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咸水层封存中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因素

2015-06-27 06:01:04孔维钟李小春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盖层气态渗透率

孔维钟,白 冰,李小春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

组合盖层是指在储层上部存在的多个薄夹层(盖层中存在厚度较小的高渗层)及被多个薄夹层间隔的多个盖层所构成的整体。组合盖层在实际地层中分布广泛。但是,对于组合盖层,通常会概化为单一盖层进行评价[1-2],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并影响选址结果,因此必须对组合盖层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曾以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1×105t/a CCS示范工程为背景,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为目标储盖组合,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组合盖层对密封效果的影响。研究[3-4]结果表明:组合盖层对CO2的密封效果非常显著。当CO2突破第1层盖层后,会沿着薄砂岩层向远处迁移。薄砂岩层的存在降低了盖层的压力积聚,同时,提升了CO2注入速率和总注入量。这些研究体现了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比单一盖层的有更大的优越性。但是实际地质中的组合盖层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和不同的岩性条件,因此,同样是组合盖层,其密封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在之前工作的基础上,依托一定的工程背景,作者拟设计多种对比工况,研究不同形式和岩性条件下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差异,以此探究组合盖层层数、薄夹层厚度、渗透率及孔隙度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

1 工况与模型

在设计工况中的主要参数来源于刘家沟组。刘家沟组作为主力储盖组合,其盖层埋深为1 575~1 677m,盖层厚度为102m,因盖层缺乏相关资料,故盖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取盆地内泥岩的经验值。考虑到盖层内薄砂岩层与储层砂岩层岩性相同,其取值与储层参数相同。储层埋深为1 677~1 700m,储层厚度为23m,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5%~7%,有效储层平均渗透率为0.1~0.3mD[5-7]。因薄夹层与储层均为砂岩或粉砂岩,则薄夹层的参数取储层的相同值。为了研究不同形式和岩性条件下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差异,本研究依托神华集团1×105t/a CCS示范项目,以刘家沟组作为目标储盖组合开展研究,设计的工况为:①双组合盖层,即在盖层中有1层6m厚的薄砂岩层;②3组合盖层,即盖层中有2层6m厚的薄砂岩层;③双组合盖层,盖层中有1层3m厚的薄砂岩层;④双组合盖层,盖层中有1层10m厚的薄砂岩层;⑤双组合盖层,薄砂岩层的渗透率为3×10-15m2;⑥双组合盖层,薄砂岩层的渗透率为3×10-17m2;⑦双组合盖层,薄砂岩层的孔隙度为0.15;⑧双组合盖层,薄砂岩层的孔隙度为0.25。计算CO2穿透组合盖层的时间和压力积聚情况。通过工况1和2的对比,研究层数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通过工况1,3和4的对比,研究薄砂岩层的厚度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通过工况1,5和6的对比,研究薄砂岩层渗透率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通过工况1,7和8的对比,研究薄砂岩层孔隙度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工况设计方案见表1。表1中,除了影响因素不同以外,其他参数一致。

在本研究中,相对渗透率方程采用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7-8],气体相对渗透率方程采用Corey模型[9],毛细压力方程采用VG模型[10-11]。具体参数见表2。根据现有资料,将盖层与储层均概化为均质地层,设置注入地层(深度1 575m)初始压力p=16MPa,压力梯度按照ΔP=ρgΔh计算,温度t=50℃,气体饱和度Sgas=0,盐质量分数XNaCl=6%,采用恒压注入方式,注入井底压力Pw=28MPa,模拟时间为1 000a。

表2 储层和盖层的相关参数Table 2 Parameters of caprock and saline

根据工况设计,建立二维径向模型。径向距离10 000m,垂向距离125m,使用R-Z网格剖分(R方向(水平方向)54个网格,在注入井附近采用小尺寸网格,由密至疏到远处采用大尺寸网格;Z方向(垂直方向)23个网格,根据储盖层和薄夹层厚度平均划分),共1 242个网格。网格剖分如图1所示。

