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幸福校园背景下的微偏生教育探索》中期报告

2015-06-25 08:29丘忠飞李素红
师道·教研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育校园班级

丘忠飞 李素红

一、课题简介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各种各样原因,轻微偏离正常轨道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微偏生”)往往成了影响建设和谐幸福校园的关键因素。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也很大可能是影响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学校应该怎样结合家庭教育,对这些稍微偏离正常轨道的学生进行拨“乱”返正,构建和谐幸福校园,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呢?由此,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谐幸福校园背景下的微偏生教育探索》的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 重点以构建和谐幸福校园为主要目标,通过统筹兼顾,着重“微偏生”教育,对构建和谐幸福校园进行实践性探索,逐步形成构建和谐幸福校园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微偏生”形成的规律和解决途径。

2. 探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家校关系和谐的方法和途径。

3. 探求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在评价手段、评价对象、评价类别上体现“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4. 以家长学校带动家庭教育的开展,发挥学校的桥梁作用,以此来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

5. 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德育的教育格局。

(二)研究内容

1. 成立学校观察团,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深化研究

成立观察团,对“微偏生”家庭环境、成员、家庭教育进行研究,找出“微偏生”形成的外在因素并找出解决途径,建立与“微偏生”监护人长期联系的枢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学校要确立以各班为单位的教师例会制度、教师集体德育研修制度、任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制度,班主任负责召集会议,通过常规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种有机整合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化教育。它向学生进行的主要是普遍教育,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它与家庭的教育相比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不规范性。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做人”,直到知道如何“生存”这一重要的系统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一是学校家庭联合实施“忠、孝、雅、诚”四字工程;二是在家庭推荐“三个三”(三表:家教计划表、家教课程辅导表、家教作息时间表;三室:图书室、活动室、对话平台室;三奖:思想奖、学习奖、成果奖)家教经验。

3. 学校和谐幸福校园评价体系的深化研究

和谐幸福校园不仅仅是“歌舞升平”,还应尊重人的特异性,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健康向上的原则下百花齐放,学校德育既要科学规范,更应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充分尊重人。使人与人之间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园有融洽氛围,大家能互帮互助、同心协力、以诚待人、相互信任、共创发展。具体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充满友情、亲情;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积极发展的和谐幸福校园。

4. 德育环境的研究

(1)学校德育环境的研究: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

统一教师的认识,实现全员育人,也是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重点是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作为德育协调者和主持人的角度,通过健全各种常规制度,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关心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要确立以班为单位的教师例会制度、教师集体德育研修制度、任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制度,班主任负责召集会议,通过常规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

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重点是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2)家庭德育环境的研究:家校合作沟通,提升系统影响

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的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家校合作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3)社区德育环境的研究:系统规划,品格影响

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三)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的几种方法更为实用。

1. 文献研究法

我们借鉴西欧《超级保姆》并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天才班主任的绝招》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研究资料为依据,对课题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研究。

2. 行动研究法

成立观察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积累个案,反思教育方法和技术可行性,从中总结规律。endprint

3. 调查分析法

重点针对“微偏生”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观察分析,加强与其家庭监护人联系与接触,对家长家庭教育所出现问题进行规范化指导,并对学生在实验前、后、中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实现学校和谐德育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体系。

三、课题实施情况

我们在课题实施以来,确定了研究策略和路线后,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如下:

四、研究结果和发现

通过前中期大量研究探讨,我们找到各类型的“微偏生”转化方法并成功转化了一些“微偏生”并得出一些结论,总结如下:

1. 针对不同的“微偏生”,日常生活中监护人及其他监护人采取详细具体的教育转化计划比以前常规的教育效果显著。

如:低年级蔡同学,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反映其上课好动,爱讲话,不遵守纪律,行为习惯失当。我们通过与家长沟通和对他观察,发现其聪明、反应快,学习接受能力强,但自我控制力差,不能跟同学好好相处,喜欢看动画片。其上课不遵守纪律主要原是(1)家长对其行为没严格要求,对其比较溺爱,导致其以自我为中心,没意识到其行为不适当(2)不良行为往往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在家长配合下,我们对其教育制定以下计划。我们对该生的行为制定奖罚打分表,基础分为十分,每得到三分,则可以在星期六、日多看十分钟动画片,反之则少看十分钟动画片。其家长在每天睡觉前要跟该生进行打分,严格执行,其打分细则表如下:

