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毅 安哲锋
【摘 要】随着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逐步深入,如何提升教育的软实力显得尤为迫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均衡发展瓶颈的手段。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北京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实现教育过程与结果公平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学习元理论为指导,重点阐述了将现代教育技术嵌入义务教育核心实践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元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6-0025-05
研究背景
1. 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发展是借用经济均衡发展的意义,与教育机会均等观念相融合,形成教育均衡发展要义,即: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1]针对义务教育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本文认为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的教育发展,其核心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增加教育机会,保障教育供给,提升教育“普惠性”的公共服务水平。尽快解决好首都人口入学高峰、随迁子女激增和人民群众强烈的“上好学”的三个方面的刚性需求。其二,全方位地促进教育公平——为学生提供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均等化满足起点公平,关键是过程和(学业成功)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构建长效机制,包括目标责任、投入机制、评估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均衡发展监测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为学生“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提供保障。其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聚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教育质量品牌。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阶段的现实需要
按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理论,均衡发展是从低水平至高水平的螺旋上升,是教育质量的动态提高。[1]每个周期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低水平均衡阶段,是以追求机会均等为目的的义务教育普及阶段。二是初级均衡阶段,是以追求教育过程和条件均等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改革创新阶段。三是高级均衡阶段,是追求教育质量均等的深化改革阶段。四是高水平均衡阶段,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理想阶段。北京市经过五个轮次的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硬件、软件得到较高水平的提升,并于2010年完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为0.63,介于0.5-1.0之间, 其中,普及水平、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干部师资配置四项一级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19、0.60、0.82和0.63”,[2]表明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达到总体比较均衡。因此,北京义务教育正在从高级均衡阶段向高水平均衡阶段迈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内涵也更加丰富。
首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新的增长极。超越时空的泛在学习需求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能够满足“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分众化教育需求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越来越迫切。信息化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穿戴技术,使学习者之间及其周围学习环境有机融合,为实现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泛在学习”教育服务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很不均衡,“数字鸿沟”仍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存在,开放性、公益性和智能性还不尽如人意,受到地域和条件限制因素影响,只有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如何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免费获取服务,形成常态化的、有差异的个性化教育,是突破均衡发展瓶颈的新增长点。
其次,义务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向更高水平迈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合理配置图书、设备、校舍等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和基础条件。社会对高水平教育质量的关注和认可已经从现代化的“硬件”要素,转移到教育服务的便捷性、供给多元性和资源的高品质等“软实力”要件。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个性化、及时性、可获得的“数字化”教育需求日益强烈,教育需求的内涵在丰富、品质在提升。因此,如何提高义务教育的“软实力”,使教育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北京义务教育的现实需求。
最后,教育公平迫切需要向教育公正转变。由于经济社会地域差异、学生家庭的基础条件差距和教育资源总量有限,适龄儿童少年往往不能有效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资源。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被“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实际问题束缚。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教育机会均等会得到贯彻落实,普惠每位学生、每所学校、每位家长机会均等向符合儿童少年个性发展和特长需求的教育公正转变,实现从教育公平到教育公正的转变是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北京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将教育信息化融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信息化视野中,用教育信息化理论作指导,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拓展均衡发展新的增长点,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公正,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信息化视野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等人变革资源组织形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元”理论[3],为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Web2.0、网格计算、云计算、普适计算等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学习理念的出现,单靠一种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泛在学习的实际需求,余胜泉等学者在综合分析教育资源共享技术标准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泛在学习的特点与需求,提出了一种能对教育资源的组织、共享形式以及泛在学习方式起重要变革作用的“学习元”理论[4],其理论内容为指导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
1. 学习元的内涵与均衡发展内涵存在一致关系
学习元理论对学习元的内涵做了清晰阐释,核心内涵是具有可重用特性、可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智能性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元是在汲取学习对象、学习活动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理念的基础上,对学习对象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全新资源组织方式。
学习元内涵揭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组织形式,为实现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动态优化与共享提供了新思路。在新技术支持下,将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赋予自动生成性、普惠性和多样性特征,是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瓶颈问题的新方法,是探索解决义务教育机会均等、条件均等和结果公平的新途径。
2. 学习元理论为学习资源生成提供了结构模型
由图1 可见,该模型包含元数据和聚合模型、领域本体、内容、练习、评价、活动、生成性信息、学习服务接口等多个组成部分。学习元既提供由URL寻址的、可通过远程访问的学习服务,又提供通过应用程序对聚合到Web页面的学习内容进行访问的学习服务;学习元能帮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获取所需资源,从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学到特定领域的片段性知识;学习元还可通过彼此联通,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知识网络。
学习元结构模型为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化模式,从而使创建交互性强、适切性高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成为可能。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发展,不仅需要扩大高质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符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更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聚合模型和学习服务云计算环境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上述属性。
3. 学习元的功能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控制
学习元作为学习对象的进化,在保持学习对象的可访问性、适应性、可承受性、持久性、互操作性、可重用性等特性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其自身独具的宝贵特征。这些独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成性、开放性、联通性、内聚性、进化发展、智能性、微型化、自跟踪八个方面。学习元不仅是对学习对象概念的发展与深化,也是对传统教育资源组织方式的重大改革,在变革资源的生成模式与共享方式以及变革泛在学习方式等方面发挥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教育资源的智能控制是将教育信息化融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创建具有自主生成和进化的“活”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解决“人机对话”、构建人性化泛在学习环境的基础。在信息化背景下,智能化、高质量、可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北京市义务均衡发展新的增长点。
信息化视野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发展途径
当前,驱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有云计算、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本质在于满足服务对象获取信息、共享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等需求,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实现。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性能先进、价格低廉的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人们的交往、学习和生活方式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在网络化社会背景下开始了全新的数字化生活,学习内容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时间更加碎片化,学习空间更加自由化。
