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婧,田 罗,周智浩,马金凤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研究
于 婧,田 罗,周智浩,马金凤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以十堰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法,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层次,分析“十一五”以来三大产业的增长状况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十堰市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94%,3个产业均处于增长阶段,相对于湖北省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40.59),第二产业具有较优的发展基础(结构偏离分量P=96.77);从空间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地域特色(P+D)显化的区域为房县(67 168)、竹溪县(47 772)、郧阳区(44 907),第二产业地域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域为中心城区(196 174)、竹溪县(1 301),第三产业最具地域特色的区域为中心城区(34 627)、郧西县(6 458)、竹山县(893)和房县(620),有针对性地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建设思路.①
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十堰市;空间发展战略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于1942年和Creamer于1943年提出,其后经多位学者总结并逐步成熟完整地应用于国内外区域经济、政治经济、市场营销、地理学和城市等研究领域[1].偏离-份额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我国学者在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选择和区域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陈红霞、李国平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得出结论认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产业发展好、贡献大,但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转移是未来发展的关键[2].程玉鸿、许学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分析各城市的竞争优劣势,为城市群制定产业协调政策提供参考依据[3].史春云、张捷等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比分析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国际旅游业发展状况,为江苏省国际旅游业战略的制定提出建议[4].李武军等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其空间与时间拓展模型,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6省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区域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演进需要政策的强力引导[5].还有许多学者应用偏离份额法对一些省的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影响因素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各省区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6-8].
由以上文献可知,目前大多数学者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主要对研究区的产业结构现状与演进进行分析和评价[9-10],或用于指导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11-12],而用于指导市域经济空间战略制定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大部分用的方法为SWOT分析[13]、灰色预测分析、经济计量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经济引力分析[14]等.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十一五”以来,十堰市经受了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各种严峻挑战,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15].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对于编制市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市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比较,对于各县市评估经济发展找出不足、缩小差距、稳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研究“十一五”以来的十堰市经济增长状况,对于指导十堰市“十二五”乃至更长远时期的经济空间布局和规避经济风险,有重大意义.
1.1 数据来源十堰市辖四县(郧西、竹山、竹溪、房县)、一市(丹江口)、三区(茅箭、张湾、郧阳)及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便于数据分析借助地缘优势将茅箭、张湾和十堰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数据合并成为中心城区,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将其经济数据纳入到丹江口市,郧阳区是郧县于2014年9月9日撤销后建立的,其行政范围不变,将其单独作为一评价对象,整理后十堰市共有7个县(市、区).按照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把湖北省及十堰市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据经2006-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16]和2006-2014年《十堰市统计年鉴》[17]整理而得.
1.2 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区域经济的变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以其所在大区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G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用以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5].
设初始期i区域经济总规模(用总产值表示)为bi,0,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1,2,...,n)表示i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分别表示区域所在的大区或全国在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以Bj,0、Bj,t分别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相关表达为:
其中:1)rij为i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
2)Rj为所在大区或全国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
4)N为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5)P为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产生的偏差,此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6)D为区域部门增长速度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说明区域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7)G为经济总增量.
2.1 十堰市经济概述十堰市“十一五”以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5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12.96亿元增加到1 080.59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6.75%,增幅居全省前列;人均生产总值由0.97万元增至3.21万元,是“十五”末的3.31倍;财政收入由31.3亿元增加到117.4亿元,年均增长17.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03.6亿元增加到931亿元,年均增长31.58%,是“十五”末的8.99倍.十堰市2013年末产业结构比为13.2∶50.7∶36.1,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33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0.65∶1.00.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4.7亿元,是“十五”末的3.86倍.旅游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202亿元,是“十五”末的8.02倍.但与湖北省其他区域相比,也存在着产业链短,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任务[15].
2.2 十堰市产业增长特征分析按照1.2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2005年为基期、2013年为末期,同期的湖北省三大产业产值为参照系,把相应数据分别代入上述数学模型得到表1.
表1 十堰市三大产业竞争力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从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分量和产业结构4个角度分别分析十堰市经济增长特征.由表1可以看出:
1)十堰市3个产业的增长份额分量N均为正,说明3个产业在省域范围内为增长型部门,反映了“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宏观经济环境整体看好,各业发展旺盛.十堰市3个产业的增长份额大小顺序为:第二产业(449.34)>第三产业(324.99)>第一产业(96.77).这说明“十一五”以来,十堰市第二产业受到湖北省第二产业发展机遇的拉动作用最大.
