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怡+罗思明
摘 要:本文从容纳句式的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运用最简方案中的“VP壳”理论探讨这一句式的形成。汉语容纳句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如“一锅饭吃了十个人”这个句式表示数量关系,是由双数量短语和动词构成,即“NP1+V+NP2”,动词后的数量短语为施事,是动作的发起者。研究发现,容纳句中有一个轻动词,其强语素特征会促使下层结构的移位,并指出这一句式现象主要是不同的语用效果导致的。
关键词:NP1+V+NP2 “VP壳” 容纳句内涵 语用效果
一、引言
汉语中有“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一房间住三个人”“一张床睡两个人”这样的句子是由一种共同的方式来表达容纳意义。汉语容纳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标记程度特别高的特殊句式,引起了语法学界各学者的关注。汉语容纳句中的数量短语不只是表示数量,更强调NP1和NP2之间的数量关系语序反映了不同的信息结构分布情况,汉语容纳句中的语序是施事在动词后NP1作为话题位于句首,NP2作为句末焦点,形成了背景与焦点之间的关系,使语序具有和谐性。本文尝试运用生成语法中最简方案下“VP壳”(VP shell)的假设,对汉语容纳句的生成做出解释,并分析这一句法产生的语用效果,更深层探究该句法的生成过程。
二、相关研究
在有关汉语容纳句式的句法研究中,讨论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汉语容纳句式特征的描写。丁加勇(2004)对“一锅饭吃十个人”这一类数量性施事宾语句存在三种数量关系:分配量关系,容纳量和使用量关系。并提出了一个数量转喻认知模型,用施事参与动作的数量来转喻事物的容纳量,用一个事物的数量来表达另一事物的数量。当我们提到容纳物N1时,N2就会被激活,如分析“一张床睡两个人”这一容纳句情景时,往往人们谈到“床”的大小时,会激活“人的数量”这个概念,因为床是专门供人使用的。且用具体的人的数量(如能容纳两个人)来说明床的大小,比用抽象的数量(如床的尺寸)来说明床的大小要具体、熟悉得多,于是数量转喻相应产生。但是该研究没有从句法层面上做出明确解释。郭泉江、罗思明(2011)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以隐喻和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考察了现代汉语容纳句的认知本质与生成机制。认为容纳句在认知本质上是表示一种可能的空间比例关系的特殊句式,表示“点、线、面、体”空间形态的容纳句是空间原型等级的语言实现。再次,容纳句的生成机制是“容器—内容”认知模式和隐喻,具体语言实现遵循容纳空间选择默认原则和容纳句结构序列组织默认原则。隐喻性容纳句在生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同程度的临时的非范畴化运作过程,非范畴化揭示了关联句式之间的联系。何元建、顾阳(2001)运用轻动词理论分析了汉语动词的使役结构,明确指出轻动词是帮助谓语动词表达句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成分,本身有少许或者没有词汇意义。鉴于这一理论在汉语中强大的解释力,将“VP壳”用来分析汉语容纳句这一特殊句式是有理论依据的。
三、容纳句的内涵
现代汉语容纳句可分为3类:
A.受事—动作—施事。如:
一锅饭吃十个人。
B.工具—动作—施事。如:
一把刀用了三个厨师。
C.处所—动作—施事。如:
一间屋住两个人。
上述句式有以下特点:
1.从题元角度来讲,一个汉语句子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施事+V+受事”,而容纳句的语序变为“受事+V+施事”。不影响人们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但它仍然是合法的句子。
2.容纳句名词前有修饰数量词的数量关系,并且不能省略,否则会导致严重的语义缺失和语法错误。如:能说“一锅饭吃十个人”,而不能说“一锅饭吃人”或者“饭吃十个人”。
3.在动词“是”以及物动词形式出现时,动词前的数量短语,多在句中充当“受事”这一语义角色;当动词以不及物动词形式出现时,动词前的数量短语常充当“处所”或“工具”这一语义角色,而不管何种情况下,动词后的数量短语总是充当“施事”这一语义角色。
4.在这类容纳句中动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抽象化了,也就是说动词究竟表示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动词在这里可以看成一种联系的作用,一方联系受事,一方联系施事。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中动词充当着“饭”与“人”的中介。
四、“VP壳”理论及轻动词假设作用下“NP1+V+NP2”现象分析