北京信息社会环境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了新的增长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3》提供的“信息社会指数”(ISI)数据,北京ISI指数已经达到0.73(ISI指数介于0-1之间,数值越大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在全国率先越过信息社会转型期进入发展初级阶段。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奠定了北京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近十年来,北京市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围绕着技术、资源、均衡与公平主题积极探索,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其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不乏成功的实践探索。第一阶段主要是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辅助和支持,典型代表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空中课堂”。 2003年,为预防“非典”疫情扩散传播,北京市通过网络、电视和广播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全市中小学生开办了别具一格的“空中课堂”。在防控“非典”期间,放假在家的137万中小学生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步入“空中课堂”,开始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方式体验。[5]第二阶段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优化,典型代表是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远程网络平台开发。2010年,北京市尝试建立义务教育广播电视优质课程资源,依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视听教材设计等多方面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汇集优质小学教育资源,将北京市史家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中关村一小、北师大实验小学和北大附小五所小学71名优秀教师的课堂实例进行开发优化,于2012年开发出小学1-6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教学实例,打造了京城“虚拟课堂”数字媒体的优质教育资源,并进行推广使用。第三阶段是基于网络与通信技术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与 “人”的融合,典型代表是北京数字学校(Beijing Digital School简称“BDS”)。2012年,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建设了“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全面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成为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一是北京数字学校通过技术改变了教育供给方式。以公共服务形式提供给学龄儿童少年和学生家长,将名师课程通过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校园网免费投送到“用户”,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随时随地“可获得”。二是北京数字学校平台通过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和一个课堂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一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名师同步课堂在家自学“预习”,回到学校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学习互动,进而巩固、练习和内化习得,形成“翻转课堂”学习方式。三是北京数字学校通过新技术使得跨越“数字鸿沟”成为可能。数字学校基于网络、数字电视和虚拟学校的普及技术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不在被“垄断”并跨越了原有硬件建设的差距,真正实现了惠及大众。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公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以信息化驱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以云计算、互联网、视频多媒体技术和智能终端支持下的教育资源的智能优化和生成,有效实现优质共享,改变了教育资源提供方式和学习方式。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实现先进教育设施、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目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远程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大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化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正在发挥着超乎想象的作用。
1. 建立适应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化视野中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关切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不是低水平的限制发展,也不是削峰填谷,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因此,亟需建立信息化背景下北京义务教育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旨归。在注重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挖潜、扩大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信息化条件下以新技术为支持的惠及大众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北京数字学校即是探索义务教育新供给模式、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新途径。北京数字学校将传统教育模式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构建一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环境, 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无缝衔接,建立信息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站建立了一套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整合现有教育平台,通过网络实现课程点播、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拓展资源等内容学习,建立学生、教师和家长学习、交流、讨论、共享的虚拟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所需的教育服务。北京数字学校突破学校、区域界限,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学生、家长的社会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视、电脑和手机等智能终端免费获得自己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学习。
2. 建立适应均衡发展需求的 “开放内容”优质教育资源。
开放内容和开放教育理念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均衡发展是由失衡到均衡再到失衡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建立基于新技术支持和现有网络资源的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坚持秉承现有的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原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由于缺乏开放性、自由复制性和重组再生性,随着技术进步以及设备更新而被淘汰,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信息化时代“人人可以生产、消费、传播资源,开放环境下用户群体的复杂性和生产的自由化直接导致数字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和无序进化。” [6]信息化视野中以新技术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比如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在高等教育领域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挑战,同时也驱动基础教育学校和机构积极投身到探索提供优质服务和更多学习机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微课、翻转课堂。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利用新技术优势统筹教育资源管理,创新机制,让学校、教育机构和社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教育资源提供,创造一种持续推进均衡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环境。设置开发灵活的课程,有效整合在线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激励他们取得成功。
3. 建立基于新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元平台
北京信息化的良好环境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信息社会发展水平会提升到新的阶段,使构建开放内容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学习元理论为信息化环境下现代技术和教育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技术,抓住均衡发展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任务,建立师生与信息化环境高度融合、共同成长的学习元平台是突破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限制的有效途径。
首先,突出整体设计,利用语义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搭建起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智能控制和自我更新发展。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服务,从而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穿越行政区域和学校边界进行广泛互动参与,实现交流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软性资源的智能性、个性化和分众化的高级应用服务。
其次,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信息化视野中的信息社会环境一定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学生信息素养形成和信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环境。在信息环境中,学生只有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才能健康成长为 “数字公民”。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及时提供多种形式和多种方式的数字学习资源。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学习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学校教育不再是儿童少年享受教育的重要(抑或唯一)渠道,学习分析技术使得人机交互更加智能和人性化。
最后,实现适应均衡发展需要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现有学校教育体制下,高水平均衡就是要求学校提供满足多元需求的教育供给,需要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实现从教育公平到教育公正才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说,适合少年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过度地选择优质教育未必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和最佳的教育效果。高水平的教育均衡是超于公平的教育公正,很难想象,在公平原则下把一个音乐特色学校的学位提供给听力严重缺陷学生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信息化视野中如何推进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近期战术问题又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和系统设计。本文从信息化视角着眼于北京实际和未来发展,提出了均衡发展的初步思路和途径,为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MOOC学习质量研究:基于用户体验视角》(项目编号:14JYC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