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文,邢 志 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信息时代的小学教师发展视角
王 杰 文,邢 志 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在总结《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标准》要求和小学教育特点,从促进小学教师发展视角总结出“促进学习自觉、唤醒发展潜能、弘扬价值理性、激发审美情怀”四个维度的课程教学理念,并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理念;改革思路;教师发展
“培养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肩负着一定的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2]然而,有不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成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扩展版,重点放在讲解各种软件工具的使用技巧上,偏离了课程的宗旨。
近年来,我们依据教育部相关标准精神,针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更新教学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等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改革,并在部分班级进行了试点,获得了一些感想和经验,现整理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1.三个《标准》:改革的政策依据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作为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201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发展性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三个《标准》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师范生职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该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机衔接,重在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关键是形成信息意识、端正信息态度、明确社会责任。
2.小学教师:改革的事实依据
小学教师面对的特殊对象即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要求小学教育具有儿童化、自动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等特点,这种儿童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具体、直观、形象,突出强调兴趣,强调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情境。要求小学教师更需要感性和激情。”[3]因此,面向小学教师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小学教师情怀为前提,在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等方面予以体现。
目前师范院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用较大篇幅介绍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和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开发工具),事实上,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已在相关教育类和信息类课程中进行了学习,不必再挤占本课程的有限课时。在课程教学中,不少教师又把重点放在多媒体素材处理和课件制作工具使用技巧的教授上,所以,学生感叹“不知道《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有何区别”。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实践,对于面向小学教师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总结出“促进学习自觉、唤醒发展潜能、弘扬价值理性、激发审美情怀”四个维度的改革理念。
1.促进学习自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为目标
南国农先生概括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内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4]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提高了,信息技术才能成为促进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绩效的技术。因此,本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在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自觉而理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学习。
2.唤醒发展潜能:以激发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我发展意识为导向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前言中强调“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5]后现代主义认为发展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即发展能力是人的本质能力。但是,由于受中小学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本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因此需要重新激发和引导。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为目标,所以,通过本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激发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我发展意识责无旁贷。
3.弘扬价值理性:提防过度的技术教育
有学者说:“对于教育而言,也许教育的技术十分重要,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否则,技术越好,离教育的目的就会越远。”[6]其实,对于大众取向的技术工具“只要把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进门,告诉他注意事项和基本游戏规则,消除其停留在门外的神秘感,剩下的事情就可以让他自己去做了。”[7]但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倾向,热衷于技术追新,过度关注技术细节,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价值理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追问技术的教育价值,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实现技术的教育价值。
4.激发审美情怀: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越是低龄,教学环境辅助教学的作用越大,教学环境设计的教育性和艺术性要求就越高。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教学形势、能够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小学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设计与教学实施水平。实践证明,课件、网页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环境的构建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小学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其艺术性尤为重要。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提醒学生注重艺术修养、激发审美情怀很有必要。
遵照上述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和理念,为满足小学教师教育的需要,我们梳理出了“目标、内容、模式”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重组课程目标:一切从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出发
为了尽快缩短师范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适应期,满足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我们建议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三维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三维目标
2.整合课程内容:坚持信息时代小学教师发展的视角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围绕“教学设计与实施”、“资源应用与开发”两个核心能力的培养来组织的,[8]但是,大部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时少,要真正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有困难;有学者提出了TPACK 框架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定位于“教学设计信息化”,五大专题模块为“教师教育技术概述、技术媒体应用(TK)、技术的教学应用(TPK)、技术的学科应用(TCK)、信息化教学设计(TPACK),”[9]聚焦信息时代的教师知识结构,但完全忽视“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过程优化”的做法也不可取。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应该以促进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为核心(因为只有教师发展了教育才可能发展),而“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教师发展的旨归。
自从1986年Lee S.Shulman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以来,教师知识构成就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普及,人们不禁要追问“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直到2006年,Punya Mishra和Matthew J.Koehler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10]框架才算有了较为满意的答案,2009年,Charoula M.Angeli和Nicolaos C.Valanides在TPCK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网络化课目教学知识”(也可译作“善用信息传播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ICT-TPCK)[11]框架,对TPCK框架作了必要的补充,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ICT-CFT框架。必须明确,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单靠开设某几门课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的课程旨在导向,把这一系列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信息时代教师发展的风向标,及时纳入本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南国农先生的信息化教育定义要求“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才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