2)十堰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分别为-30.109和-0.003,皆小于0,表明十堰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基础不佳,其中十堰市第一产业的产业份额(96.77)和产业基础(-0.003)特别低,与十堰市所处秦巴山区的特殊地形不无关系.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53.845)为正值,表示十堰市第二产业的产业基础优于湖北省第二产业的平均水平,十堰市第二产业对十堰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3)十堰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的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40.59)>第三产业(-60.58)>第二产业(-107.22),仅有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表明十堰市第一产业较湖北省第一产业平均水平而言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反映了山区在农业发展中虽然生产规模受到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生产基础薄弱,但由于其自然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某些特色农产品(如烟叶、茶叶、药材等)的生产,使其具备了平原地区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十堰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湖北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4)从产业结构来看,十堰市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05年末的11.4∶48.3∶40.3转变为2013年末的13.2∶50.7∶36.1,整体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十堰市整体经济发展以经济总体增长拉动的影响最大(N>P>D),应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创新,培植竞争力.从产业部门来看,第一产业是十堰市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应重点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力争尽快达到并超过湖北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竞争力不佳,特色不明显,但仍是十堰市的支柱型产业,在财政收入和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在鼓励创新、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是当务之急;第三产业在产业基础、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尚不能体现出整体优势,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应注重产业引导和特色产业选育,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为目标,不建议重点打造.
3.1 十堰市产业空间分异特征根据《十堰市统计年鉴》(2006—2014)计算整理十堰市不同县市区经济发展状况,得到表2.
表2 十堰市区域经济一览表
由表2可知,十堰市的区域经济在“十一五”以来都实现了翻倍增长,全市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94%,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略有差异,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大,原有基础好,2005年GDP为1 957 584万元,但是2013的GDP为6 190 700万元,增长率为216%,增长放缓,处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期;中心城区以外的北三县(市、区)(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仅次于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大,但规划期内增速(丹江口市为257%、郧阳区为304%、郧西县为243%)均低于南三县(竹溪县为325%、竹山县为363%、房县为347%),这说明近年来竹房城镇带的建设以及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背景下,南三县增长很快,发展潜力很大.
为分析十堰市产业空间分异,按照1.2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2005年为基期,2013年为末期,7大县市区三大产业的产值为考察值,同期的十堰市三大产业产值为参照系,把相应数据分别代入上述数学模型,绘制得到下图.
图1 十堰市不同县市区三大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图
图1中Nij为份额偏离分量;Pij为结构偏离分量;Dij为竞争力偏离分量;PDij为Pij和Dij的和.其中i为城市代码,取值为a、b、c、d、e、f、g,分别代表中心城区、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和房县;j为产业代码,取值为1、2、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a1代表中心城区第一产业的数值状况,其他亦同.由于中心城区数据较大,为增强图件的可读性,图1中a1和a2为示意值,实际值a1(N为263 088,P为-247 506,D为15 755),实际值a2(N为1 570 146,P为305 305,D为-109 131).
由图1可以分析得出,在第一产业发展过程中,7个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从竞争力(D)来看,中心城区(15 755)、房县(67 168)、丹江口市(20 409)和竹溪县(47 772)优于市域内其他区域,以中心城区为最强,且优势明显;从产业基础来看(P),中心城区的第一产业(-247 506)发展最为薄弱,这与中心城区的职能定位有关,其余的各县产业基础相差不大;从产业基础与竞争力综合表现出的地域特色来看(PD),房县(67 168)、竹溪县(47 772)、郧阳区(44 907)第一产业的地域特色明显,是该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作用.
在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堰市中心城区与其他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十一五”以来中心城区第二产业总增长量最大,为1 570 146,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总体经济增长(N),其次为远高于市域内其他县的产业份额(P),但是竞争力(D)最差,为-109 131,表明中心城区工业基础雄厚,但是产业更新升级压力很大;其他各县来看,竞争力(D)较大的依次为竹山县(39 706)、郧阳区(36 952)和竹溪县(37 423),但其产业基础(P)均低于市域平均水平,这与市域内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从产业基础与竞争力综合表现出的地域特色来看(PD),中心城区(196 174)、竹溪县(1 301)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对该产业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低于总体经济增长(N).
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丹江口市和郧阳区发展最快,但从竞争力(D)来看,以郧西县(12 443)、中心城区(6 801)、竹山县(6 713)和房县(2 391)较强,其中中心城区(27 827)和丹江口市(5 330)的产业基础(P)也高于十堰市平均值;从产业基础与竞争力综合表现出的地域特色来看(PD),中心城区(34 627)、郧西县(6 458)、竹山县(893)和房县(620)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对该产业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低于总体经济增长(N).
3.2 十堰市产业空间发展战略建议基于十堰市产业空间分异的特征,考虑发挥各县市产业基础优势,重点扶植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提出以下空间发展战略建议.
