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进口车的“痛点”

2015-06-26 05:41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进口车平行厂家

近年来,“平行进口车”概念开始走红,不少企业也在借势谋求新发展。上海某汽贸公司(每年平行进口车销量200台量级)欲开发平行进口车APP,寻求整体架构设计;北京某投资公司(每年平行进口车销量1500台量级)欲建立B2B融资服务平台……过去十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的平行进口车,今朝这番热闹主要是“互联网+政策松绑”的利好。

虽然“互联网+”的路数还不太明朗,“政策松绑”也还只是信号初现,政府、品牌厂家和消费者的反应也是各有不同。就政府而言,不直接反对也不明显扶持,但会开放通路。整车制造行业对于上下游的拉动很明显,单从创造就业机会看,1个主机厂的就业机会可以带动上下游14个就业机会,所以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地方政府总是追着车企跑,这反而助推了汽车产能的大冗余,后遗症显现。平行进口车属于单纯的流通贸易环节,给予空间允许充分市场化是政府该有的作为。国家已经在上海、深圳前海开放试点,未来在天津(海路)、郑州(空路)、重庆(陆路)都会开绿灯,这样就会形成东中西部“3+1+1”的平行进口车集散地的全国布局,有利于推动平行进口车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否意味着平行进口车的规模会迅速扩大?笔者分析并非如此。平行进口车目前规模10万量级,判断峰值会出现在18-20万台。显然这样的体量不适合传统渠道和传统销售模式,而且平行进口车的目标群体相对聚焦,集客环节更有指向性。所以,未来可行的渠道业态是:全国5大集散地+不超过5家“小、轻、快、灵”区域连锁网+不超过2家全国信息平台+N多线下黄牛。

对于品牌厂家而言,则从过去的不关注不限制到如今的谨慎行事。从平行进口车的品牌分布看,大体上是丰田、路虎、宝马、奔驰、保时捷、福特的排序。不管是平行还是非平行进口车,3.0L以上排量都是利润大户,多卖一辆平行进口车,就势必增加一台正常进口车的库存。所以,国内授权经销商一定对放开平行进口车有抵触,反映到品牌厂家层面就会控制平行进口车的登陆。宝马已经停止了平行进口车的全球联保,而奔驰也正在限制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车来源,禁止美国等地区的经销商直接与中国贸易商和消费者有相关交易,再加上之前奔驰提高了全球联保车辆的资格审查,也都是这个目的。因为只有授权渠道掌握在厂家手中,而且这种授权体系已经经营了十多年,孰轻孰重自然分得清楚。

只要是在中国合资的品牌厂家,一定会限制平行进口车的交易

或向其提供服务;只要在中国投产的车型,一定会禁止平行进口。而尚未落地投产的品牌,也会迫于授权经销商的压力(比如2014年12月,保时捷经销商联名抗议2015年的销售目标和返利政策)而做出一定的表态并实施趋紧政策。平行进口车作为授权渠道产品的有益补充,未来的竞争力在于产品差异化而非价格优势。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平行进口车让受益群体扩容。选择多元化是利好,但售后问题尚需多方协调。平行进口车的目标群体,均是第2辆车甚至第3辆车购买群体,他们对汽车的各项性能有一定的认知,产品本身的横向比较他们自有判断,但唯一吃不准的是服务保障。

现在就出现一个和谐的怪圈:品牌厂家不放开全球联保、授权经销商受制于三包费用的结算问题也不情愿主动揽责,由于价差上的既得利益消费者又放松了对质保的期望值——本来矛盾体的三个角彼此不相往来,倒也相安无事。然而,随着关注度的提升,平行进口车的质保问题逐步显性化,也成为品牌厂家安抚授权经销商的一道口谕,似乎失去了质保就失去了名分。

在“互联网+”的时代,服务社会化成为创新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出现了若干种可能:1、大型汽贸集团进军平行进口车,直接与保险公司联合提供质保服务;2、大型平行进口车贸易商尝试直接从美国/中东经销商处散件进口“非中规配件”,自己承担配件供应上游的责任;3、授权经销商不甘落后,主动请缨放开质保通道(因为售前已经被抢,售后再流失实在有违商道)。

我们相信质保问题不会成为最后一道屏障,因为只要推行了平行进口车的销售试点(身份合法化),就一定会要求服务跟进,而且也会参照国内标准保证十年的配件供应。但是,这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质保执行方要不计前嫌,要容得下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存在;其次,平行进口车也要建档,维修记录要计入CRM系统,这样才有可能落实到位。(作者供职于和君咨询)

猜你喜欢
进口车平行厂家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4/5G异厂家多制式协同参数策略研究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小经销商如何选择代理厂家
小经销商如何选择代理厂家
力帆经营平行进口开车企先河
东风日产放开进口车经营权
都是业务员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