图1 网格剖分示意Fig.1 Mesh sketch map of numerical model

顶部和底部边界为非渗透边界,侧边界为定压无流量无热交换边界。双组合盖层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刘家沟组储盖组合概念模型Fig.2 Conceptual model of Liujiagou formation

2 模拟结果与分析

研究组合盖层层数的影响时,对模拟结果中每个工况中气态和溶解态CO2的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由于组合盖层密封效果最直观的反映是CO2穿透组合盖层的时间,因此,对于薄砂岩层厚度的影响以及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影响,就不再逐一分析CO2的迁移规律,只需要对比最终的穿透时间即可。

2.1 组合盖层层数的影响

在双组合盖层工况中,初始注入的压力较大,气态CO2在0.2a以后就有少量进入上部盖层。0.4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层盖层进入薄砂岩层,薄砂岩层内气态CO2饱和度低于0.01。1.1a后,有少量CO2突破第2层盖层进入其底部泥岩层,气态CO2饱和度低于0.01。由于多数CO2在薄砂岩层,因此,直到44.8a以后,气态CO2运移到盖层顶部,此时气态CO2饱和度低于0.01,影响范围小于5m,因上覆地层的存在,泄露风险不大。连续注入64.3a以后,盖层顶部的气态CO2饱和度达到0.18,影响范围也加大到15m,此时有较大的泄露风险。气态CO2迁移云图如图3所示。

溶解态CO2由于溶质迁移作用,在3d后,就有极少量CO2进入第1层盖层。0.1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层盖层进入薄砂岩层,薄砂岩层内溶解态CO2的质量分数低于0.01。0.5a后,有少量CO2突破第2层盖层进入其底部泥岩层。由于薄砂岩层的渗透率较大,大部分溶解态CO2会沿着薄砂岩层向远处迁移,只有少量向上迁移。因此,直到40.7a以后,溶解态CO2才到达盖层顶部,此时溶解态CO2的质量分数约为0.01,影响范围约为9m,溶解态CO2的浓度已经较大并且分布范围较广,已经存在泄漏风险。溶解态CO2迁移云图如图4所示。

在3组合盖层工况中,气态CO2在0.2a以后就有少量进入上部盖层。0.4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层盖层进入底部薄砂岩层。1a后,有少量CO2进入第2层盖层,但气态CO2饱和度低于0.01。6.4a后,少量CO2穿透第2层盖层进入上部薄砂岩层。7.9a后,极少量CO2进入顶部盖层。此后,进入盖层的CO2绝大多数都在2层薄砂岩层中运移,极少量继续向上运移。但是,由于两层薄砂岩层的压力削减作用,直至模拟结束,气态CO2也未能达到盖层顶部,最高达到距离盖层顶部48m处。气态CO2迁移云图如图5所示。

溶解态CO2由于溶质迁移作用,在0.006a后,就有极少量CO2进入第1层盖层。0.13a后有很少CO2穿透第1层盖层进入下部薄砂岩层,薄砂岩层内溶解态CO2的质量分数低于0.01。0.4a后,有少量CO2进入第2层盖层。0.8a后,少量CO2穿透第2层盖层进入上部薄砂岩层。6.4a后,CO2进入上部盖层,但是CO2的质量分数低于0.01。由于薄砂岩层的渗透率较大,进入盖层的大部分溶解态CO2会沿着薄砂岩层向远处迁移,只有少量向上迁移,因此,直到174a以后,溶解态CO2才到达距离盖层顶部16m处,此时溶解态CO2的质量分数约为0.01。直到模拟结束,溶解态CO2也未能到达盖层顶部。溶解态CO2迁移云图如图6所示。

