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徐文英,朱 廷,孔玲莉,王玉美
·临床医学··论著·
3~10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临床干预研究
张 丽,徐文英,朱 廷,孔玲莉,王玉美
目的 分析儿保门诊中3~10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探讨口腔咀嚼功能训练在改善儿童饮食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因饮食行为问题于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就诊的3~10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按初诊年龄及口腔功能训练执行度进行分组,采用问卷调查、门诊咨询(个体化饮食行为指导)、发放饮食指导读物、口腔咀嚼功能训练、定期电话随访督促等综合管理模式,并评估、分析3个月后的干预效果。结果 共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符合入选条件者120例,最终完成研究儿童为104例。学龄期组在不感兴趣、拒绝某些事物、不尝新、偏软食4类饮食行为问题方面,与学龄前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比例,随抚养人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医嘱执行依从性的提高而增加。不同口腔咀嚼功能训练频率组之间的儿童饮食问题改善比例存在组间差异(P<0.05),且体质量变化、身高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口腔咀嚼功能训练频率(依从性)越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改善越好。对3岁以上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干预同时,建议关注其口腔咀嚼功能情况,必要时予以训练以更好改善其饮食问题。同时加强对抚养人的宣教。
饮食行为问题;干预;口腔咀嚼功能训练
近年来,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已成为儿保门诊中常见的就诊问题。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影响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注。Bryant-Waugh等研究报道约有25%~45%发育正常的儿童和80%以上发育迟缓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饮食行为问题[2]。我国学龄前期儿童饮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报告其发生率可高达60%,专业人士报告约在25%~30%[3-5]。但目前关于处于生长发育稳定期、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明显下降的3~10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干预3~10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探讨口腔咀嚼功能训练在综合干预中的作用,同时探讨抚养人受教育程度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以饮食行为问题为就诊原因的儿童120名,共失访6例,最终纳入符合标准者104例。其中男69例(66.3%),女35例(33.7%),平均年龄(5.47±1.86)岁。
1.1.1 入选标准 (1)年龄3~10岁。(2)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第4版(DSM-IV)[6],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饮食行为问题:①吃得少;②吃得慢(>25 min);③对食物不感兴趣;④拒绝某些食物(>1个月);⑤不愿尝试新的食物;⑥强烈偏爱某些质地或某些类型的食物;⑦在吃饭时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打游戏机等);⑧吃饭地点不固定(如总不在餐桌旁,吃饭时到处走动)。(3)坚持干预及随访3个月。
1.1.2 排除标准 排除患有胃肠道/肝脏等消化道疾病、呼吸系统感染等躯体性疾病儿童。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参照国内营养专著及相关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和干预随访问卷,由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负责在首次就诊及干预3月后对家长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饮食行为情况、抚养人受教育情况、对儿童饮食问题上的认识和态度等方面。由专业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初诊时及干预3月后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及评价,评价标准参考WHO(2006年)的标准。
1.2.2 饮食行为问题干预及随访对抚养人和儿童进行宣教,发放饮食指导读物、指导口腔咀嚼功能训练技能(每次餐前半小时进行软木咀嚼功能训练,每侧5次,交替进行,共30次)、接受不定期个人门诊咨询。干预期间每月定期电话随访,随访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症状改善情况、口腔咀嚼功能训练频率及家长的依从性。干预3个月后再次问卷调查及测量各项生长发育指标。
1.2.3 分组方法根据初诊年龄进行分组,分为学龄前期组(<6岁)68例和学龄期组(≥6岁)36例;根据咀嚼功能训练执行度分组,分为高频率组(依从性好):>60次/d、中频率组(依从性一般):30~60次/d、低频率组(依从性差):<30次/d。本研究均征得家长知情同意。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资料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龄组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情况比较
学龄期组在不感兴趣、拒绝某些事物、不尝新、偏软食4类饮食行为问题方面,与学龄前期组比较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情况比较[例(%)]
2.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改善的影响因素
相对第1次就诊时的第2次就诊,吃得慢问题改善比例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母亲组间存在组间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亲组,在吃得慢、不尝新、吃饭地点不固定的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比例存在组间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就诊次数的增加(第3次、第4次就诊),除吃饭做事情和吃饭地点不固定外,其他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比例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亲组间均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第2次就诊相对第1次就诊时,除吃的少、不感兴趣、偏软食3个饮食行为问题外,其余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比例以及第3次、第4次随诊时所有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比例,在不同口腔咀嚼功能训练频率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改善比例随咀嚼训练频率增加而增大。见表2。
2.3 咀嚼训练等综合干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效果比较
表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改善的影响因素(%)
不同咀嚼功能训练频率组之间体质量变化、身高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组体质量变化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变化值两两比较,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频组与高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阻嚼训练等综合干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效果比较(±s)
表3 阻嚼训练等综合干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效果比较(±s)
注:与中频组比较aP<0.05;与高频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体质量变化(kg) 身高变化(cm)低频组 27 0.370±0.227ab0.974±0.223ab中频组 36 0.983±0.435b1.208±0.250高频组 41 1.639±0.434 1.281±0.301 F值0.000 0.000 87.341 11.276 P值
3.1 学龄期组儿童部分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明显
有研究表明,4岁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有上升的趋势。认知心理学认为,3岁前后是儿童行为发育和生活习惯建立的关键期,也是各种不良行为的高发期[7],本研究纳入的104例3~10岁儿童,首次就诊时均存在DSM-IV诊断的8种饮食行为问题。但是,该期也极易受外界的影响,本研究对象经3个月的综合干预后,饮食行为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学龄期组(≥6岁)在不感兴趣、拒绝某些事物、不尝新、偏软食4类饮食行为问题方面,较学龄前期(<6岁)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受主观意愿影响的4类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不感兴趣、拒绝某些事物、不尝新、偏软食),与儿童的年龄、认知能力及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相关。因此,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中,应加大对大龄儿童的个体宣教。
3.2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明显相关
儿童饮食问题的发生涉及诸多因素,包括生理、心理、文化、经济等,且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喂养态度和方式有关[8-9]。华丽等[10]研究发现,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在不同文化程度的抚养人这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随着就诊次数的增加(第3次、第4次就诊),大部分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比例在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亲组高于对照组。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吃得慢问题改善越明显;同时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亲组,不仅儿童吃得慢的饮食行为问题有显著改善,不尝新、吃饭地点不固定等问题也有明显改善。考虑可能原因是,家庭角色中母亲是儿童照顾者,是医生的指导及训练的主要执行者,故其受教育程度越高,依从性越高,咀嚼训练次数越多,对儿童口腔功能的改善越明显,吃得慢问题改善越明显。而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性较母亲高,其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越关注,对饮食问题的改善越有促进作用。
