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定义与识别

2015-06-27 12:06刘鹤范莉莉
会计之友 2015年12期

刘鹤++范莉莉

【摘 要】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催生了一种全新类别的碳无形资产即互联网碳无形资产。首先运用属加种差法定义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属概念——互联网无形资产,再从现有文献中抽取碳资产的低碳特征并逐一研究进而获取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的种差,据此重复运用属加种差法探索性地定义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其次利用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种差的研究结论,从互联网无形资产中识别出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关键词】 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互联网无形资产; 碳无形资产; 属加种差法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2-0019-05

引 言

近年来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气候屡见报端,是人类脆弱与不堪一击的表现。多数科学家把气候异常归结于碳基能源过度使用造成的CO2大量排放。缓解CO2过度排放已成为全人类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正采取措施减少生产经营和普通生活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微观企业逐渐面临碳排放约束的全新挑战,低碳资产将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碳资产可划分为“有形”碳资产和“无形”碳资产。诸如低碳建筑、低碳设备等碳有形资产的成本和价值易于计量。而配额碳排放权、碳减排量、低碳技术、产品碳标签、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等“无形”碳资产因其难以被量化,往往不被企业重视,但它们无疑会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以互联网无形资产为主的生产和服务方式相对于传统经营无疑会降低CO2排放,使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有更好的低碳表现。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领域的研究成果极为鲜见:刘鹤等首次提出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概念,并论证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价值;刘鹤等设计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维度。尚未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碳无形资产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的相关文献,且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定义和内涵尚无人涉及,这形成了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动机。

一、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属加种差法

属加种差法被广泛应用于对新概念的界定。特别是满足以下条件的时候:一是被定义概念有明确的属概念,且内涵比较明确;二是种差清晰。属加种差法的定义方式由公式(1)给出:

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差异)+邻近的属(属概念) (1)

(二)技术路线

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定义研究;二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识别。第一部分研究思路是:首先辨认互联网碳无形资产邻近的属概念就是互联网无形资产;其次研究互联网无形资产的定义,在定义互联网无形资产的研究中亦采用属加种差法,即先确定它的邻近属概念为无形资产,然后通过探讨被定义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种差来定义之;再次抽取现有文献中关于碳资产定义的低碳特征并逐一研究,获取种差;最后,使用属加种差法探讨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定义。第二部分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确定互联网无形资产的具体范畴;然后根据第一部分种差结论识别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二、基于属加种差法的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定义研究

首先辨析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属概念;其次研究属概念定义;然后确认种差;最后运用属加种差法定义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一)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属概念辨析

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属概念有资产、无形资产、碳资产等,但邻近的属只有碳无形资产和互联网无形资产,由于目前碳无形资产概念尚待明确,而相关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的文献已可被检索,故本文以互联网无形资产作为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属概念。

(二)基于属加种差法的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研究

首先辨认互联网无形资产的属概念;其次明确该属概念的定义;然后研究种差;最后运用属加种差法定义互联网无形资产。

1.互联网无形资产属概念辨析

表1列举了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研究文献和其属概念选择:

表1中的属概念有:(1)无形资产;(2)经济资源;(3)资产;(4)积累。(2)项和(3)项均不是邻近的属;(4)项可以看成是逻辑学上的资产属性,不能作为属概念;无形资产一般被分为市场类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人力类无形资产、企业管理类无形资产四类,如果从这四类资产中独立出第五种无形资产——互联网无形资产,则互联网无形资产邻近属概念是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定义

无形资产概念由杨汝梅先生于1926年在其《无形资产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其后众多学者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作出了大量基础研究,其基本内涵已达成共识:无形资产指不具有实物形态、依附于一定实体、为企业所垄断、并能为企业长期使用、其价值与成本无关的可转让的非货币资产。

3.互联网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种差探讨

归纳表1中的差异有:A.为企业所垄断并长期使用(类似的表达:企业所控制);B.能以货币计量;C.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类似的表达:具有收益预期);D.在互联网的投资和积累(类似的表达:企业在互联网上投资所形成的积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而来;依托互联网形成;来源于互联网的网络资源等);E.相对较高的获利能力;F.随着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其价值也随着扩大;G.不具有实物形态(类似表达:不具有传统会计意义上实物形态)。

考察上述七项种差,A、B、C、F、G五项是所有无形资产的共同属性,并非互联网无形资产所特有,因此不能作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种差。种差D项很明显是互联网无形资产与其他无形资产之间的区别;对于种差E项,虽然所有无形资产都具有成本与价值无关的特性,但长期积累并经营互联网无形资产,其价值扩大的程度高于其他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对E项重新描述后可以作为互联网无形资产的种差,即D、E两项构成的互联网无形资产与其他无形资产种差。

4.互联网无形资产定义

依据属加种差定义规则,互联网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互联网上投资并积累的,长期运营预计会给企业带来更大价值和更高收益的无形资产。

