也是21世纪大学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核心目标。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教育载体,应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促进国民素质提升,促进教育公平,逐步探索将创新型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创新教育平台,在高等教育创新教育领域独辟蹊径。
开展创新教育,要树立精益求精的教育质量观,同时重视教育方法改革,推行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教育方法为主的学生管理模式,辅以导师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寓教于导,突出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以导学方法为主,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整体发展的多能教育,要求学生毕业后能“一专多能、一人多用”。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放大学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逐步改革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知识体系,逐步推进教学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要践行“面向学生、满足学生、提升学生”的教学思想,并以这种新思想和新观念指导和推动教学工作。
开放大学的发展依赖于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既不能照搬照抄原有电大系统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急功近利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必须在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把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确保开放大学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
国家开放大学应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履行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与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联系,把企业人员招进来,把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送出去,既节省企业再培训投入,也为开放大学的学科专业创新找到落脚点和着力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服务竞争,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国际化交流合作空前活跃。
“引进来、走出去”这种国际交流方式,将成为中国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新趋势。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机制、新模式”的办学主体,不应忽略国际人才培养这一趋势,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着眼于引进外“智”,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
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可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达到“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背景。同时,积极扩大渠道,推进学生短期海外学习经历,将学校的人才培养链条进一步延伸。此举将成为开放大学在未来高等教育激励竞争中的特色突围战略。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5—18.
[2]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3]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4]赵珂苑,牛慧.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设中的基层电大转型对策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