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人类丛林经验的记忆留存
——评林美容、李家恺著《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

2015-06-28 15:05庄小芳
闽台文化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闽台人类学跨文化

庄小芳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研究部,福建 泉州 362000)

窥探人类丛林经验的记忆留存

——评林美容、李家恺著《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

庄小芳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研究部,福建 泉州 362000)

闽南语发音的“魔神仔”,在汉字上又常写做“无神仔”、“芒神”、“迷魂仔”、“牛箱仔”等,指出没于山林水边、矮矮小小、会幻化、会作弄人、会把人牵去或摸去的一种存在。在闽台民间,不管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真实存在的山水精怪,还是作为一种口头语言,“魔神仔”这个词及相关的故事、传说都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同时与闽台两地的宗教仪式、信仰、民俗活动等时有交叉。但是,作为一种存在于民间的分散性的口头民俗资料,再加上此类传说、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隐秘性质,关于“魔神仔”的记载既缺于各类史志、民族志和宗教调查辑录,也少见有专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者,关于“魔神仔”传说、故事的研究也因此极少被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而是被长期忽略或堙没在泛民俗的乡野传奇之中。台湾人类学林美容教授及其学生李家恺在经历了对闽台两地长期的田野工作之后,又辅以文献爬梳和理论的分析,出版了《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一书,收集记录了闽台,尤其是台湾系统的200多则“魔神仔”故事、传说,并将其置于全世界“矮人传说”的框架中进行民俗学的跨文化比较及文化人类学的想象。在我读来,这本“魔神仔”故事、传说研究的开创性专著,或许将启开幅员更广阔、历史沉积更深厚的大陆地区对相关领域更多的探寻,书中传递的信息也将为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主著者台湾人类学家、现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的林美容女士,以扎实严谨的田野功夫和宽阔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视野见长,使得《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一书呈现出迷人的特质,不仅通俗易懂,且能引发读者诸多的思考,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何谓魔神仔?这是作者开篇所要阐释的概念。通过古文献的整理、报刊、网络的报道,以及广泛而持续的对现代人的口头调查,作者建构出多样而又具有同质特征的“魔神仔”形象。透过作者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从古文献中记载的“山魈”、“山都木客”等,直至现代文学、网络等建构的“魔神仔”形象,“魔神仔”的故事由来已久,跨度极大。这不仅能让人理解“魔神仔”故事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社会迁徙背景,还使得“魔神仔”这个闽台地区传统的民间传说题材具有强烈的时空穿越性和现代意味,并因此可能展开各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

作者通过这些故事或传说,归纳了“魔神仔”出没在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各事各物的关系,以及在与人的关系中所呈现的各类面貌、行为方式等,并从中提取了广泛流传于闽台的“魔神仔”故事或传说的重要母题,指出“魔神仔”是台湾版的矮人。作者将“魔神仔”传说故事置于整个世界“矮人”传说的大框架内进行跨文化比较,说明台湾的“魔神仔”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特性。而且,台湾的“魔神仔”形象,与福建“迷魂仔”故事、日本的神隐想象、太平洋岛屿的矮人传说、欧美矮人童话中的形象都有着同质性,如矮小、神秘、喜欢出没在山水之间等。

作者从各类魔神仔故事或传说中提取出关键的相同特质,认为这是人类丛林生活的集体记忆,而这种记忆的基础是全人类共享的集体无意识的底层,在这之上是族群性的或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更上层才是个体的无意识,最表层的才是个人的意识。也就是说,“魔神仔”故事虽以个人经历和叙说为主,却广泛分布于东西方文化,而东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与“魔神仔”相似的故事题材的原因,则在于某些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其中深藏着人类演化发展的文化密码。因此,作者认为“所有的矮人传说其实都可以看成是现在的‘原住民’对于比他们更早来到这块土地的先前存在(prior-being)的一种杂糅了事实、信仰、传说与知识的记忆方式。”

作为人类学家,林美容教授视野广阔,基于“魔神仔”在东西方文化的普同性,她将出没于山水之间的“魔神仔”的种种故事和传说,抽象为人类对自己童年的一种想象。如古人在荒野丛林中迷路、行走快速、在树上树下生活、藏在洞穴中等,一再出现于“魔神仔”各类故事的母题中。这是因为现代人无法重返人类童年阶段在原始丛林中迷惘与挣扎的真实情境,而只能通过口传的“魔神仔”传说、故事保留相关的记忆。这种想象作为一种潜意识烙刻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直至今日。因此,我们可以将“魔神仔”看作是一把小小的钥匙,可以打开人类曾经的丛林生活回忆,并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几次巨大而关键性的改变。在作者所做的“魔神仔”人类学想象中,“魔神仔”故事或传说的母题及其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性改变有:“魔神仔”给人类喂食,包含美味的深层无意识记忆,即人类从生食到熟食的过程;“魔神仔”呼叫人的名字迷惑人类或人类通过呼叫名字寻回被迷之人,揭示了名字是人类从丛林野蛮生活进入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代表人类已经创造语言,可以区别你我,可以沟通感情与思想;与衣物相关的母题,则代表人类从无衣到有衣的改变,说明人类开始懂得追求身体的舒适感,同时产生了羞耻心、男女有别的观念等,这些观念使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古人类的生活通过传说、故事存留在现代人的口耳里,对于现代人来说有什么意义?而这些传说、故事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延续性,甚至在现代社会掀起新的传播热潮?这些在作者看来都别具意义,提醒着人类与过去、与大自然密不可分。如农耕时代“魔神仔”故事的流传,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农耕生活的真实状况:“魔神仔”破坏农田或水利设施的故事,凸显了农田水利设施在农耕时代的重要性;“魔神仔”在起雾、下雨、黄昏等特定的气候、时节出没的说法,其实是长辈将“魔神仔”镶嵌在民俗的气候知识中,以“魔神仔”特定时候容易出现的说法来告诫后辈,有提醒注意安全之意,反映了农业时代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敏锐感知。又如作者认为“魔神仔”爱牵囝仔(闽南语,指孩子)的说法,或许与大人习惯把恐吓当作教育小孩的手段有关。对于当代人而言,“魔神仔”有着象征自然界的意义,因此可以与现代的环境保育的议题连结在一起。当人类自食环境破坏的恶果之后,“魔神仔”故事的重新流行,也意味着现代人开始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出现重返自然的趋向。

〔责任编辑 蔡惠茹〕

庄小芳(1982~),女,福建惠安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闽台人类学跨文化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不同知识呈现方式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