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
——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2015-06-23 13:55:33洪业应
关键词:毕节市人口系数

洪业应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涪陵分校,重庆 涪陵 408000)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综合评价分析
——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

洪业应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涪陵分校,重庆 涪陵 408000)

基于空间视角和系统观点,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区域尺度上构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分析了2013年毕节市9个县(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定量分析了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1)威宁县和赫章县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织金县属于初级协调区;黔西、金沙、纳雍、大方、百管委和七星关区,属于中级协调区,说明人口与经济系统的适应度不是很强,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2)区域人口发展抑或经济发展并非等同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即使二者同向也不一定就能够协调发展。

人口; 经济; 协调发展; 空间差异; 毕节市

0 引 言

人口问题是制约和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关键性的因素。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新世纪以来,人口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调等问题的不断涌现,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毕节市是西部典型的岩溶山区,人口总量发展态势严峻,经济发展较落后。截止2013年末,毕节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53.82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的18.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6‰,高于贵州省5.90‰的0.26个千分点,大幅高于全国4.95‰的平均水平。毕节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58.14×102km2,占国土面积的58.89%。2013年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0.42×102亿元,占贵州省80.07×102亿元的13.01%,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五位;但人均GDP仅为15 953元(贵州省内排名倒数第1位),是贵州省人均GDP 22 922元的65.59%。毕节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分布不尽合理,地区差异明显。近年来毕节市人口增长态势严峻、自然增长率高;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建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毕节市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1 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1.1 人口与经济协调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选取。以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选取综合评价指标为指导思想,从毕节市实际出发,依据协调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遵循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依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区域性等原则[1]75-79,来构建适合毕节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表1 指标体系结构的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毕节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进行选择(见表2)。

表2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人口与经济协调性评价方法和模型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人口和经济之间、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优化发展过程。[3]265-267计算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需要经过以下歩棸:

(1) 数据的标准化。为了消除样本中变量之间的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别,需要对原始数据矩阵标准化。本文选用直线型Z-Score法,即:

(1)

Fi=(λ1zx1+λ2zx2+…λizxi)

(2)

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Fi=a1F1+a2F2+…atFt

(3)

(3) 回归分析。本文以i和j分别代表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拟合优度较好、误差较小的的模型方程来构建人口子系统i和经济子系统j的回归方程,从而求出ui′/j(系统i与系统j协调发展时,i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值)。

(4) 协调度的计算。协调发展状况应包括“协调”和“发展”两个层面。本文在选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隶属度函数计算系统间的协调系数及协调发展系数。公式[5]21-22如下:

C(i/j)=exp[-ki(ui-ui′/j)2]

(4)

式中:C(i/j)表示系统i对于系统j的协调系数,也即第i系统的实际观测值与第j系统对其所要求的协调值接近程度的定量描述;ui表示系统i的综合评价值;ui′/j表示系统i与系统j协调发展时i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值;ki=1/s2,s2为ui的方差。

利用上式可计算出区域系统i与系统j间的协调系数,但不能反映区域两系统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如当ui=0.5,uj=0.5 时,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系数为1;而当ui=0.9,uj=0.9 时,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系数也为1。显然,虽然两者的协调系数均为1,但后者的发展水平要显然高于前者。因此,可以将协调系数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表示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用D表示[6]25-27。公式为:

(5)

式中:D(i,j)表示t时刻系统i和系统j的协调发展系数;C(i,j)①C(i,j)=[C(i/j)+C(j/i)]/2表示系统i和系统j综合发展系数;ui表示系统i的综合得分,即系统i的综合发展水平;uj表示t系统j的综合得分,即系统j的综合发展水平;α和β表示权重,且α+β=1。本文研究人口与经济两个系统,且认为同等重要,则令α=0.5,β=0.5。

2 毕节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协调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2.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基本经济概况。2013年毕节市地区社会生产总值1 041.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96.60亿元,第二产业449.75亿元,第三产业395.58亿元;分别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8.87%,43.17%和37.96%;该市工业生产总值为373.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5.80%,是1978年1.27×104万元的310倍;城乡差距大,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8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645元。

(2)数据来源。根据所设定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2013年毕节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截面数据,用SPSS 11.5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对毕节市7县2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综合评价。数据来源于《毕节辉煌六十年(1949—2009)》和2013年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加权平均法,利用公式(1)对人口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如表3所示:

