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机制下二语词汇习得路径探究

2015-06-27 05:53方丽霞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隐喻

方丽霞 王 卓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隐喻机制下二语词汇习得路径探究

方丽霞 王 卓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属性,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本方式,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者成功实现二语习得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多停留在隐喻机制对二语词汇习得积极作用的理论方面的探讨,尚未就隐喻理论下二语词汇习得的实践路径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对具体词汇习得路径的研究仍有待突破。对隐喻机制作用下二语词汇习得具体过程和特点的分析,将对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认知系统的成功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将对二语词汇教学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隐喻;二语;词汇习得;路径

一、引 言

词汇能力是语言交际的核心能力,是二语习得的重点研究内容,“没有语法还可以表达一点,没有词汇则什么也无法表达”[1]。但是,对于许多的二语习得者而言,词汇不足成为了制约其总体学习能力发展的瓶颈。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理论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策略方法,为二语学习者认识语言的本质,改变思维方式,开启了一扇二语知识学习的大门。

隐喻理论是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以英语中大量出现的隐喻表达为依据,指出应该从认知视角来研究隐喻。随着语言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入,隐喻从最初的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逐渐过渡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手段。

国内相关研究发现我国的词汇知识研究主要是针对词汇量或词汇深度知识与二语能力某一方面关系的实证研究[2]。而对二语词汇的具体习得路径则较少涉及。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宏观方面证明了词汇习得与二语能力的相关性,而对微观的二语词汇习得方法或操作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难以针对二语习得者的词汇学习特点对其学习过程进行有价值的指导。本文试图在对构成词汇知识诸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具体路径问题进行探究,旨在为国内英语学习者提供一种词汇习得的方法指导与策略选择。

二、词汇知识的理论框架

词汇知识(lexical knowledge)也称词汇能力(lexical competence)[3],是词汇相关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在词汇知识研究方面,国际上早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是Richards(1976),他对词汇构成诸要素的描述被尊崇为最早的词汇知识概念模型,该模型区分了词汇知识的七个方面,说明知道一个词意味着知道该词的以下七个方面的特征:1)语体知识;2)使用的功能和场合的限制;3)在句中的使用方法;4)相应的词根及派生词;5)使用搭配;6)语义值;7)相关词义[3]。Richards的词汇知识理论框架对以后的学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一位在词汇知识研究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国际学者是Nation(2001),他将词汇知识要素归为四类:语体形式、语法特征、语用功能和相关词义[4]。国内学者马广惠(2007)在Richards等人词汇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构成词汇知识的诸要素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是我国学者对词汇知识概念模型构建进行的唯一一次尝试。马广惠将元语言知识纳入到了词汇知识理论体系中,把词汇知识区分为元词汇知识和词汇知识两个大的层面,其中元词汇知识指的是词的宏观知识方面,涉及词的概念、词义、词的规则和词的变体等方面;词汇知识则指的是词的微观方面的知识,如构词、词义、音位、句法等[2]。

以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词汇知识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构建,这反映了词汇知识的不同特征,有助于二语学习者和研究人员对词汇本质的把握,同时也反映了词汇知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二语词汇习得路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隐喻机制作用下二语词汇习得的具体路径

词汇知识是复杂的,主要包括词汇宽度知识、词汇深度知识、接受性—产出性词汇知识[2],其中,词汇深度知识是连接其他两个维度知识的桥梁,也是国内外词汇研究的中心内容[5]。二语词汇知识的最终习得必须借助于隐喻机制,通过构建二语词汇认知系统而实现,这是由隐喻的本质所决定的,“隐喻是两种独立概念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从母语概念系统向二语概念系统的映射。”[6]117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同义词和多义词的主要来源;隐喻机制是构建二语词汇认知系统,获取词汇深度知识的主要途径。隐喻能力有助于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最终成功实现二语词汇习得。二语词汇知识体系的建立过程也是学习者不断提高、完善隐喻能力的过程。隐喻机制作用下二语词汇习得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和形成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可以清晰地透视学习者二语词汇的具体习得路径。

第一阶段,可称为初始阶段。在二语词汇习得的初始阶段,学习者所获得的二语词汇信息仅限于单词的发音及拼写等词汇的显性表征。学习者建立起来的仅仅是母语与二语词汇之间发音与词形上的对应关系,或者说是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词汇表征的联系。在此阶段学习者对二语词汇概念系统的习得仍处于空白状态,实际上,二语词汇的概念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对二语词义的把握必须借助母语与二语之间词汇表征的对应才能完成(如图1所示)。

图1 二语词汇习得路径的初始阶段

我们以学习者习得二语词汇“mountain”为例来说明学习者在这一阶段的整个学习认知过程。在初始阶段,学习者首先关注的是“mountain”的发音及其拼写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隐喻机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者以联想或想象等方式发现甚至是创造二语词汇“mountain”与汉语对应词“山”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记忆逐渐得到加强。根据词汇习得的一般认知规律,当学习者视觉或听觉上接触到“mountain”这个词时,其汉语词义“山”率先在学习者大脑中被激活,然后与“山”相联系的汉语概念系统作出应时反应,学习者进而理解了该词汇的具体所指和其它相关信息,包括“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形状像山的”,“形容大声的”,“姓”等,从而掌握了“mountain”的词义,完成了二语词汇信息的输入阶段。在词汇的输出阶段,当学习者被要求说出或写出“mountain”一词时,首先在其大脑中形成反应的便是母语概念系统中的汉字“山”,然后再联想到对应的二语词汇“mountain”。