“开发教育资源”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是,必须清楚,教育资源设计开发是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服务的,且关键是对学科内容的正确把握及其艺术表现的设计,前者属于学科知识,有相关专业课程支撑,后者才是本课程的重点。长期以来,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分强调教育资源开发能力,把关注点放在各种教学素材处理软件使用技巧的传授上,结果学生学了不少技巧,却不知道这些技巧有何用、如何用。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相对繁重,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原始素材开发,但应该强调教育教学媒体素材的搜索、甄选、整理和应用能力,强化二次开发理念,鼓励她(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三通两平台”、各级教育云中的教育资源)进行集成开发(整合、组接各种媒体素材生成自己教学需要的教学作品)。集成开发中最需要的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画面艺术设计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增加了“多媒体画面艺术”[12]部分,以引导学生从艺术角度综合选择、集成和运用教育教学媒体。
概括起来,我们建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设置四个知识模块(如表2所示)。
表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知识模块
实践教学部分建议设置三个大任务(如表3所示)。
表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任务
3.创新教学模式:践行信息化教学理念
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立足学生今后面向的情境——小学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和教育见习,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
(1)以专题讲座为载体,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专题讲座形式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首选。本课程理论部分涉及内容非常丰富,要讲全讲透是不可能的,所以,本课程教学本着“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采用讲座形式,开启思路、点到为止。教学中注重结合小学教育实际,重在为学生未来开展小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指明方向,也留给学生无限的扩展空间。
(2)以网络教学空间为依托,实现“双课堂”互补教学
为了弥补面授课时少而无法在课堂上深入讲解和有效交流之缺憾,我们在中国数字大学城中创建了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其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外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借助教学空间,师生还可以有效地进行交流。借助课内、课外(网下、网上)“双课堂”互补教学,为学生开展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提供了有效支持,取得了较好效果。
(3)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推行大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课程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利用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强调的是网络化学习意识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形成而不是网站、课件、微课等教学作品的制作水平。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利用本课程教学空间和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同时结合教育见习体会,进行教学设计和作品制作实践。实践部分建议在课外进行,课堂上可安排学生开展信息化学习经验交流和作品展示。
(4)以信息化应用能力考核为核心,实行综合评价
课程考核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核信息化教与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网络化学习体验过程及报告占50%;信息化教学设计文本占20%;信息化教学作品占30%。
为检验教学理念的正确性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束后向试点班学生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有90%的学生认识到“这门课对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帮助很大”,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节课”,有85%以上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学生们说,这门课“教学观念非常好,能启发我们自主探索,十分喜欢;理论性的套话、空话少了,感觉学到的东西比较实在、实用,能引导我们在教与学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反映“课时太少,理论知识教授得太浅。”这是下一步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行为是信息素养最直接的外化表现,也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必经途径,只有改善教师的信息行为,才能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1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后继课程,一个重要的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学生的信息行为,切忌变成《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1] 田健,王妍莉,王卫军,等.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5):83-89.
[2] 张琪,陈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43-45.
[3] 计湘婷.试论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对小学教师教育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解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1):21-23.
[4] [英]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 庄莲平, 王立中,译注.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12:前言.
[5]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2.
[6] 刘铁芳.教育生活的永恒期待[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8.
[7] 李艺,钟柏昌.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0):23-27.
[8] 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65-69.
[9] 阮士桂,李卢一,郑燕林.TPACK 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22(8):36-41.
[10] [美]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9.
[11] 尹睿,蔡佳,戴湘仪.技术映射:ICT-TPCK的“转化—整合”原理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3(2):12-16.
[12] 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5.
[13] 汪晓东.从教师信息素养到教师信息行为[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26-35.
[责任编辑 张淑霞]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form and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ANG Jie-wen, XING Zhi-fang
(Inform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College,Hu’nanNo1NormalCollege,Changsha410205,Hunan)
Based upon the review of the past experienc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ModernEducationalTechnology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TheCriteriaand the propertie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the paper advances the curriculum conceptions of promoting learning awareness,developing potentiality,enhancing value rationality and stirring up aesthetic sentiments.Besid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inity of teaching objectives,contents and mod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eaching conception; reform idea; teachers’development
G40-057
A
1674-2087(2015)02-0045-06
2015-03-18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BA083);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JK011DDUT003)
王杰文,男,湖南祁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邢志芳,女,内蒙古卓资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