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生++贺鹏飞
【摘 要】 以经济网络中的某一节点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对该企业外部经济网络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合并企业关系的不同,分别研究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合并模式,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来验证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的规律性变化,结论是:横向合并后,并购方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更加集中;纵向合并后,并购方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更加分散;混合合并后,并购方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没有显著变化。文章将经济网络理论与企业并购相结合,扩展了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企业网络; 外部经济网络; 外部经济网络合并; 企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2-0007-09
一、引言
经济网络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而并购是对经济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重大经济行为。随着并购行为的发生,除了并购双方企业发生合并以外,并购双方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也发生了合并。以往对于只关注并购双方企业单项资源变化的孤立研究,不能够完整地描述对其外部经济网络产生的影响(叶广辉,2010)。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在并购后是如何发生合并的,它的合并模式是什么形式的,以及合并后会产生何种变化,这些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研究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合并之前,其实对于单个企业外部经济网络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存在补充和完善的空间。而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将传统的企业资源理论进行扩展,形成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资源观,为全文的演绎推理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前提假设。
二、经济网络相关理论的文献回顾
(一)经济网络的含义
网络是由社会网络概念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Barnes and Nadel认为社会网络就是跨社会的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网络是由社会网络概念发展出来的。Williamson(1991)认为,经济网络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混合体。它是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形式。Steve N. and Ioannis M.(1995)对经济网络的构成元素进行分析,指出经济网络由网络节点(企业或者业务单元)和联结(实物转移、信息联结或者资源联结)构成,通过节点间的协同经营获得竞争优势。杨旭(2002)认为,经济网络是存在于企业与市场间的组织形式,主要的分析对象是行为主体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张秋生(2010)认为所有的经济网络都能够表示为构成经济网络的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
总结学者们的观点,经济网络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狭义上,经济网络可以看作处于市场和科层制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的一种形态,具体表现为具有强关系企业间形成的竞争主体或产业组织方式。广义上,经济网络是由各个经济主体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所构成的系统,具有网络结构和网络特性。
(二)经济网络的成因
关于经济网络成因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都有着大量基础性的研究。经归纳,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制度经济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
1.制度经济理论
制度经济理论是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发展而来的。现代企业理论将经济组织分成市场和科层制组织两个极端。Richardson(1972)则指出,企业和市场的二分法,让人们忽视了企业间合作的存在。他认为,由于市场的专业化分工,某个企业只能从事某个阶段的价值活动。它的生存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会与其他企业存在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互依、互补的。经济网络正是基于这种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Thorelli(1986)将经济网络的形成理解为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制的媒介。当企业间的交易频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在这群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子市场。这种子市场就是一个经济网络。所以,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分析来看,学者们使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交易组织的“市场—科层制”二分法变为“市场—经济网络—科层制”的三分法。经济网络是存在于市场和科层制之间的一种交易组织形式。这种观点为本文有关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关系的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网络理论
经济网络是从社会网络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当学者们把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引入到经济网络中以后,经济网络的相关研究才有了科学性和系统性。Granovetter(1994)指出,社会网络分析中个人的联结,放在经济组织间的联结同样是可以的。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强关系就是发生频率高的、信任程度高的、互惠性强的关系。相反,就是弱关系。Uzzi(1997)认为,经济网络的嵌入性概念更多地强调了经济活动的社会网络性质。也就是说,经济网络中有更多的社会性因素,包括信任、资源分享、企业家个人关系等。郭劲光(2008)也指出,经济网络就是由社会网络和市场网络组成的。所以,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网络就是经济活动嵌入社会关系中而形成的网络。正是通过社会网络,或者说是个人关系网络,才使得企业之间的资源有效率地流动。这种观点为本文的外部经济网络描述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3.组织学习理论
一些学者从组织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经济网络的成因。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网络是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同盟。这种同盟关系是为了企业间的研究开发或者组织学习(Powell,1996)。一方面,由于经济网络的存在,技巧可以在企业之间高效率的转移。另一方面,这种技巧的转移还有可能催生出新的技巧,这是孤立的经济节点无法做到的(Hamel,1991)。因此,经济网络的成因可以理解为是由组织学习推动的(Zaheer,1998)。胡安安(2006)从组织理论的角度,将经济网络理解为基于知识的组织网络。这个网络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组织制度因素、认知因素、信任因素和偏好因素。从组织学习理论角度来看,这种学习溢出效应的观点为本文有关外部经济网络合并后的规律性变化提供了理论假设。
4.资源基础理论