(三)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互联网无形资产的种差研究

前两部分确认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属概念及属概念定义,本节内容确定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的种差。种差实质上描述的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其他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的差异。在缺乏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内涵研究文献条件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对成熟的碳资产定义研究成果逐一研究,进而从中提取碳资产的多项低碳特征,并结合互联网无形资产特性分别予以详细探讨、筛选,以此映射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低碳特征,不失为一种理性方法。

1.资产的低碳特征研究

表2是现存主要文献中关于碳资产的观点及低碳特征。

表2中的低碳特征包括:A.具有CO2减排效果(类似的表达包括节能减排、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碳减排能力等);B.可申请低碳项目;C.向大气排放CO2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D.价值属性(类似的表达有实现盈利、带来经济利益);E.在低碳经济领域;F.可储存或流通(类似的表达有可实现财富转换);G.通过法律建构的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有价产权;H.相关制度建立并分配给企业的一种环境资源;I.可被消耗。

2.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种差探讨

分别考察以下低碳特征:

A项CO2减排效果。该项是资产低碳本质特征,同时也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其他类互联网无形资产的主要差异,所以A项目是种差。

B项可申请低碳项目。为协助缔约国家实现其减少CO2排放的承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经营碳资产,以低碳项目方式申请相关机构事先评估,并核准减排量,该减排量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可以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CDM项目、森林碳汇等低碳项目而获取发达国家资金。因此能否支撑企业申请低碳项目是种差。

C项向大气排放CO2的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如果企业拥有并经营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进而降低CO2排放总量,该总量如果低于法定额度,冗余碳排放量可交易获利;该总量若仍高于法定额度,则至少可减少从碳市场中购买碳排放权的资金。C项归属于种差之内。

D项价值属性。该项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特点,但它同时也是其他类互联网无形资产,甚至是所有资产的特点,故排除于种差之外。

E项在低碳经济领域。该项描述碳资产发展的背景是低碳经济,故E项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发展的起因或环境,排除于种差之外。

F项可储存或流通。该项不是区别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和其他类互联网无形资产的差异,因为互联网无形资产都具备积累、存储、流通、转卖的特点。

G项通过法律建构的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有价产权,H项相关制度建立并分配给企业的一种环境资源和I项可被消耗。这三项实质上是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固然属于碳资产,但却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和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的差异无关,即G项、H项目和I项不能作为种差。

综上,A、B、C三项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的种差。

(四)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定义

依据属加种差定义规则,结合种差A、B、C三项,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指与企业CO2减排活动相关,具有CO2减排效果,能支撑申报低碳项目或使得企业CO2排放量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的互联网无形资产。

三、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识别

先明确互联网无形资产范畴,再据种差A、B、C识别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一)互联网无形资产的范畴研究

蒋秀莲等(2011)在宏观上界定了互联网无形资产,认为互联网无形资产包括电子商务体系、运营平台、软件等及它们所衍生出的无形价值。童华晨(2012)认为互联网无形资产包括域名、网站、网络软件、企业网络客户、企业网络知名度、网站及其他业务访问量、网络品牌形象等隐形网络资产,且其范畴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而扩大,比如QQ账号和密码,论坛、播客、博客、微博用户名和密码,网上店铺的名字、使用权限和信用程度等也属于企业互联网资产。汤洵(2011)认为互联网无形资产包括域名、软件、网站、网络用户、知名度、访问量、品牌形象等。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尽管对互联网无形资产界定的表述不完全一致,但内涵可能是相同的:比如,蒋秀莲等提到的运营平台和童华晨提到的网站含义似有重合;同时,一些学者提到某一种互联网无形资产可以细分为多种资产,比如汤洵提到的网站,可拆分为更具体的资产。对文献中所有互联网无形资产准确界定、拆分、合并以后,归纳如表3所示。

(二)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识别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种差A、B、C是区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和其他互联网无形资产之间的本质差异。即碳减排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具备碳减排效果进而支撑申报低碳项目(适用于不承担减排义务国家)和具备碳减排效果使得企业碳排放低于政府规定的基准量(适用于已承担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两个特征中,互联网无形资产只需居其一则可认定该互联网无形资产为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重新审视表3中待识别的互联网无形资产,不难发现其中几类属于企业投入资源建立的“硬”资产,比如企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虚拟社区、即时通讯软件账号、域名等;另几类则是企业基于互联网“硬”无形资产的运营而积累起来的客户“软”资产,如注册用户、活动好友、流量、粘度等,缺乏用户和关注度的硬性互联网无形资产不能体现其资产的价值属性,也就不会为企业减排带来任何贡献,因此在下文识别过程中把这些用户“软”互联网无形资产同“硬”互联网无形资产结合起来一同考虑。而网络知名度和网络品牌则是企业对上述硬性和软性互联网无形资产投入和积累产生的组合资产。

结合上述的分析,运用特征识别法从互联网无形资产中识别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1.企业网站及注册用户、流量、粘度等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企业网站功能主要表现在:品牌形象、产品展示、信息发布、顾客服务、网上销售等方面。网站可大幅降低企业CO2排放,比如汽车企业通过网站来展示汽车、客户网络虚拟试驾等,这样不仅可减少直接碳排放量,同时可不必自建或租用展厅,从而间接降低CO2排放。