加减分细则

1. 上、下午听课认真各加1分

2. 能在听到闹钟响后五分钟内起床加1分,超过10分钟起床则减1分

3. 能在大、小便后冲水,洗手。回家后、饭前能先洗手,一天加一分,以上超过两次没做到扣1分

4. 能记作业加1分

5. 能主动交作业加1分

6. 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背书包、自己拿衣服穿上等)加1分

7. 见了人能有礼貌地叫人加1分

8. 能主动要求洗澡加2分,妈妈叫了超过2分钟没来洗澡扣1分,马上来加1分

9. 做危险动作一次扣2分,楼梯上、马路上玩耍一次扣2分

在其父母坚持一个月后,蔡志斌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纪律性有了很大提高,跟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明显改善。

2. 年龄与“微偏”行为的纠正时间成正比,“微偏”行为形成的时间与纠正时间成正比。在研究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转化时间比高年级学生转化时间要明显短,低年级学生在转化后行为不易出现反复,更为稳定。

3. 家长配合程度越高,“微偏”行为纠正越快。

人之初,如玉璞,小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样的品性,主要取决于家长如何去雕琢,要培养出一个品行良好的孩子,家长首先得有正确的育儿观,有一句话被大众所认同,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家长,而且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只有家长有正确的育儿观,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培养好的子女,如果家长不能好好配合学校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将是苍白无力的。

4.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跟家长配合用规则和惩奖结合就能收到明显效果。但高年级的学生除以上方法外,还得对其晓之以“理”,“理”入了心,其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变。学校还组织大量活动去转化学生,如: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主题班会、团队会”、“参观活动”、“志愿者活动”、“各类特长类竞赛活动”、“校运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团体活动”等,在构建德智体和谐发展体系,形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的背景下,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使每位“微偏生”都能找到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从而以长补短、以良导差,通过外部因素促进“微偏生”内因的自主转变。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和谐之星评比活动”、“和谐班级评比活动”、“学生德育百分评比活动”等。以规章制度规范微偏生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班级核心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初三级淼权同学,其家庭背景其特点如下: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没有学习兴趣,无理想,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特别是在原学校逃课上网,甚至晚上偷溜出校园去网吧上网,被原学校记过处分,因此,在初二时转学到我班就读没有良好的班集体荣誉感,同学间相处缺少友爱,爱抢话出语伤人。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

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利用家访,向家长提出:“凡是淼权同学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当我们了解到他早已配备手机、电脑,我当即建议家长代淼权同学保管手机,严格执行学校非学习用品不得进入校园的规定;而电脑也只在节假日适当提供使用,并请家长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及上网内容。

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由于他家离我校距离不远(约3公里)不再让其在校住宿,每天中午回家吃饭,严格控制其每天放学后的到家时间。特别是下午放学若未准时到家,家长马上与老师联系,共同追踪其去向。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们发现淼权同学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我们让其老师在课堂中,经常为淼权同学提供表现机会,特意找一些比较基础且估计他能回答正确的问题提问他;开展主题班会时,有意安排其上台作演讲;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让他切身体会到班级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endprint

(3)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我们让其班主任利用恰当的时机做好班级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淼权同学这样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形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引导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淼权同学开始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变得热爱班集体和敢于维护班集体荣誉了。比如:看到有别班的同学来我班捣乱时,他能站出来维护正义,并不再出口伤人。言行之间变得懂事有礼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经常大力表扬他的优点,而对于他还存在的缺点,则在办公室和他进行耐心的谈话。并且有机会时,放学和他一起回家,顺便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五、研究成果

1. 微偏生”的成功转化进一步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课题开展以来,各小组共成功转化微偏生24人,占调查对象的86%。这些学生的转化,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提高,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办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初三级微偏生朱莹莹同学在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克服了独生子女“受挫能力”不强的障碍,在升中考试时取得了突破,成功考上了省重点(东山中学)。在她的带领下,初三级升中考试成绩斐然,重点率达15%,无一人辍学,全员升到普通高中或职中学习。本年度学校被授予“省书香校园”、“县德育示范学校”、“县先进综治单位”、“县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2. 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德育科研队伍,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保证

课题开展以来,成员们不但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吸引了其他教师来“取经”。全校教育工作者革新了教育理念,开拓了教育思路,在教育工作中寻求多样、和谐、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法和教育手段,为全面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进一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家长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谓“三教”和谐,是指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

1. 教师的德育能力有限,缺乏更为专业的指导,难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现在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不断的提高,但德育能力相对滞后。

2. 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家长存在不正确的育儿观念。对学生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危害性认识不够,甚至有个别家长不能好好配合学校德育工作。

3. 有些家长本身就是问题家长,如:酗酒、赌博等。这些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成立专门的机构,才有达到有效的教育。

4. 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在纠正后容易出现反复,尤其是在放长假回到学校中表现较为明显。

5. 有少部分学生转化效果甚微。

责任编辑 邱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校园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