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雄超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实施,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教科书,在之后几年的试用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推进劳动与技术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几年来,国内外技术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目标正被现代技术课程倡导的强调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取代。因此,为了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顺应技术教育的发展,2012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又组织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是贯穿发展理念。在目标上,改变过去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的理念,力求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的理念,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的落实。
二是体现生活取向。在内容上,以浙江省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立足学生实际,选择贴近生活的作品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突出作品载体。在活动中,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并顺应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通过作品制作,获得制作材料、工具使用、操作流程及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可见,浙江省编写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总目标,使学生对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强调在实践中创新,包括对材料的更新意识、工具的改进意识、设计的创新意识、作品的优化意识、技术的迁移意识等。具体可作以下几方面的解读。
一、以工具材料为基础,设计创新
(一)认识工具材料,打好创新基础
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3~6年级)》指出:“通过调查、比较、试验等活动,认识各种常用材料及其不同用途,体会材料世界对技术、对人类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目的选择工具,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因此,新教材在学生初次接触纸工、木工、金工等领域时,在原有“百宝箱”的基础上设计了深入认识工具、材料的“聪明泉”栏目。
如在《铁丝玩具的制作》活动一“小小铁丝趣味多”的“聪明泉”环节,教师按教材要求准备了铁丝、铜丝、铅丝、钢丝、铝丝等材料,让学生动手看一看、摸一摸、弯一弯,比较不同,了解技术的创新,了解不同型号铁丝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范围,选择更适合制作玩具的铁丝。在“操练场”环节,教师提出“如何夹剪铁丝?如何弯折铁丝?”等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钢丝钳与尖嘴钳的用途与握法,掌握弯圆、围方、缠绕、绞合等连接铁丝的要领,为作品制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材料的选择是作品制作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材料选择使用多种工具,了解不同工具的性能、用途和方法,掌握工具的使用技术,培养学生认识材料特点、熟悉材料,创造性地选用一些新材料、废旧材料的意识,在不改变原有技术点的训练目标上,使制作更加容易、方便。
(二)读懂设计图示,启发创新意识
重视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探究,重视对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创造,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技术设计过程,感受技术学习的乐趣,使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表达更形象、更具体,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新教材特别强调对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理解主题之后,巧妙安排了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范例,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设计分析,达成启发创新设计的目的。
在《纸杯小创意》一课中,教师先提出 “说说自己坐的椅子和用的桌子有什么特点?生活中见过的桌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等问题,使学生对技术设计的多变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对纸杯的探讨剖析,引发学生对两者产生联想,间接运用已有知识处理问题,为学生充分利用纸杯设计各种结构和功能的作品提供了支持。
(三)把握技术要点,凸显创新设计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的选用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新教材设置的“金点子”栏目,其目的就在于开展设计分析后让学生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使学生获得实际体验与发展,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活动,以保证制作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如在学习《巧折纸盒》一课时,教师事先出示已经制作完成的纸盒,请学生把铅笔盒里的文具都放到盒子里做试验。紧接着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有的说:“纸盒太高,短的铅笔放进去,拿出来不方便。”有的说:“把文具全放进去,乱七八糟的。”还有的说:“这个纸盒太软了,放得不稳。”此时,教师再次提出:“你准备怎么设计?纸盒除了收纳笔和尺子等文具外,还可以用来收纳什么东西?请根据作品的材料、功能、造型等进行构思,选择合作伙伴交流,用草图形式表达。”在展示环节中,学生在草图上绘制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有的从造型上加以创新,设计了卡通图案;有的从材料上加以创新,运用塑料和卡纸两种材料;有的从用途上加以创新,将笔筒和收纳盒进行组合……
在构思中,通过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思维的过程。其中绘图法能大致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而且对画图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生可随意修改,自由发挥,不受约束,有效体现设计思路。
二、以操作探究为主,实践创新
(一)自主探究,掌握技术
认识图样是制作活动的基础,特别是认识工艺操作示意图,能为正确地操作提供许多方便。在新教材“巧手站”栏目中都配有制作图解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运用已有材料和知识经验,依照图示的指引自行探究,了解制作步骤及技术要点,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可爱的挂件》活动二“编织小挂件”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插图,分析制作步骤,探索制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手头材料尝试制作。在体验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观点,探究讨论时,组员之间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仅掌握了制作步骤,还发现了一些编织的小窍门。
制作图解为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供了直接帮助,但是由于受课本范例和已有知识技能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学生“依样画葫芦”。因此,在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制作技术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拓展创新。
(二)验证改进,总结技术
加工制作是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经过教师的启发、分析与归纳,指导他们运用相关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要领总结经验、改进操作技术,体验、感悟技术过程,从而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在学生将个性化的设计图样转化为作品前,要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不断优化,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也要进行改进,强化作品质量意识。教材中的“试验台”栏目为学生作品的技术试验、测试提供了平台。
完成《风筝的设计与制作》这一主题活动后,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材试验表,从“风筝表现”“原因分析”“解决办法”等几方面进行试飞。在试验中,有的风筝飞不上,有的刚飞上就掉下来了,有的飞上去了但很不稳定……于是,教师请大家即时开展讨论并修改。有的重新削刮竹条,减轻重量;对提线位置进行修正,保证风筝平衡;给风筝加上拖尾等。努力寻求最佳技术解决方案。
在重新设计、修改中,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探究也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同时在实践中的交流、探讨甚至争论,更会闪现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发展激励为本,评价创新
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虽然不能直接产生创新能力,但它会促进或抑制创新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
(一)过程性评价
新教材在每个活动的结尾设计了“评价苑”板块,方便教师明确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把握活动过程中各个阶段间的衔接和协调,为即时性、阶段性评价提供参考。
学习《剪纸贺卡》活动一“学剪纹样”时,在学生接触几种纹样的基本剪法后,教师提出:剪法是否正确?有何亮点?存在什么问题?以“流畅圆滑”为评价要点,让学生重点反思剪切技术的正确性,自主评价,加深对剪纸纹样的理解和掌握。随后通过剪纸纹样的组合学习与练习后,以“刀法熟练”作为评价要求,这一次除了要继续关注剪法,还增加了动作熟练程度,以互评为主,提高了评价的要求。
在给图形设计纹样阶段,关注“花瓶”或“兔子”的纹样设计,结合“设计美观”进行集体展示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投入到新的创造中去。
对学生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在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习得与创新的同时,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要注意阶段性成果的质量,让学生通过评价获得积极体验,感受技术活动所带来的愉悦。
(二)结果性评价
最终产品是设计制作过程的结晶,是设计与制作质量、水平的集中体现。对最终产品的评价,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参照“评价苑”标准进行评价,二是依据事先商定的制作要求进行评价。在实际评价中,这两个评价方式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在学习《易拉罐小椅子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出小椅子模型后,教师出示“设计创意、外形美观、制作质量、结构合理”四方面的评价标准。学生按要求开展组内互评后,教师提出:“你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学生有的回答:“椅背不够均匀”“铝条的绑扎毛刺太多了。”还有的说“椅子的脚高低不一致,摆放稳定性差”……
交流中,同学间互相学习,对他人提出的信息、意见作出有意义的分析,抓住建议中的创新点或对自己设计活动富有启发意义的部分,用以改进自己的设计,从而使结果性评价成为开阔视野的过程。
新教材带来了新理念,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以作品设计与制作创新为主线的教材内容新体系,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深刻领会教材精神,让学生亲历设计过程,形成设计能力;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拓展思维深度,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技术学习的乐趣!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 3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