2.企业博客、微博和微信及活动好友、粘度等都属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以微博为例,企业微博的商业价值包括发布企业信息、快速客服通道、深度了解消费者平台、口碑检测工具等。在客服方面,企业利用微博平台建立客服账号以实现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例如电脑销售公司利用微博可以处理众多客户的售后服务请求,特别是一些非硬件维修要求,在该流程中,企业针对每次服务请求的上门服务被低碳的在线服务所替代。而企业博客、微信也具有节能减排效果,它们都是企业的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3.企业虚拟社区及注册用户、流量、粘度等属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虚拟社区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有:聚集消费者信息,有助于精确细分市场;降低售后服务成本;促进顾客知识交流与共享;扩大顾客基数,强化顾客忠诚度;塑造企业品牌,传播企业文化和形象等。例如在企业利用虚拟社区促进客户知识交流和共享方面,传统对客户的知识或信息传递采用印刷DM单、产品说明书、售后上门调试等手段,而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可以帮助企业在线实现以上大部分功能,显而易见的结论是建立在虚拟社区平台上的顾客知识交流和共享可以大幅降低企业整体碳排放。

4.即时通讯软件账号及好友、粘度等归属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即时通讯软件的重要功能是提供低成本的在线客服。众所周知,企业客服流程中有一项重要的服务是售后服务,客户地理位置离散性及个性化的需求会使传统售后服务(比如流动服务车上门服务等)排放大量CO2。在线售后服务被认为既是低成本的,同时也是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5.域名不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域名是企业网站在互联网上的名称,是IP地址简单化和易记化形式,企业若计划建立自己的网站,必须首先申请并获得一个域名,但企业即使没有建立企业网站也可以先申请一个域名,目的是防止被其他组织抢注你的域名。域名是“硬”互联网无形资产中唯一不需绑定注册用户、活动好友、流量和粘度等用户资产的一类特殊互联网无形资产,企业在拥有域名而没有创立企业网站的阶段,域名对企业减排无疑是没有贡献的,即使在企业网站上线后,逐渐被网民认可的域名诚然是企业一种重要互联网商业资源,也是企业网络知名度和网络品牌形成的重要途径,但它对企业碳减排无任何贡献。比如为网民所熟知的支付宝域名alipay.com,它已经成为该公司重要的互联网无形资产,是支付宝这个网络品牌的重要支撑,维系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显而易见域名alipay.com不具备任何碳减排效果,也就是说域名不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

6.网络知名度和网络品牌是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以企业对网民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为内涵的网络知名度和以企业基于互联网可识别、差异化的品牌为核心的网络品牌依附于企业网站、企业博客等载体之上,即影响广泛的网络知名度和辨别度高的网络品牌形成有赖于企业对这些载体资产的投入和积累,如果载体资产属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则它们无疑也属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范畴。

综上,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网站、企业博客、微博账号、微信账号、企业虚拟社区、即时通讯软件账号及其注册用户、活动好友、流量、粘度以及网络知名度、网络品牌等。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探索性定义了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并尝试从互联网无形资产中识别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本文的贡献在于首次揭示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内涵和范畴,为进一步运用计量工具系统评估互联网碳无形资产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未来的研究方向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

1.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究竟如何减少碳排放?精确核算碳减排量就能合理体现其资产的价值属性。

2.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没有资产评估,就无法通过交易实现资产价值。本文后续研究将关注于此层面。●

【参考文献】

[1] 江玉国,范莉莉.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9):42-51.

[2] 刘鹤,范莉莉.企业低碳竞争力视角下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维度设计[J].商业时代,2014(27):47-50.

[3] 刘鹤,范莉莉.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4(33):37-40.

[4] 李锋.石叶概念探讨[J].人类学学报,2012,31(1):41-50.

[5] 徐庆凯.定义五问[J].辞书研究,2007(4):8-14.

[6] 杜厚文.定义的表达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3):2-4.

[7] 鲁明勇.网络虚拟资产的会计研究[J].商业研究,2006,19(7):153-156.

[8] 王帧,阮萍.对网络虚拟资产价值评估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0(7):101-102.

[9] 蒋秀莲,蒋晨,蒋陈杰.Internet上企业无形资产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1(9):24-31.

[10] 汤洵.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 童华晨.浅析网络经济下企业网络资产管理[J].当代经济,2012(15):56-57.

[12] 王维平,史悦.试论对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的四重分类[J].财会研究,2007(12):58-60.

[13] 黄韵敏.无形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其交易市场的规范[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83-84.

[14] 张鹏.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研究,2011(5):40-42.

[15] 林辉.未来低碳趋势下的企业竞争[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09(11):36-38.

[16] 仲永安,邓玉琴.中国大型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路线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66-171.

[17] 谭中明,刘杨.对碳资产财务会计处理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31):51-52.

[18] 万林葳,朱学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探[J].商业会计,2010(17):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