支持该理论的学者们多是从战略联盟开始研究的(Hagedoorn,1993)。Richardson(1972)认为,经济网络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互补性资源。Jarillo(1988)认为,经济网络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企业从外部获得资源的途径。企业和外部建立某种企业间关系,可以快速获得互补性资源,这种互补优势是企业内部无法做到的(Pfeffer,1978)。所以,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来看,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仅从自身的资源异质性进行寻找,更进一步地从企业外部进行资源互补性的寻找,而这就解释了经济网络的成因。本文通篇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经济网络理论。
三、企业外部经济网络描述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经济网络视角的企业资源分类——组织内资源和跨组织资源
20世纪90年代,从强调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资源基础理论流派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资源观,即基于网络视角的资源观。持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企业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企业所处的经济网络中的(Dyer & Singh,1998)。也就是说,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除了关注自身的资源禀赋,还要关注与经济网络中其他组织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在总结传统资源基础理论分类的基础上,将企业外部的网络资源引入资源分类框架中,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组织内资源和跨组织资源。其中组织内资源,本文按照周琳(2006)的企业资源分类,分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而跨组织资源,本文参考李玮(2008)的观点,分为以下五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与科研机构的关系和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如图1。
其中,组织内资源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资源分类,此类研究成果已不胜枚举,且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合并是基于跨组织资源的相关理论,故主要分析跨组织资源。跨组织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资源。第一,跨组织资源不能是单独企业所享有的,必须建立在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上。经济网络关注的就是组织间的关系,所以在经济网络中企业必然存在跨组织资源。第二,跨组织资源能够基于经济网络的平台在组织间分享和扩散,并且不会减少这种资源原有的效用。第三,跨组织资源是战略性资源。由于组织间关系是通过特定的经济网络长期形成的,具有异质性,存在路径依赖,能够保持自身竞争优势且不会被模仿。
(二)企业资源之间的联系
基于网络视角的企业资源分类方法将企业的边界模糊了,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组织间的关系获得企业之外更多的稀缺资源。也就是说,组织内资源与跨组织资源之间存在着联系。
本文认为,跨组织资源是企业获取组织内资源的一种途径或者手段。在经济网络中的成员企业,由于与其他网络成员建立了各种合作网络,获得了竞争优势。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通过跨组织资源获得了其他组织内部的稀缺性资源;另一方面,跨组织资源本身具有异质性、路径依赖性和稀缺性。组织间建立的紧密关系使得企业获得组织内资源时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强或者效率更高。组织内资源与跨组织资源的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表格形象化地表示出来,具体见表1。
四、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描述性分析
(一)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定义
企业经济网络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经济网络和外部经济网络。企业内部经济网络是以企业为边界,由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或资源要素为节点所构成的经济网络,是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企业内部经济网络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而企业外部经济网络是以企业为主体,由本企业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组织为节点所构成的网络,是将企业视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关注的是经济网络其他的节点和关系的变化对该主体的影响。然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企业有联系的组织不胜枚举,如何明确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边界是定义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关键。
本文认为,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是该节点企业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其他组织节点所构成的经济网络,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节点包括与该企业有关系的供应商、客户、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结构图如图2。
根据网络分析理论,网络是指行动者和其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一个网络必然包含两个部分:多个节点(也就是行动者)和各个点的连线(也就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结构图满足网络的定义。它是以网络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网络,连线就是该企业的跨组织资源,包括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与科研机构的关系和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连线存在方向,并且往往是双向的,代表的是经济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内部资源的流动方向。其中节点的出度代表资源的流出方向,而节点的入度代表资源的流入方向。例如,对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连线,供应商指向企业的箭头代表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或者原料,企业指向供应商的箭头代表企业支付的资金流向;对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连线,企业指向政府的箭头代表企业需缴纳的税金,政府指向企业的箭头代表企业得到政府的补贴收入。第二,连线存在强度。连线的强度代表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关系的大小,也就是该企业跨组织资源的大小。
(二)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分类
企业的跨组织资源可进一步分为五类: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与科研机构的关系和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因此,根据跨组织资源分类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的外部经济网络进一步分为以下五个子网络,即供应商关系网络、客户关系网络、金融机构关系网络、科研机构关系网络和政府部门关系网络。如图3。
供应商关系网络中的节点由所研究的企业以及与该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供应商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商往往不止一个,因此在研究某企业的供应商网络时,根据研究要求,选择较为重要的几个供应商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就公布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和采购比例。
