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大兴安岭岭东地区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自治旗三个旗市的辖域及行政区划,是从清代的布特哈地区一部分及其军政管理机构演变而来的。
经过三百多年的沧桑巨变,现在岭东地区的行政区域格局逐渐形成,却没有遗留城市和镇作为时代变革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这个地区真正的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且在改革开放之后得以加快推进。岭东农区的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过程,是由在微型聚落组织层级,发展到镇进而发展到市的。所以岭东地区的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并没有历史积淀的财富可以承袭,虽说没有包袱和旧的框架制约,但在几乎是零起点上规划城镇化发展的蓝图,毕竟比有一定基础可以凭依的城镇发展来说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呼伦贝尔盟地方林业局所属场局对岭东地区的开发,加速了岭东农区城镇发展。岭东地区作为呼伦贝尔市传统经济区的农区,也是呼伦贝尔市中人口分布最多的,这3个旗市的各自总人口均超过30万人,到2004年末,呼伦贝尔市全市总人口2708853人,其中城镇人口1778991人,农业人口929862人,各自占总人口的65.67%和34.33%。城镇化率为65.67%。岭东地区总人口为1078185人,占呼伦贝尔市总人口的39.80%,近40%。比岭西6个旗市区总人口多出380113人,是岭西地区总人口的154.45%倍。岭东地区农业人口为742135人,非农业人口336030人,各占总人口的68.83%和31.17%。岭东地区的农业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9.81%,城镇人口占全市城镇人口的20.19%。而整个岭东地区的城市化率仅为31.17%,比岭西地区总体城市化率低56.19%,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总体城市化率低58.16%。比呼伦贝尔市的城镇化率低34.50%。2004年末,呼伦贝尔市有71个镇,其中,岭西地区13个,大兴安岭林区27个,岭东农区32个,城镇数量列全市之首,占呼伦贝尔市城镇总数的45.07%,城镇化率却最低。
扎兰屯市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过程
扎兰屯市是在清代的基层管理组织扎兰基础上演变为居民点(村落)扎兰屯的。在扎兰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扎兰屯镇,再发展成为扎兰屯市,历经300多年的时间。1984年1月,布特哈旗撤旗设市,正式设置扎兰屯市,这是呼伦贝尔市辖域内大兴安岭岭东农区第一座城市,自始开启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扎兰屯市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类型:一是城关镇,原扎兰屯镇即现扎兰屯市直属六个街道办事处,是扎兰屯市主要城镇化地区;二是纯农业型,如六合镇、蘑菇气镇;三是铁路站点和农业开发型,如高台子镇;四是林业开发和农业开发型,如柴河镇、哈多河镇、雅尔根楚镇、卧牛河镇;五是农畜林业铁路站点,如哈拉苏镇;六是农业开发型大河湾镇;七是成吉思汗镇,是扎兰屯市第一大镇。2004年末,扎兰屯市有10个镇,分别于1984、1985、1986和1994年建立。2004年末,扎兰屯市总人口435 154人。扎兰屯市主城区六个街道办事处的总人口才132 927人,占全市总人口总量的30.55%,其它乡镇人口占全市人口总量的69.45%,主城区的人口集中度低,加之其它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有限,这是扎兰屯市城市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004年末,扎兰屯市农业人口270 746人,非农业人口164 408人,各占总人口的62.22%和37.78%。城市化率只有37.78%。在岭东农区三个旗市中最高,但与岭西地区的城市化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与岭西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的海拉尔区相比相差53.37%,与满洲里市相比相差60.08%,加快城镇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000年后,扎兰屯市城镇化持续稳定发展。
阿荣旗的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过程
布特哈总管衙门经营下的阿伦河流域,从清初到清末,没有形成城镇,只有村落居民点。阿荣旗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起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城镇形成的类型和城镇发展的动力,从总体上看比较单一。一是城关镇类型如那吉镇;二是农业开发型(农场)如亚东镇;三是纯农业型。阿荣旗其它镇如太平庄镇、孤山镇、霍尔奇镇、红花梁子镇、复兴镇、三岔河镇、那克塔镇、六合镇、三道沟镇均如此。那吉镇1958年3月建镇,其它镇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1984年及其后设镇的。2004年末,阿荣旗总人口319 509人,农业人口227 956人,非农业人口91 553人,各占总人口的71.35%和28.65%。城市化率为28.65%。从阿荣旗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阿荣旗城镇化的动力一直不足,导致城镇化率也一直不高,只排在莫力达瓦旗之前,列呼伦贝尔市所辖旗市区第12位,这当然与城镇化的起点低,原来农业人口多,人口总量相对也较多有一定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阿荣旗的农业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城镇化率低主要还是因为阿荣旗的工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推动作用有限。通过撤旗设市,建立阿荣市可以成为优先选项。