(一)“VP壳”理论
轻动词理论结构是在“X阶标”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构建起来的,“X阶标”理论是管辖与约束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说之一,主张句子中所有的句法关系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X阶标”双向分叉结构去表征,但“X阶标”结构规定的每个节点管辖不超过2个分支的原则,对解释英语双宾语结构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最简方案“VP壳”得益于Larson壳的启发,根据Chomsky的最简方案理论,名词或者代词被认为是以限定词为中心语的一个投射即“DP”,因此“DP”取代了以往“NP”出现在“X阶标”中的指示语和补足语的位置上。“VP壳”是指被设计成一个轻动词为中心语的轻动词词组,典型的轻动词词组即“VP壳”的结构。例如:
轻动词的标志为小写的“v”,“vP壳”中的轻动词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而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因此,他要触发下层“VP壳”中的动词“V”进行移位且并入“v”来核查自身的特征。“VP”的指示语“DP1”为动词的域外论元,“v”的补足语是下层动词词组“VP”,“VP”的指示语“DP2”和补足语“DP3”分别是“V”的两个域外论元。可以看出,“vP壳”结构在设计上更加简洁。它以一种更为经济的方式解释了英语中双宾语的生成过程。
(二)容纳句的句法生成
1.“受事+V+施事”容纳句式生成
以“一锅饭吃十个人”为例,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施事+V+受事”即“十个人吃一锅饭”,很明显这里的施事和受事发生了换位,引起了语序上的倒装。不难发现,其原因就是这里的“吃”出现了词汇化,有了轻动词“供……吃”或者“让……吃”的使役意义。本来应当是“一锅饭供十个人吃”,但轻动词“供”没有语音表达式,未出现在句子中,这就要求另一个动词移位到“供”的位置上来。因此,动词“吃”就被移到了前面,形成了“受事+V+施事”。
如果放在“VP壳”理论中,将“吃”这一动词使役义的获得是由于这一动词短语中存在的具有致使意义的轻动词。记为“VP”结构。这个没有语音形式但是有语义形式的隐性的轻动词“v”是一个呈强语素特征的功能语缀,它的强语素特征会引发下层“VP”中的“V”进行移位并入“v”来核查自身的特征,这时候整个动词短语“VP”的specifier位置出现了空缺。然后“VP”的域内论元“NP2”(一锅饭)移动到“VP”的specifier位置来核查“v”的特征,然后为了满足“I”必须要有主语的要求,“NP2”(一锅饭)再移位到“IP”的specifier的位置上来。移动对象通过移位后产生语迹,语迹与移动对象同指,并产生语链“t”(一锅饭)所以“一锅饭吃十个人”的句式就形成了。如图所示:
2.“处所—动词—施事”容纳句式的生成
以“一张床睡两个人”为例,这一类句式属于动词以不及物动词出现在容纳句中,该句式出现了一个介词隐形的过程。在英语中,当“处所”作为动词的一个论元成分时,在“处所”的前面会出现一般需要介词给以显性出来。如:Lily lives in Beijing。而在汉语中是不同的。如:张三住(在)北京。按Chomsky的观点,英语是形态标记相对发达的语言,对不同的语义范畴要求用不同的形式标记来标明,介词因此必须强制性显现;汉语是形态标记相对匮乏的语言,相似或相异的语义范畴可以用相同的形态标记标明“处所”前介词的隐现。这种不同的形态选择所带来的一个句法结果就是,汉语“介词”的隐现导致句法结构的改变:汉语中的“SVA”向“SVO”转移,并使“SVO”中的“S”和“O”位置互易成为可能。“一张床睡两个人”的基础句式是“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中的“在一张床上”经过话题化手段转换到宾语的位置。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隐藏的介词词组“在……上”,然后生成“一张床睡两个人。”简而言之,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形成“容纳结构”的过程是: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两个人睡一张床→一张床睡两个人。这一类句子和前面的类型的容纳句一样,在“VP壳”理论下,“睡”是不及物动词,所以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如前文所述,该句式实际是一个轻动词结构,原有的相对应的及物结构降格为轻动词的下层嵌套结构“VP”。轻动词自身的强语素特征触发“VP”中的“V”移位并融合到轻动词“v”中以核查其特征,移位后的“V”在原位留下语迹“t”,“睡”的移动表达了这一过程。同样,为满足特征核查的需要,内部论元“一张床”经过两次移动,最终到达“IP”的specifier位置上成为句子的主语,移动对象通过移位后产生语迹,语迹与移动对象同指,并产生语链“t”(一张床),因此形成“一张床睡两个人”的容纳句式。如下图:
