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童趣诗歌 引导读写训练

2015-06-29 03:54张宏祥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牧童童趣诗词

张宏祥

【摘要】用充满童趣的诗歌,引导学生读写。通过这些诗歌让学生想象古代儿童的生活、嬉戏的场景,体味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领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从而培养学生读写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童趣诗歌 读写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9-02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诗歌无疑又是这一宝贵遗产中最闪耀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而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反映古代儿童生活内容的诗歌,更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一、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写

1.充满童趣的诗歌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充满儿童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诗词总是更受学生的亲睐,许多学生都喜欢选择这样的诗歌进行诵读。如:《村居》《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等。这样的诗词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意,并引起自身的情感共鸣,诵读时自然容易做到声情并茂。

2.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相比一些送别诗、怀古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更容易激起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学生从这些古代生活身上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能勾起他们探索的欲望,去探寻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生存状况,去比较古代与现代儿童生活的异同……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广阔的想象之门。

二、以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为素材,开展读写实践

在确定了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体的诗歌为重点进行读写训练的目标后,我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读写训练。

1.重现古代儿童生动的生活场景。《所见》《小儿垂钓》《村居》等诗词把古代儿童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勾起了对自己童年生活趣事的回憶,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十分好奇,总是有许多问不完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想象古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嬉戏的场景,并用自己的声音、表演、文字把他们重现。以《所见》为例,教师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推测牧童的家庭情况,他为谁放牛?他有没有上学?学什么?他会唱些什么?并指导学生揣摩牧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编排课本剧,组织学生表演。而这些活动最后都成了学生习作的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学生习作时就有的放矢,有话可写。同时,这样的写作活动也使学生乐于参与,文思潮涌。

2.再现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每一篇好的文章无不体现了作者情感体验与人生感悟,诗歌也不例外。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所思所想,可以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宋朝诗人杨万里为例,他的诗中留下了许多生动的儿童形象:在花丛中与黄蝶嬉戏的儿童;闲捉柳花的孩子;贪睡误事的牧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文来推想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作者的情感,分享诗人与童为伴的喜悦,从而编写诗人创作诗歌的故事。如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中诗人“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时,诗人与儿童嬉戏、玩耍时的心情,在“骗”了儿童后的开怀大笑,把“偶欲看书又懒开”的烦闷抛到一边。又如读了徐文长的《风鸢图十首》后,一位“闲看儿童断线时”的老人想到了“我亦曾经放鹞嬉”的童年生活,不由得发出了“今来不道老如斯”的感慨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诗歌,去编写诗歌创作的故事。

3.展现诗歌意犹未尽的画面。利用诗词所提供的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练习。留白是中国诗词、绘画的一种基本的创作思路,它给欣赏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留下的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生思索,有的是嘎然而止的故事情节。从小学生的实际出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推想故事的发展情况。如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中还可能发生那些趣事,故事的结果怎样?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当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想: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人会怎样作答?这些儿童又会怎样做?他们与老人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今后可能有一些怎样的故事;又如:在诵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牧童为什么会睡着?他可能是前一天干了什么事?“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的环境与他的睡有什么关系?当“一牛吃过柳阴西”后可能发生什么故事?小牧童会怎样做……这样的想象、推想,自然激发学生的热情。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种种看法,想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自然是事半而功倍了。

4.穿越时空,走进古代儿童的天地,与古代儿童“对话”。“关公战秦琼”虽然是笑谈,但打破时空的距离的“穿越”有时的确能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体味和收获。如诗歌中反映牧童生活的有很多,(《牧童》吕岩、《牧童词》李涉、《所见》袁枚、《泛耶溪》丘为、《村晚》雷震、《清明》杜牧、《牧童》卢肇……)对于如今连牛都很少见的学生来说,牧童的生活是多么令他们向往。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走进古代牧童的生活。以《我成为小牧童》、《我与牧童成了好朋友》、《我的牧童生活》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们当然是兴致勃勃、思想活跃,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习作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几年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诗文诵读与故事编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意境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他们情感体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将不断总结经验,让诗歌与故事“手拉手”,让学生体味到读写的乐趣,不断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猜你喜欢
牧童童趣诗词
牧童学画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牧童
寂寞的牧童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