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学科历史专题模块的教学模式探究

2015-06-26 17:27王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模式

王燕

[摘 要]在百度百科中,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以“让我们来寻根”一课为例,探究了品德学科历史专题模块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品德 历史专题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68

梳理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我们发现历史题材的教学对品德教师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往往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支离破碎的历史课或空洞的思想品德说教课,导致教学实效性不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决定突破难点,力求构建一定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手中有法,期望教师在规范的教学模式的示范引导下,提高教学实效。

一、内容体系以及目标研究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我们将“历史内容”分解为这样三类:历史事件类;历史人物类;历史知识类。对《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专题模块进行恰当的定位,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们选定了研究内容”让我们来寻根”一课,进行了课堂教学研究,期待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历程

尝试按“学情调查,需要分析——搜集资料,指引吸纳——巧设情境,入境激趣——创设活动,角色扮演——精选资料,理性上升”的步骤,在“史”“实”对接中积淀道德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跟进。

1.学情调查,需要分析。在充分解读了教材内容后,我们展开了学生的学情调查和需要分析,试图通过分析来判断学生的目前水平与我们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通过对一个班级35名学生的初步调查,发现学生对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的认识仅停留在名称上,对长江、黄河的地理概貌、流经城市以及对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产生的作用并不了解,学生自身的积淀较少,起点较低。我们担心课堂上教师拼命地教授太多东西,学生无法及时地消化大量的新知识,使得课堂显得沉闷、冗长。

2.搜集资料,指引吸纳。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教师指导下主动吸纳、学习。教师在上课前首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和学生进行前置性对话,抓住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寻找话题,让学生处于“愤”“悱”之际,带着探究的兴趣了解史实,主动走进历史的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搜集、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原始起点。

3.巧设情境,入境激趣。在教学中,我们力求选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或事物进行评述,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历史才能驻扎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于是,我们想到了用“探索与发现”的讲述方式,确定了从“黄河印象——黄河探秘——古都之行”的教学感性流程。当播放”探索与发现”的片头时,学生的 “学习之门”瞬间被打开了,课堂缩短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之间的距离,使黄河孕育中华文明这样理性而学生难以触摸的知识变得感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交流与合作,心灵互动。

4.创设活动,角色扮演。在“古都之行”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感知了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河流走向后,教师立即带领学生走进情境“探索与发现——黄河探秘之小小考古学家”。“这是一些考古学家陆续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出土文物,这些是什么呢?让我们仔细看,大胆地猜一猜,看看哪一位同学最有考古学家的潜质?”在极富渲染性的语言下,学生饶有兴趣地就大屏幕出示的几件文物图片展开了讨论。这些感性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在猜测与释疑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5.精选资料,理性上升。在整节课中,教学中四次出现了”黄河母亲”的雕塑,随着教学的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雕塑前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黄河的源头设立这样的一座雕像,站在这一雕像前,你想说什么?”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感受。学生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后,较为全面地整理自己对黄河的认识,分析、归纳出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原因。

三、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结果辐射

通过实践,我们寻找到了一条历史专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而我们所探究的模块教学,还需经历一个从粗坯形——修改形——稳定形”的过程。这样的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范式,旨在给教师一些“基本套路”,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

(责编 钟伟芳)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