表3 2013年毕节市各县(区)人口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2.3 协调发展系数计算

从表3 可知,毕节市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差距明显,威宁和赫章县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最差。为减少协调度计算巨大差距造成的误差,本文利用功效系数方法,对表3数据进行改造,改造后协调系数落在[0.6,1]区间。公式为:

vij={[uij-min(uij)]/[max(uij)-min(uij)]}×0.4+0.6

(6)

利用公式(4)、(5)和公式(6),根据2008年毕节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截面数据,计算出毕节市7县1市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系数和协调发展系数。结果见表4。

根据协调发展系数D值的大小,可划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D值越大,表明区域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高。[7]38-45,[8]43-47,[9]54-59本文选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协调度划分为八种类型(如表5所示)。

表4 2013年毕节市各县(区)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系数和协调发展系数

从表5划分的标准看,威宁和赫章县协调发展系数在0.5以下,属于濒临失调区,主要原因是两个地区人口综合发展水平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为负值,同时两系统间的差距较大,使得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织金县协调发展系数落在(0.625,0.75]区间,属于初级协调区,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为负值,其两系统差距较小,因而呈现初级协调区。黔西、金沙、纳雍、大方、百管委和七星关区协调发展系数落在(0.75,0.875]区间,属于中级协调区,原因在于5个地区人口综合发展水平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接近,协调性较好,同时人口与经济发展整体实力较强。

表5 协调度划分标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通过空间视角比较分析了毕节市内7县2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之间的巨大差异。威宁县和赫章县其协调发展系数在0.5以下,说明其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织金县协调发展系数落在(0.625,0.75]区间,属于初级协调区;黔西、金沙、纳雍、大方、百管委和七星关区协调发展系数落在(0.75,0.875]区间,属于中级协调区,说明人口与经济系统的适应度不是很强。

(2)区域人口发展抑或经济发展并非等同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即使二者同向也不一定就能够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发展论,存在织金、威宁、纳雍等三县人均GDP发展水平与其协调度位次保持一致;金沙县人均GDP较高(排名第一),其协调度位次不高(排名第四);黔西人均GDP不高(排名第四),其协调度位次较高(排名第一)。空间区域发展存在多尺度和多样化,其协调性更为复杂,例如协调度最高的黔西县,截止2012年底,其贫困率仍高达12.4%。

3.2 建 议

(1)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一是控制人口数量,加快进入低生育水平进程。继续控制出生人口规模,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使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全面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巩固基础教育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转移劳动力和输出劳动力的素质。三是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科学确定国土功能分区。四是探索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工程政策。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减少人口对于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218-222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工业科技基地建设,促进工业创新发展;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二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将区域人口数量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与经济的联动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拓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尤其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结构体系,发挥城镇集聚人口、集约经济的功能。[11]570-580,[12]32-36

[1] 林凡元.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0,31(2).

[2] 王洪芬.计量地理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李竟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4] 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王维国.论国民经济协调系数体系的建立[J].统计研究,1995(4).

[6] 刘小林.区域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1).

[7] 孙平军,丁四保.北京市人口 经济 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5).

[8] 宋富强,郑壮丽.河南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及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6).

[9] 张红,邓宏兵.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定量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J].西北人口,2014(4).

[10] 洪业应.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4(4).

[11] 洪业应.基于粮食安全与化肥投入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

[12] 洪业应,陈景信.区域人口 粮食 耕地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

(责任编辑 王诠)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Taking Bijie Area as an Example

HONGYeying

(FulingBranchSchool,PartySchoolofCPCChongqingMunicipalPartyCommittee,Fuling,Chongqing,408000,China)

Based on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and system view,and by means of the methods lik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o on,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9 counties(city)of Bijie region,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ordinate develop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prominent problems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eining and Hezhang county,which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regions;secondly,Zhijin county belongs to the primary coordination area,while Qianxi,Jinsha,Narong,Dafang,Baiguanwei and Qixing region belong to middle coordination areas,which indicates the less sufficiency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unsteady;finally,regional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r economic development doesn't equ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and both can not necessarily mak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even if having the same directions.

population;economy;coordination development;special difference; Bijie city

2015-02-05

洪业应,男,安徽舒城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

C92-05

A

1008-5645(2015)05-0033-05

猜你喜欢
毕节市人口系数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