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色泽艳丽,营养丰富,其子实体粗蛋白含量25.75%,氨基酸含量16.72%,口感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大球盖菇目前在许多欧美国家广泛栽培,我国栽培研究起步较晚。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渝西林下经济研究所和荣昌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合作在峰高街道五马村麻竹林下进行了大球盖菇套种试验,平均亩产值达到1.56万元,扣除生产成本0.75万元,平均亩纯收入达到了0.81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套种技术如下:
一、林地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遮阳背风、排灌方便、远离污染、郁闭度0.4~0.6的麻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土层应深厚肥沃、质地疏松,土壤应为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
二、栽培季节安排
在气温8~30℃均可播种,最适宜气温是15~26℃。从播种、出菇到收获结束,需要3~4个月。试验基地在8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开始出菇,10月上旬出完两潮菇,一直延续到11月中旬,共出4潮菇。如果采用塑料小拱棚来提高温度,还可延长出菇期,提高栽培效益。
三、培养料的选配与处理
1.培养料的配方
配方1:干稻草100%。配方2:干麦秸100%。配方3:大豆秆50%、玉米秸50%。配方4:干稻草80%、干木屑20%。配方5:干稻草40%、谷壳40%、杂木屑20%。配方6:麻竹叶50%、竹屑50%。
2.培养料的处理
先将稻草、麦秸压扁或用铡刀铡成10厘米长小段后压扁,将大豆秆、玉米秸用铡草机切成2~4厘米的碎片。再将稻草、麦秸、竹叶浸水2天后捞出沥水,然后根据配方比例将原料+0.1%多菌灵+1%石膏+1%生石灰预堆1.4~1.8米高,2~3天后堆内开始升温,当中心料温达到65℃时开始第一次翻堆,以后当料温出现55℃以上时保持2~3天再翻堆一次,共翻2~3次堆。翻堆时要求做到上下、内外的培养料互相调换位置,使培养料发酵均匀一致,当培养料发酵呈暗褐色、无氨气刺激气味时,开始散热,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70%~75%,料温降到25℃以下时即可播种。
四、播种
将处理好的培养料补水至含水量达到70%~75%后铺料。第1层料铺8~10厘米厚,将菌种掰成乒乓球大小的种块,将种块按8~10厘米间距呈品字形均匀摆放在第1层料面上。第1层菌种播好后,再铺约5厘米厚的一层培养料,按第1层的播种方法播上第2层菌种,然后覆上刚好盖住菌种块的一层培养料,一般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800~1000克。播种完毕用手或小铁耙子将畦床中间的培养料往两侧稍微收拢,两侧边上的料也向床面上稍微收拢,使畦床面呈双拱垄状,然后把料与种轻轻压实,最后在双拱形垄面上覆盖一层2~3厘米厚堆于畦两旁的潮湿表土。
五、发菌管理
播种后3天菌种块上的菌丝开始萌发, 5~7天菌丝呈束状向培养料中分枝伸延。此时的管理主要是控制温、湿度,当料温高于30℃时要揭膜通风,在畦面喷雾状冷水降温,畦面干燥时也应喷雾状水以保湿,喷水量以湿透覆土层而不漏料为准。气温低于10℃和下雨天应在床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再盖稻草提温保温,使床内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
六、出菇管理
培育30~40天菌丝长透培养料并爬上覆土层时,就可进行出菇管理。此时要求温度以15~23℃、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为宜。可以掀开薄膜,顺着畦床的作业道(沟)灌水,并结合床面喷雾状水,使料内保持70%~75%的含水量。早、晚勤喷雾状水,以保持空气湿度。当菌丝全部露出土面后停止喷水,使土层内菌丝逐渐形成菌束,扭结大量白色子实体原基,7天左右可形成小菌蛋,此时少量勤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只要表土有水分即可,小菌蛋再经过5~10天长成八分熟时即可采收。
七、采收
大球盖菇的口感与成熟度有直接关系,以尚未开伞的菇体品质为佳,因此,大球盖菇要在子实体菌膜尚未破裂前采摘,在子实体菌膜破裂后采摘就失去了商品价值。采摘大球盖菇时要用左手压住培养料,用右手握住菌柄轻轻扭动,再向上拔起,不要直接拔起,以免带起培养料和触碰周围的小菇。采下的鲜菇除去菌柄残留泥土和培养料后,分装在容器内即可上市鲜销,也可冷冻保鲜出口或脱水烘干成干菇销售。采后的菌床上留下的小坑要及时用土掩填。采完第1潮菇后,应去除床面上的杂物,重新整理好床面,加强光照,减少喷水次数。保持发菌状态5~7天,然后再加重喷水量补充足够水分或通过作业沟向料内补水,再经5天左右又开始进入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可连续培养2~4潮菇。
(重庆市荣昌县峰高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吕玉素 邮编:402460;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渝西林下经济研究所 吕玉奎 邮编:40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