十堰市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首选房县和竹溪县,该区域产业基础优良,有一定的竞争力,应加强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种植(绿茶、烟草、高山蔬菜、贡米等)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两区域在第一产业上要深入走“绿色+规模+科技+品牌+机制”的路子.其次,注重培育郧阳区和竹山县的第一产业发展,两者产业基础尚好,具有一定的地域综合特色,但竞争力不足,因而在特色农产品的选育、产业拓展等方面应加大力度.其他区域则要立足资源特色,形成规模化种植和生态养殖.
十堰市第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是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应依托原有工业基础,构建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和零部件为支撑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和核心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将建设重点放在产业更新升级,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其次,应有所侧重的发展竹溪县、竹山县、郧阳区的第二产业,该区域在第二产业发展中虽未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主要受制于薄弱的产业基础,要紧紧依托于丰富的矿藏资源、绿色农产品资源和水电资源,配备好重大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项目,优化特色矿业、建材、水电开发及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其竞争力优势是其前进方向.
十堰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县市区是中心城区、竹山县、郧西县和房县.中心城区商贸业繁荣,产业基础好,竞争力强,现代商贸和现代物流业及城市都市旅游是其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应注意挖掘城市文化,提高竞争力.郧西县、竹山县和房县要继续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重视旅游规划先行,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是其前进方向.
本文中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十一五”以来十堰市三大产业的经济增长特征和空间分异,从总经济增量G、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分量D和总偏离量PD角度找出十堰市在某一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增长潜力大、产业结构素质佳的区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市域范围内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建设思路,可用于指导十堰市“十二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
本文中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引入到区域空间战略的制定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量化引导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制于篇幅限制,本文中目前采用2个时点的数据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时段为9年,可满足制定中期发展规划的需求,但如果能分析年度动态数据的更迭,可将市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同时反映和模拟,既能够指导空间战略的制定,也可用于单一区域的产业引导与培育,可深化本研究的意义,但涉及到的数据量将倍增,数学分析也更为复杂,此文暂未涉及,这将是笔者后一步的研究工作.
[1]史春云,张捷,高薇.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133-136.
[2]Chen Hongxia,Li Guoping,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regional econom ic growth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1,21(6):708-714.
[3]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地理,2007,27(3):418-422.
[4]Shi Chunyun,Zhang Jie,Yang yang,et al.Shift-share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a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7,17(2):173-178.
[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19.
[6]熊曦.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工业行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研究——以湖南省工业发展为例[J].发展研究,2013(1):75-80.
[7]陈莉,陈凤桂,张红鸥.SSM空间模型及其在珠三角制造业发展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12,32(9):91-96.
[8]罗健,曹卫东,田艳争.比例性偏离份额空间模型推演及应用[J].地理研究,2013,32(4):755-766.
[9]刘杰.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6):103-109.
[10]罗若愚,张龙鹏.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中的经济增长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9):30-36.
[11]司林波,孟卫东,涂英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河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4(2):18-20.
[12]张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管理科学与工程版,2007,29(11):152-155.
[13]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14]郑瑞.浙江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台州都市区建设:空间定位与战略选择[D].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2.
[15]十堰市人民政府.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shiyan.gov.cn/SY/zwgk/fzgh/ 2011/05/content_48647.html,2013-6-1.
[16]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6-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4.
[17]十堰市统计局.十堰统计年鉴2006-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4.
(责任编辑 郭定和)
Research into the industrial of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YU Jing,TIAN Luo,ZHOU Zhihao,MA Jinfe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Being taken Shiyan City as a study area,three main industries’growth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Shiyan City since the“Eleventh Five-Year”are probed in two levels by using Shift-Share Method.Results show that,Shiyan’s economic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the rate of which is about 294%;Three industries are all in the growth phase;Relative to the average level of Hubei Province,the first industry has an advantage on competition(competitive deviation component D=40.59),and the secondary industry has an advantage on foundation(P=96.77 component structure deviation).From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Fang County(67 168),the Zhuxi County(47 772),and the Yunyang District(44 907)have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first industry,which are delineated by P+D;the Downtown Area(196 174)and the Zhuxi County(1 301)appear more prominent features in the second industry;the Downtown Area(34 627),the Yunxi County(6 458),the Zhushan County(893)and the Fang County(620)perform gracefully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Then,the key areas and the targeted construction ideas for different industry are proposed.
shift-share method;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Shiyan City;spatial strategy
X24;K909
A
10.3969/j.issn.1000-2375.2015.05.012
1000-2375(2015)05-0462-06
2014-12-17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D20131008)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CFB545)资助
于婧(1982-),女,博士,副教授,E-mail:yjing@hub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