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生
国家林业局老干部局 北京 100714
文献记载红松幼树有蔽荫习性,但这一点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笔者在2014年3月曾发现大连地区出现红松幼苗死亡的情况,为此发表了“大连地区庄河红松幼苗死亡的教训”(见百度生态监理工程师空间),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经营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学术方面的问题。笔者为此对红松的蔽荫习性做了调查,针对不同调查对象采用2种方案。幼树采用方格法,成林采用样地调查。
本次红松幼树成活率调查对象是从苗床移栽到苗圃地的苗木。苗圃地都是退耕地。苗木规格为2~3年生、高30 ~50 cm。根据调查对象,设计2种方案。
共设计了4种规格样地(1 m×1 m,2 m×2 m,3 m×3 m,4 m×4 m),分别统计成活率的结果依次为88.9%,94.9%,92.5%,90.3%。
考虑工作量和精度,综合平衡采用的样地面积为3m×3m,既满足精度要求,又能减少工作量。
调查对象都是退耕地,因此选1 条有代表性的地垅统计成活率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在这次试验中,采用抽样方法测得的成活率达到89.4%以上,可靠性达到97.5%。
笔者对辽宁省庄河县金房村的南房身与薛沟2地红松幼树不同蔽荫方式的效果进行了调查。他们都是2014年春季造林时栽植,种苗都由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提供,土地类型都是退耕地。南房身不加任何措施,自然状态下杂草蔽荫;薛沟的幼树套种玉米蔽荫。调查结果标明,成活率都达到85%以上;南房身的红松幼树虽没采取特殊措施,但成活率达到91.7%;薛沟达到85.7%。辽南地区2014年出现60年不遇的春旱,成林的油松、落叶松顶芽都已枯死。新栽植幼树能达到如此成活率,应该说是个奇迹。
辽宁省庄河县城山镇洼子村土地承包经营前有3 个生产队栽植了红松。笔者在水库的东山对红松作了调查。以一株油松作圆心设半径20 m 的圆形样地,进行每木检尺。样地的立木株数为36,其中有1 株枯立木。
通过选择数学模型[1],可以得到各径阶理论株数(表2)。
表1 样地各径阶株数分布
表2 样地各径阶理论株数及与实际株数的对比
本样地共检尺36 株,其中一株为枯立木,参与统计分析35 株。外业检尺为围径,内业换算为直径。按2 cm 径阶分组,分布于8 个径阶,平均直径为14.1 cm,平均高为9.4 m。平均枝下高为3.0 m,为树高的近1/3。这一点与落叶松相比形成明显反差。小于平均直径的活立木株数18 株,占总株数的51.4%。
株数分布与直径的相关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为正态分布,但实际情况是各径阶株数未呈现正态分布。株数分布高锋不明显,甚至出现双高锋现象。虽然人工林受人为干扰较大,但这仍可以反映出红松蔽荫的生物学特性。计算得出的相关系数为0.61,显示株数的分布与径阶相关接近紧密状态。这证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树木学中侧重分类方面的研究,而对树木的习性特征研究资料较少。此次对红松蔽荫习性的调查是由发现林农给幼树打农药、除草引起的。发生此类事故不只是经营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有对树木生长习性的掌握问题,应该引起重现。红松的蔽荫习性是由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为什么它会蔽荫?与其他树种有什么区别?这要从解剖学方面深入研究。
1)对红松不能造人工纯林,已造的纯林要进行改造。红松人工林造林设计应提上日程。
2)营造红松混交林最合适的相伴树种是蒙古柞、辽东栎。这样有利于柞蚕业与红松林果业的发展,取得双赢的效果。
[1]M·费史.概率论及数理统计[M]. 王福保,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