客户关系网络中的节点由所研究的企业以及与该企业有紧密联系的客户构成。这里的客户指的是能够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客户,而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群体数量众多,单一消费者购买额又极其微小,不在本文的客户关系网络的研究范围内。例如,在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前五大客户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本文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网络。
此外,金融机构关系网络、科研机构关系网络和政府部门关系网络分别由所研究的企业以及与之有借贷关系、合作关系和紧密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所构成的网络。
(三)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计量
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计量问题要解决的就是跨组织资源的计量问题。跨组织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资源,是企业获取组织内部资源的一种途径或者手段。也就是说,跨组织资源可使企业通过外部经济网络来获取稀缺资源。这种获取资源的能力,能够从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结果中表现出来。而企业的经济活动结果大多数能够通过企业的年度报告等公开披露的材料获取。本文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企业跨组织资源的测量问题。
按照分类,企业的跨组织资源包括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与科研机构的关系和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跨组织资源计量的指标类别、指标含义和指标计算见表2。
五、企业外部经济网络的合并模式分析——以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网络为例
伴随着企业的并购行为,对于并购双方,不仅组织内部资源将进行合并(也就是企业合并),而且跨组织资源将进行合并,随之而来的就是并购方与被并方原有的外部经济网络的合并。按照合并企业之间关系的不同,企业合并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和混合合并三种类型。因为合并类型的不同,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模式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本文以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网络为例,分别研究横向合并下的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纵向合并下的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以及混合合并下的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
(一)横向合并模式
横向合并,是指处在同一行业生产相同或相关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合并。伴随着企业的横向合并,并购双方的外部经济网络也同时进行了合并,并且合并后的企业外部经济网络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与外部组织的关系发生变化。合并前后并购双方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模式分别见图4、图5。
合并前:
合并后:
其中,S1—S6代表供应商,B代表并购方,T代表被并购方,B&T代表合并后的企业。连线代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连线的方向代表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在横向并购中,并购方B与被并购方T处在同一个行业中,且在价值链中的同一环节,生产同类产品。合并前,并购双方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可能处于重合的状态,其中每一个供应商都有可能与并购双方企业产生关系,这是横向合并情况下企业外部经济网络合并的重要特征。合并后,并购方与被并方成为一个企业,两个供应商关系网络合成为一个供应商关系网络。从参与横向合并的企业来说,合并后存在采购协同,面对以前相同的供应商和客户,更有话语权,采购规模也大了,原有的供应商更愿意与企业建立更强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企业供应商关系网络中就是,与前几大供应商的关系更强了,也就是说与供应商的关系更加集中。
在横向合并中,并购双方的客户关系网络的合并与供应商关系网络的合并模式是一致的,故不再赘述。
(二)纵向合并模式
纵向合并,是指处于产业链中,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并。纵向合并是企业快速实现纵向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手段。合并前后并购双方企业的供应商与客户关系网络模式分别见图6、图7。
合并前:
合并后:
其中,“上”代表参与纵向合并的企业中处于价值链上游的企业,“下”代表参与纵向合并的企业中处于价值链下游的企业,“上&下”代表合并后的合并企业;S上1—S上3代表上游企业供应商关系网络中的重要供应商成员,C上1和C上2代表上游企业客户关系网络中的重要客户成员。同理,C下1—C下3代表下游企业客户关系网络中的重要供应商成员,S下1和S下2代表下游企业供应商关系网络中的重要客户成员。连线代表企业与供应商或者客户之间的关系,连线的方向代表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
合并前,并购双方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和客户关系网络处于重合的状态。对下游企业来说,上游企业作为其供应商,处在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之中,也就是说“上”与S下1和S下2是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关系。相应的,对上游企业来说,下游企业作为其客户,处在上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网络之中,也就是说“下”与C上1和C上2是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关系。合并后,并购方与被并购方成为一个企业,原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成为了合并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原下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网络成为了合并企业的客户关系网络。然而,原上游企业的供应商与原下游企业的客户有可能成为合并企业的同业竞争对手,在图7中用虚线标示。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随着企业合并的发生,要么企业的外部采购部分地内部化,要么企业的外部销售部分地内部化。也就是说,企业的部分外部经济网络成为了企业内部网络的组织节点。具体表现在企业外部经济网络中就是,与前几大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更弱了,也就是说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更加分散。
(三)混合合并模式
混合合并,是指既不处于同一行业也无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参与合并的企业由于在业务上没有关联性,也没有竞争性,因此,混合合并被认为是企业实现多元化战略的手段。合并前后并购双方企业的供应商关系网络模式分别见图8、图9。
其中,B代表并购方,T代表被并购方,B&T代表合并后的企业;BS1—BS3代表并购方B的供应商,TS1—TS3代表被并购方T的供应商。连线代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连线的方向代表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合并前,由于参与混合合并的双方企业既不处于同一行业也无关联,所以双方的供应商关系网络不存在重合,这是与横向合并中供应商关系网络合并模式的不同之处。合并后,并购方与被并方成为一个企业,两个供应商关系网络合成为一个供应商关系网络。企业既不同于横向合并存在采购协同和销售协同,也不同于纵向合并使外部网络内部化,只是两个外部经济网络的简单叠加。具体表现在企业供应商关系网络中就是,与供应商的关系没有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