3.3 综合干预措施中的咀嚼训练有利于改善饮食行为问题和生长发育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追溯入选对象在咀嚼发育关键期是否存在影响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发现,104例入选对象均存在辅食添加延迟、辅食质地转换延迟等情况,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咀嚼功能训练不足的问题。咀嚼是口腔的主要功能:通过咀嚼,能够粉碎食物,促进唾液分泌、湿润食物,与唾液混合成食团,有利于吞咽;通过咀嚼,能够加强味觉,满足食欲;通过咀嚼,能够促使多种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本研究在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干预中强调了口腔咀嚼功能训练和指导,结果发现,口腔咀嚼功能训练频率越高,吃得慢、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尝新、吃饭做事情、吃饭地点不固定等饮食行为问题改善比例较口腔咀嚼功能训练频率低的儿童越显著,见表2。饮食行为不当可影响儿童体重的增长[11],给予恰当的干预对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的身高、体质量生长有正向促进的作用[12]。在给予相同的发放饮食指导读物、个体门诊咨询、口腔咀嚼功能训练指导、定期电话随访督促等综合干预措施后,研究发现不同咀嚼功能训练频率组干预前后的体重变化、身高变化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各组体质量变化值两两比较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身高变化值两两比较,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均存在组间差异,提示口腔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本次研究中饮食行为改善、口腔咀嚼功能锻炼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时间的追踪随访证实。同时,影响饮食行为问题的心理、文化、经济等因素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周立清.352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3):60.
[2] BryantWaugh R,Markham L,Kreipe RE,et al.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in childhood[J].Int JEat Disord,2010,43(2):98-111.
[3] 王硕,黄小娜,王慧珊,等.全国1~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09-111.
[4] 金星明,施榕,金志娟,等.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4):387-392.
[5] 任玉娟.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地区3~5岁儿童饮食习惯调查及干预[J].健康必读杂志,2011,4(4):350-361.
[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mestal disorder[J].4th.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1.
[7] Williams KE,Field DG,Seiverling L.Food refusal in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 Dev Disabil,2010,31(3):625-633.
[8] Bemard D,Bonnin AC.Feeding problem of infants and toddlers[J].Can Fam Physician,2006,52(10):1247-1251.
[9] 李静,黄彦红,金星明,等.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3):294-296.
[10]华丽,叶天惠,金星明,等.244例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674-676.
[11]W right CM,Parkinson KN,Shipton D,etal.How do toddler eating problems relate to their eating behavior,food references and growth[J].Pediatrics,2007,120(4):1069-1075.
[12]李斐,周迎春,金志娟,等.上海市3城区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交互式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5(5):326-334.
Intervention of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 s in children w ith an age from 3 to 10
Zhang Li,Xu Wenying,Zhu Ting,Kong Linli,Wang Yumei
(Child Health Care Division,Huai'an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uai'an 223002,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an age from 3 to 10,who soughtmedical care in child healthcare outpatient,and also to discuss the role of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aswell as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intervention effects.M ethods Those children aged from 3 to10 with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were selected as our research o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ge of their first visit and 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Comprehensive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clinical consultation(personalized dietary behavioral instruction),distribution of dietary instructions,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periodic medical follow-ups by phone-calls,were used in the study.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3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From May 2015 to December 2014,a total of120 eligible patients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but only 104 children finally completed the study process.For the children of the school-age group,there were such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 as having no interest,refusal of certain things,having no taste of a delicacy and showing favor for soft food,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uld be seen,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preschool group(P<0.05).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for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 in most childre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ducational level of caretakers,aswell as better compliance ofmedical advices.There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for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 in different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 groups,when comparisons weremade between the groups(P<0.05),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uld be noted in changes of body weightand height,when comparisonswere alsomade between the groups(P= 0.000).Conclusion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ir parents and the compatible the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 was,their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would be better improved.Itwas suggested that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in addition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those over 3-year-old children with dietary behavioral problems.When necessary,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 could be imposed on them,so as to improve their dietary habits.At the same time,mor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on the caretakers.
Dietary behavior;Intervention;Masticatory function training
R723.19
A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6.028
2015-08-27)
(本文编辑:林永丽)
223002 江苏淮安,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