莫旗的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过程
嫩江西岸今莫力达瓦自治旗尼尔基镇境内曾是布特哈总管衙门治所,清廷在此的经营只是保土安民没有进行城镇建设,莫旗的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莫旗城镇形成的类型:一是城关镇型。这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作为县级政府的驻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对其重点规划和投入而发展起来。这种城镇发展模式是城关镇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普遍现象。尼尔基镇是莫力达瓦自治旗最大的镇,城镇人口也最多,也是当地城镇建设水平最高的镇。二是农业开发和作为铁路站点而形成的镇,如红彦镇、哈达阳镇。这是由于国家对大兴安岭地区农业开发,在今鄂伦春旗大杨树镇境内设有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局统筹对岭东地区的农业开发,并在莫旗境内建有所属国营农场对莫旗适宜性土地进行农业开发,同时,齐齐哈尔至加格达奇铁路在莫旗境内设置铁路站点,这些都促进了该地区的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三是纯农业镇,如汉古尔河镇、阿尔拉镇、西瓦尔图镇、宝山镇、塔温敖宝镇、腾克镇等镇均是如此。尼尔基镇1956年建镇,其余的镇都是1984年以后设置的,时间分别是:1984年、1986年、1997年、2000年。也就是说,从1956-1984年间莫力达瓦旗只有一个镇,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非常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莫旗城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2004年末,莫力达瓦旗总人口323 522人,农业人口243 433人,非农业人口80 089人,各占总人口的75.24%和24.76%。城市化率为24.76%。在呼伦贝尔全市13个旗市区中列第13位。比同一区域的扎兰屯市低13.02%,比阿荣旗低3.89%。19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城镇化发展较快,2000年以来,莫旗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
2004年以来岭东农区城镇化的发展
到2008年末,岭东农区除人口略有机械变动外,城市持续稳定发展,建成区面积有所扩大,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岭东农区总人口1 103 967人,其中农业人口755 871人,占岭东农区总人口的68.46%,非农业人口348 186人,占岭东农区总人口的31.54%。岭东农区城镇化率31.54%。其中,扎兰屯市非农业人口比重39.00%,阿荣旗的非农业人口比重29.5%,莫旗非农业人口比重为24.05%。岭东农区总人口占呼伦贝尔市总人口的40.52%。到2013年末,岭东农区的总人口1,083,466人,其中农业人口731,371人,非农业人口259,577人,各占总人口的67.50%和32.50%,城镇化率为32.50%。2013年末,呼伦贝尔市常住人口253.1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9.73%。岭东农区城镇化率比全市城镇化率低37.23%。岭东农区总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达42.79%。扎兰屯市和阿荣旗人口城镇化率都有所提高。岭东农区仍是呼伦贝尔市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任务最重的区域,也是今后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结论与讨论
岭东农区除没有历史积淀的先天不足外,也存在一些城镇发展中共性问题。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来城镇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主导的农业和林业开发是岭东农区城镇形成发展的外源性主动力,而内源动力则是辅助动力。内源性动力系统及其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成为推动岭东农区城镇发展主动力,这将是今后城镇发展的趋势。国家对岭东农区的国土资源开发没有达到大兴安岭林区和岭西地区的强度,这是岭东农区镇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岭东农区是呼伦贝尔市域内城市化重点开发的区域,岭东农区应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以及周边生产力布局特点,融入哈大齐城市带的发展组团,争取更多外源性动力支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动力之源的选择就非常必要,持久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城镇化发展的不竭之源。
基金项目:本文是呼伦贝尔市委党校系统2015年度科研项目:“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孙宝珠、谷黎君、王晓玲;执笔:孙宝珠。
(作者单位: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