由此可见,在本阶段,二语词汇的输入与输出极大地依赖于母语概念系统。隐喻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学习者以联想或想象的方式建立起二语与母语词汇之间词汇表征的联系。培养隐喻能力就是培养二语学习者建立词汇联想机制的认知能力。二语学习者通过利用母语和二语词汇的语音、词形等外在显性特征建立起一种认知关联。例如,“timetable”与“时间表”没有任何共性的词汇表征,但是隐喻机制可以帮助二语词汇学习者对其进行分析:“time”意为“时间”,“table”指“目录,桌子,表”,由“显示时间的表格或目录”学习者可以联想到“时间表”。隐喻机制通过联想式的记忆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起“timetable”与“时间表”之间的对应关系,而非机械式的记忆分别类属于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词汇表征。

第二阶段,可称为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二语复现率的上升,学习者越来越多地接触二语词汇,学习体验不断增加,二语词汇与母语对应词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加,二语词汇概念系统逐渐得到强化,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与母语对应词的概念系统形成联系。此时,二语词汇的认知与习得越过了母语对应词而直接与母语概念系统实现了意义上的畅通[7]。在这一阶段,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表征之间的联系依然存在,但是二语词汇的认知与习得主要是通过二语词汇表征与母语概念系统之间的直接联系而获得(如图2所示)。

图2 二语词汇习得路径的过渡阶段

例如,当学习者熟悉并掌握了“mountain”的发音和拼写等外在显性特征以及母语对应词“山”的意思以后,如果再次接触到“mountain”这个二语词汇时不仅可以直接联想到其汉语意思,而且也能够理解其二语对应词的意义所指。但是,在本阶段,因为二语词汇概念系统是母语词汇概念系统的复制与映射,因此,学习者所能联想到的通常是“山”在母语词汇概念系统中的内涵与外延意义,而对二语概念系统的语义认知系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语学习者在这个阶段所掌握的词汇意义还不全面、不完整。例如“mountain”在母语概念系统中的意义所指与其在二语词汇概念系统中的意义所指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在英语中“mountain”还有“一大堆”和“困难”等概念隐喻,比如像下面的两个句子。

(1)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a mountain of difficulties.

(2)“We had a mountain to climb after the third goal went in,” said John.

在本阶段,隐喻机制促进了二语概念系统在母语概念系统中的复制与映射,隐喻是二者联系的纽带,二语词汇认知系统相比第一阶段而言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词汇认知进程处于加速上升阶段。然而,此时的二语概念系统尚未成为真正的独立思维系统,因此,学习者仍然主要依靠母语进行思维,二语词汇输出仍然依赖于母语概念系统,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些语用失误正是缘于此。

第三阶段,可称为形成阶段。随着学习者二语词汇信息输入数量的增加,二语概念系统在学习者的大脑中逐渐被激活。二语词汇表征信息,如发音或拼写等在此阶段能够直接与二语概念系统发生关联,二语词汇义项不断得到完善。并且,二语概念系统与母语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隐喻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隐喻能力促进二语学习者逐步具备独自处理二语概念系统中词汇义项的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二语词汇习得路径的形成阶段

比如在二语词汇“mountain”认知系统的形成阶段,学习者隐喻能力不断增强,可以直接从二语概念系统中获取到诸如“a very high area of land with steep sides”和“difficulty”等具体或抽象的词汇本义与引申义,还能通过隐喻机制理解二语概念系统中特有的“a mountain of flesh”及“make a mountain of a molehill”等语义内涵。

由此可见,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认知系统经历了初始阶段[9]、过渡阶段,再到形成阶段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0]。学习者的二语隐喻能力经历了从逐步形成到不断强化的发展进程,并慢慢脱离母语隐喻能力发展成为独立的隐喻能力。可以说,二语隐喻能力的形成标志着二语词汇认知系统的成功构建[11]。

四、结 语

在二语词汇习得的整个过程中,隐喻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词汇习得路径的探究是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以及词汇知识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对二语词汇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从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具体的词汇习得路径的探究,反映了词汇知识研究从理论的描述到实践操作的过渡,对二语词汇习得路径的探讨是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仍多集中于理论的探讨,对具体的词汇习得路径仍有待突破。因此,本研究将对学习者的二语词汇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教学工作者的二语词汇教学也有促进作用。

[1] Wilkins, 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mold, 1972:111.

[2]王改燕.二语词汇知识概念模型及操作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2011(01):51-56.

[3]Meara, P. 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competence [A]. In G. Brown K. Malnkjaer & J. Williams (eds).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5-53. Jiang 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21):47-77.

[4]Nation. I S.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 Cambridge: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35-43.

[5]杨娜.二语隐喻能力与词汇认知系统的构建[J].外语研究,2014(2):7-12.

[6]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苏为.文化场域转换过程的冲突与通约——二语习得的文化接受机理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8]邓华.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错误分析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

[9]董慧宁.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作用——以汉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0]刘希瑞.二语词汇附带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综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S1).

[11]霍佳漩,夏慧言.模糊容忍度与二语习得[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Study on the Path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FANG Lixia WANG Zhuo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Prov., 236037, China)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language and the basic means of human cognition and though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Metaphor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condition of successfu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learners. However, the present studies focus more on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positive effects of metaphor o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ithout mak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ath of it under metaphorical theory. Therefore, a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 path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remains to be a break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will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cognitive system and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o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metaphor;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path

H319

A

1009-8135(2015)02-0109-04

2015-01-04

方丽霞(1975-),女,安徽桐城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复合介词习得研究”(AHSKQ2014D125);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英语复合介词概念结构与习得机制研究”(2014FSSK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隐喻
母语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