图3 工况1中气态CO2迁移云图Fig.3 Migration of gas phase CO2in Case 1

图4 工况1中溶解态CO2迁移云图Fig.4 Migration of dissolved CO2in Case 1

图5 工况2中气态CO2迁移云图Fig.5 Migration of gas phase CO2in Case 2

对比2种工况1和2的结果可知:在连续高压注入情况下,双组合盖层中气态CO2在64.3a后会到达盖层顶部,造成泄漏风险;溶解态CO2在40.7a后会到达盖层顶部,形成较大规模泄漏。3组合盖层则在1 000a内可以保证气态CO2只能运移到距离盖层顶部48m处,溶解态CO2只能运移到距离盖层顶部16m处。这是由于每一层的薄砂岩层都会对气态CO2有极大的压力削弱作用,同时也可以使得大多数进入盖层的溶解态CO2沿着薄砂岩层向远处运移,从而大幅度减少进入上部盖层的数量。在工况1和2下,气态和溶解态CO2迁移高度(距离模型底部)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

从图7中可以看出,组合盖层的层数越多,就会有越多的薄砂岩层对CO2进行削弱,因此密封效果也就会越好。

2.2 组合盖层中薄砂岩层厚度的影响

通过对3种工况1,3和4的对比,研究组合盖层中薄砂岩层厚度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由于组合盖层密封效果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就是CO2穿透整个盖层的时间,因此研究组合盖层中薄砂岩层厚度的影响只需要对3种工况下气态CO2和溶解态CO2穿透盖层到达盖层顶部的时间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3。

图6 工况2中溶解态CO2迁移云图Fig.6 Migration of dissolved CO2in Case 2

图7 2个工况下,CO2迁移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Fig.7 Migration height of CO2in two cases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组合盖层总厚度一致时,薄砂岩层的厚度越小,对于溶解态CO2而言,其密封效果越好;对于气态CO2而言,则没有明显规律。其原因是:组合盖层总厚度一致时,薄砂岩层越厚,意味着盖层部分越薄。对于溶解态CO2而言,越厚的薄砂岩层越有利于CO2沿着薄砂岩层向远处运移,从而向上运移的越少,密封效果也就越好;对于气态CO2而言,薄砂岩层的存在可以对盖层底部的压力进行削减。薄砂岩层越厚,削减作用越明显。与此同时,薄砂岩层越厚,意味着盖层部分越薄,气态CO2穿透盖层也就越容易。2个相反的作用使得薄砂岩层厚度对气态CO2的密封效果规律不明显。

2.3 组合盖层中薄砂岩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

通过对3种工况1,5和6的对比,研究组合盖层中薄砂岩层渗透率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通过对3种工况1,7和8的对比,研究组合盖层中薄砂岩层孔隙度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由于篇幅所限,各工况下CO2运移过程不再一一赘述。对于3种工况下气态CO2和溶解态CO2穿透盖层到达盖层顶部的时间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4。

表3 不同厚度下,CO2穿透时间的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O2penetration time for different thickness

表4 不同孔隙度下,CO2穿透时间的对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CO2penetration time for different porosity

在工况5中,气态CO2始终未能运移到盖层顶部,而溶解态CO2在171a运移到盖层顶部时的质量分数低于1.0×10-6,没有泄漏风险,其CO2在时间节点(气态1 000a,溶解态171a)时的迁移云图如图8所示。

从工况1,5和6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薄砂岩层的渗透系数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影响很大。当渗透系数降低一个数量级时,CO2穿透盖层的时间缩短为原来的约1/3。当渗透系数提高一个数量级时,CO2穿透盖层的时间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保持长期高压注入而不会发生泄漏。因此,薄砂岩层的渗透系数越高,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越好。

从工况1,7和8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薄砂岩层的孔隙度也会对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产生影响。孔隙度越大,CO2在薄砂岩层运移越容易,向上突破也就越难。CO2完全穿透盖层需要的时间越多,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就越好。