五、分析容纳句产生现象
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汉语语序十分灵活。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汉语语法特点。所谓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强调的是汉语中某一特殊语序模式与特定语法结构的对应关系;句法成分顺序的灵活是受语义、语用等因素制约的,或者说这种灵活性是服务于语义、语用。
(一)从主题、述题角度分析,在“十个人吃了一锅饭”中“十个人”为主题,“一锅饭”为述题,是新信息,是说话的焦点。而在“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中“一锅饭”主题化,成为了句子的主题,“吃了十个人”为述题。也就是说在“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中,“一锅饭”是旧信息,“吃了十个人”是此语句要传达的新信息。话题是旧信息,信息结构分布的语用效果是突出焦点信息结构分布受语用限制。语序隐含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句中突出焦点。
(二)“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也牵涉到语境。语境是指言语环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具体的句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立句,也叫静态句;一种是语境句,也叫动态句。“一锅饭吃了十个人”是“十个人吃了一锅饭”的动态句,多出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包括言语双方的主观环境,我们在进行交际前已经了解文化、修养、生活常识等因素,我们在说话与听话前,交际双方都清楚“吃”这一动作只能由有生命的事物发出。因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把句子中的信息进行重新调整搭配。因而“一锅饭吃了十个人”绝不可能被误解为“饭真的吃了人”。
六、结语
本文讨论了现代汉语中容纳句的现象,不管是“受事—动词—施事”还是“处所—动词—施事”类容纳句,它们其实都是一个轻动词结构,都可以由最简方案下的“VP壳”解释并生成。这体现了生成语法理论所追求的目标,即将自然语言中复杂的表层句法现象纳入一个统一机制中生成和解释。现代汉语中容纳句的特殊表示方式是由于有轻动词转化而来的。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 MIT
Press,1995.
[2]Grimshaw J.& Mester A.Light Verbs and Theta-Marking [J].
Linguistic inquiry,1988,(2).
[3]Jesperson,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M].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54.
[4]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 Linguistics
Inquiry,1988,(19):176-177,354-356.
[5]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J].汉语学报,
2006,(1):64-95.
[5]冯胜利.“写毛笔”与韵律促发的动词并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1):25-31.
[6]冯胜利. 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
2005,(1):3-16.
[7]何元建、顾阳.轻动词理论下汉语动词的使役结构[J].语言科学,
2001,(12):56-60.
[8]郭泉江,罗思明.容纳句的认知本质与生成机制研究[J].现代语
文(语言研究版),2011,(4):8-11.
[9]李丽丽.从“三个平面”角度对“一锅饭吃十个人”的分析[J].
文教资料,2013,(32):146-147.
[10]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兼论语法语义动态性[J].中
国语文,2004,(5):412-415.
[11]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张建理,叶华.汉语双数量词构式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1-156.
(王雯怡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罗思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