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 沈海龙 陈晓波 那将朝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分析
张卫国 沈海龙 陈晓波 那将朝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管结石的应用。方法对2009至2012年52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一期胆总管缝合40例,腹腔镜下放置T管引流12例。52例手术成功,并发胆漏3例,住院时间6~18 d,平均10 d,12例放置T管引流者6周后行T管造影,10例显示胆总管通畅,无结石,拔出T管;2例显示胆总管下段残留结石,行胆道镜取出。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可靠,且创伤小,恢复快。选择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腹腔镜;胆石;胆道镜;外科手术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主要有开腹胆管取石、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或经胆囊管切开取石、EST或腹腔镜联合EST取石等方法。不同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我院2009至2012年开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52例,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5岁。术前经B超、CT或MRCP检查明确结石位置、数目及胆总管宽度,同时除外恶性肿瘤。52例中合并胆囊结石46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2例,合并胆管炎18例。胆总管直径8~20 mm。
1.2 手术方法
1.2.1 器械:olympus腹腔镜设备,olympus胆道镜、取石网篮,胆总管切开刀,3-0可吸收带针缝线,开腹用胆道取石钳,细尿管,T管。
1.2.2 步骤:①全麻后,取头高左倾体位,取脐部戳孔作为观察孔,剑突下、右侧肋缘下锁骨中线及腋前线建立3个戳孔为操作孔。②于胆囊三角分离解剖出胆囊动脉及胆囊管,近端可吸收夹夹闭胆囊管,暂不切断,以牵引胆总管用。胆囊动脉夹闭切断,有时胆囊动脉不易显露切断,可暂时不处理,待切除胆囊时同胆囊管一并切断。③牵引胆囊颈部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解剖显露胆总管前壁,向下纵行切开胆总管,胆管切开长度一般为10~20 mm。④取石过程:先用抓钳将切口附近结石取出;然后用细尿管插入胆管远端加压冲洗,将结石冲出取石;胆道镜检查、取石,先检查近端胆管及左右肝管,用网篮套取结石,再检查胆管远端并取石。胆道镜取石困难可选用胆道取石钳经剑突下戳孔插入胆管内取石,有时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⑤取石结束后,再次用胆道镜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有无水肿,胆管有无结石残留。⑥胆管缝合:如胆管壁无水肿、胆管通畅、结石取净,十二指肠乳头无水肿狭窄,可以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选用3-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最后切除胆囊。如术中发现胆总管炎症明显,远端狭窄,结石不能取净时,放置T管,用3-0可吸收缝线在胆总管切口下端间断缝合,切除胆囊,T管经锁骨中线穿刺孔引出。⑦经腋前线穿刺孔放置腹腔引流管于右肝外侧缘,术后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见图1~6。
图1 尿管冲洗胆管
图2 胆道镜探查
图3 十二指肠乳头
图4 胆总管下段
图5 肝内胆管
图6 Ⅰ期缝合
本组52例腹腔镜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0~220 min,平均120 min,其中一期缝合胆总管40例,放置T管引流12例。一期缝合者术后发生胆漏2例,每天引流出50~250 ml含胆汁液体,T管引流者术后发生胆漏1例,每天引流出50~150 ml含胆汁液体,所有胆漏患者均在腹腔引流6~15 d后自愈。住院时间6~18 d,平均10 d。12例行胆总管T管引流者夹闭T管出院,6周后行T管造影,10例显示胆总管通畅,无结石残留,开放T管24~48 h,患者无异常拔除T管;2例胆总管下段残留结石,经T管窦道以胆道镜取出。术后随访1~20个月,行肝功能、B超或CT检查,未见结石残留、胆道狭窄、胆管炎或黄疸等并发症出现。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自1991年Philip首先报道以来[1],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LCBDE已经成为一种临床较为常用的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其手术适应证同开腹手术基本相同:(1)原发或继发胆管结石;(2)原发肝内外胆管结石,无胆管狭窄,可经胆道镜取石,无需做胆管成形或内引流者。(3)胆管结石伴有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者[2]。
同开腹手术相比,LCBDE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同腹腔镜联合EST取石比较,后者往往需要先行ERCP,再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需要两次手术,费用较高,住院时间长;对于较大结石,EST难以取出;另外,EST往往需要行括约肌切开,从而破坏括约肌功能,使胆汁成分发生改变,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可能是结石再发的原因之一[3]。
LCBDE取石方法较多,本文认为在取石过程中可以先采用器械取石、尿管冲洗的方法,往往可以将胆管内大部分结石取出。因为胆道镜网篮取石有时较困难,且比较耗时,所以,最后使用胆道镜套取相对固定或位置较深的结石,同时,胆道镜检查结石是否取净,胆道有无炎性狭窄。
放置T管引流是传统胆道探查手术方式,T管放置的目的是引流胆道减压,防止胆漏,同时为术后残余结石的处理提供通道[2]。开腹手术T管拔除时间一般在2周以上,但是,在腹腔镜手术中对腹腔的干扰小,术后T管窦道形成晚,术后拔管时间往往在6周以上,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便及心理压力,影响了LCBDE的微创效果。另外,放置T管可能会出现T管松动脱落引起胆漏、胆汁过多丢失、拔T管后窦道形成不全引起胆漏、腹膜炎等。文献研究显示,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T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水电解质平衡紊乱、T管脱落、感染、胆漏、拔T管后腹膜炎、胆管狭窄等),腹腔镜组为13.8%,开腹组为15.5%[4]。但对于术中胆管取石不净,胆管炎性狭窄者,放置T管仍是胆道引流减压、术后取石的好方法。本组2例残留结石术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成功。在手术效果上一期缝合要明显优于T管引流,前者手术操作比后者简便,术后避免留置T管带来的不变及T管相关并发症。但选择一期缝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Decker等[5]认为一期缝合适应证:(1)不存在需要引流减压的重型胆管炎;(2)胆总管直径>8 mm;(3)术中结石取净;(4)胆总管通畅。本组资料40例选择一期缝合,术中均行胆道镜检查,确保结石取净、胆总管无明显炎性水肿、胆管下段及十二指肠乳头无狭窄,胆总管内径≥8 mm。
综上所述,LCBDE在治疗胆管结石的应用安全可靠,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一期缝合胆总管在手术效果上优于T管引流,但应慎重选择,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1 Philip EN.New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calculi encountered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Problems in General Surg,1991,118:38-40.
2 张寰.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现状与评价.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7-49.
3 陈训如,田伏洲,黄大熔.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7-319.
4 Wills VL,Gibson K,Karihaloo C,et al.Complications of biliary T-tubes after choledochotomy.ANZ J Surg,2002,72:177-180.
5 Decker G,Borie F,Millat B,et al.One hundred laparoscopic choledochotomies with primary closure of the common bile duct.Surg Endosc,2003,17:12-18.
R 575.623
A
1002-7386(2015)03-0364-02
2014-07-21)
10.3969/j.issn.1002-7386.2015.03.013
10120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