图8 工况5中CO2迁移云图Fig.8 Migration of CO2in Case 5

3 结论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以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1×105t/a CCS示范工程为背景,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为目标储盖组合,通过不同工况的对比计算,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形式的组合盖层之间密封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影响组合盖层密封效果的关键因素。得到结论为:

1)组合盖层的层数、薄砂岩层的厚度、薄砂岩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均会影响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

2)组合盖层的层数越多,其密封效果越好。每增加一层,会大幅度降低CO2泄漏的风险和增加CO2完全穿透盖层所需要的时间。

3)薄砂岩层的厚度对组合盖层密封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组合盖层总厚度相同时,薄砂岩层厚度越小,对于溶解态CO2而言,密封效果越好;对于气态CO2而言,则没有明显规律。

4)薄砂岩层的渗透率越高,密封效果越好;孔隙度越大,密封效果越好。

在选址时,不仅要尽量选择有组合盖层的储盖组合,更应该选取盖层层数多、薄砂岩层渗透率高和孔隙度大的组合盖层的储盖组合。由于实际工程中的组合盖层为复杂多变,因此,对于非均质地层和含有各种构造的组合盖层,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References):

[1]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CO2地质埋存渗漏风险及补救对策[J].地质论评,2008,54(3):373-385.(XU Zhi-gang,CHEN Dai-zhao,ZENG Rong-shu.The leakage risk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ptions of CO2geological storage[J].Geological Review,2008,54(3):373-385.(in Chinese))

[2]Bachu S.Sequestration of CO2in geological media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Road map for site selection using the transform of the geological space into the CO2phase space[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2,43(1):87-102.

[3]孔维钟,白冰,李小春.组合盖层中垂向贯穿断层对储层内CO2密封效果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4,32(9):82-85.(KONG Wei-zhong,BAI Bing,LI Xiao-chun.Sealing effect of combined caprock with vertical fault on sequestrated CO2[J].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2014,32(9):82-85.(in Chinese))

[4]孔维钟,白冰,李小春,等.CO2咸水层封存中组合盖层的密封效果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34(S1):2671-2678.(KONG Wei-zhong,BAI Bing,LI Xiao-chun,et al.Sealing efficiency of combined caprock for CO2storage in saline aquifer[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5,34(S1):2671-2678.(in Chinese))

[5]许文波,胡水清,詹胜云,等.中国神华集团10万吨/年CCS试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北京:龙恒业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09.(XU Wen-bo,HU Shui-qing,ZHAN Sheng-yun,et al.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f Shenhua 100 000t/a CCS pilot project[R].Beijing:Longhengye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2009.(in Chinese))

[6]张可霓.神华10万吨/年CCS示范项目数值模拟阶段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ZHANG Keni.Numerical simulation report for Shenhua 100 000t/a CCS demonstration project[R].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2010.(in Chinese))

[7]万玉玉.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咸水层CO2地质封存中CO2的迁移转化特征[D].长春:吉林大学,2012.(WAN Yu-yu.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O2in CO2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process of Shiqianfeng saline aquifers in Erods Basi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2.(in Chinese))

[8]Mualem Y.A new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76,12(3):513-522.

[9]Genuchten M T V.A closed-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80,44(5):892-898.

[10]Corey A T.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gas and oil relative permeabilities[J].Producers Monthly,1954,19(1):38-41.

[11]Pruess K.ECO2N:A TOUGH2fluid property module for mixtures of water,NaCl,and CO2[M].USA,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5.

猜你喜欢
盖层气态渗透率
ISO/TS 19880-1:2016气态氢加注站第1部分一般要求标准解读
中煤阶煤层气井排采阶段划分及渗透率变化
气态燃料发动机相关发明专利(三)
气态燃料发动机相关发明专利(二)
不同渗透率岩芯孔径分布与可动流体研究
气态燃料发动机相关发明专利
SAGD井微压裂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研究
区域性泥岩盖层阻止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机制及其判别方法
高渗透率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失步振荡的影响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古生界油气盖层动态演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