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的多维整合

2015-06-21 12:41张艳敏
关键词:影视译文交际

张艳敏,宋 涛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210088)

影视旅游外宣文本英译的多维整合

张艳敏,宋 涛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210088)

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宣传片成为新兴的旅游外宣手段。在影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将优先解读视觉图像的文字译成目的语,保证影像中图像符号意义的传递不偏离宣传初衷。研究发现,影视旅游外宣翻译只着眼“语言、文化、交际”间的“三维转换”是不够的,还须与触及视听等感官维度的“声音维”和“图像维”进行整合。因此,应立足生态翻译学视阈探讨影视旅游外宣翻译文本移植过程中的“多维整合”,构建影视旅游外宣的翻译生态环境图及多维整合图,以期更高效地传递“视觉名片”,提升国际旅游形象。

影视旅游外宣;文本移植;多维整合;生态翻译;感官维度

一、研究背景

旅游外宣在塑造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旅游外宣的主旨是把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以恰当的方式、恰切的语言传扬出去,制造渴慕,最终吸引外国游客入境参观、旅游。伴随数字科技的发展,影视外宣成为新兴的旅游外宣手段。这种以视觉图像为主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影像画面既有广告般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又凭借平淡中见灵性的解说词,可在较短时间内传递饱和的信息量,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1]。旅游外宣片中的字幕与解说,在文体上属信息型(informative)和呼唤型(vocative)[2]50,实质上是“以目的语为归依”[3]的译文在影视外宣作品中的再现。文本负载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民族文化的碎片式图像共现,一方面为视觉图像定位,另一方面对画面进行“优先解读”,以确保外宣初衷的实现。因此,其英译举足轻重。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的交叉学科,是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它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是一项系统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4]27。该学说的本质“是基于生态逻辑的解构中的建构,它在消解传统的‘译者中心’的思维模式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5]。它构建的“翻译群落”“翻译生态环境”“翻译适应选择论”“多维整合论”等概念与理论,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宏阔视野,为研究影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提供了整体性的生态视角。

中国学者对旅游外宣译介的关注始于二十年前,然而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此进行系统探讨与研究则在近十年呈井喷状。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的探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接受美学[6-8]、建构主义理论[9,10]、功能目的论[11-13]、生态翻译学[14-16]等。其中,理论研究较少,策略与实践研究居多。近十年来,生态翻译学以其包容的整体性特征受到旅游外宣学者们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研究是在“三维转换”的观照下研究传统书面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影视类旅游外宣所涉及的声音维和图像维尚未得到应有关注。

二、影视旅游外宣翻译的生态特点

(一)影视旅游外宣的特殊翻译生态环境

影视宣传传递的是图像和声音,与传统的纸媒推广方式相比,更具直观性、娱乐性和文学性。它使人们在声像刺激中得到美的享受,更容易产生“移情 (em pathy)和共感(vicarious feeling)”[17]。从宣传片借助的实现手段划分,它包括文字导向型和影像导向型。不论哪种类型,影视类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显然存在一个不同于纸媒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群落”和“翻译生态环境”(见图1)。它需要把听觉、视觉等感官维度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进行“多维整合”。生态翻译论者认为,正如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生态平衡一样,翻译活动中的“人”,即译者、作者、读者、资助者、出版者和评论者等构成“翻译群落”,形成以译者为中心的子生态系统[18]。而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4]14。如图1所示,影视旅游外宣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于任何纯文本翻译的生态环境。其原文是充盈着文化内涵的影像化的旅游地资源,译文是用文字和影像传达出的文化内涵,译文传播的途径是字幕、声音或图像,译文的归宿是交际和呼唤,外宣的实际效果是(潜在)外国游客由此获得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在图1中,虚线所构成的三角形为影视旅游外宣的“翻译群落”,其中作者是熟谙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人,读者是观看宣传片的(潜在)外国游客,资助者是旅游目的地的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评论者为国内外公众和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各维度、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联、互动,共同服务于对外形象宣传,以召唤外国游客,增加入境游与各领域对外合作,达到外宣目的。

图1 影视旅游外宣的翻译生态环境图

(二)影视旅游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

对于翻译的“多维整合”,生态翻译论者认为它主要指评判译文的标准,是在保持文本生态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能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生存”和“长存”所追求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4]52。在“翻译=适应+选择”过程中,翻译方法被概括为“多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0]。鉴于影视旅游外宣的视觉图像特征及其特殊翻译生态环境,笔者认为,其文本与影像“译文”的“长存”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文化、交际”层面的转换,更多取决于兼顾“声音维”和“图像维”的“多维整合”(见图2)效果的好坏。如果说“语言、文化、交际”维度属于认知层面活动的话,那么影视外宣交际诉求的实现则要依赖于感官层面的“声音维”与“图像维”。一方面,在文本维度上,旅游外宣属呼唤型,其文本移植过程中“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选择均着眼于“交际维”,注重在读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制造渴慕。另一方面,在“图像维度”上,影视外宣片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影像画面,与“声音维度”上优美又蕴含文化元素的音乐,共同服务于外宣译文“交际维”的实现。在影视外宣散文化的影像或叙述中,碎片式的画面和声音是文化的无声与有声符号,它限制文本解说或观众认知的长度和节奏,并受制于外宣目的的意义解读。因此,影视旅游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是真正意义上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与选择,且各维度、各层次和各要素相互交织、互联互动。它为影视旅游外宣的文本翻译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整体性评判标准。

图2 影视旅游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

三、影视旅游外宣翻译的“多维整合”实证

由于外宣片中的文字导向所占比重和影像导向所占比重存在显著差异,本节笔者将从文字导向型和影像导向型两种类型的影视外宣片着手,从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分析其中译文的“多维整合”策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笔者选取的外宣片(见表1)包括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过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以下简称中国片)、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以下简称上海片)、成都和昆明市旅游宣传片(以下简称成都片和昆明片)、江苏省旅游宣传片“梦江苏”(以下简称江苏片),以及俄罗斯和美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以下简称俄罗斯片和美国片)。中国片全长60秒,由59张中国各界精英与少数普通百姓的站姿图像组成,无台词,少量字幕,无背景音乐,于2011年1月17日在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放20多天。上海片全长4分30秒,由普通市民担任主角,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讲述了上海的一天,片首尾有上海的英文名字,有背景音乐,于2011年8月在时代广场播出。成都市旅游宣传片全长30秒,无字幕与解说,片首尾中英文标注“典型中国,熊猫故乡”,于2011年1月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 N N)、英国广播公司(B C C)等西方主流媒体播出,并于同年8月1日登陆纽约时代广场。昆明市旅游宣传片全长30秒,10个景点与文化活动场景由中英文字幕串联,片首位标注“中国春城昆明”,该片于2015年5月22日在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出。江苏片全长15分51秒,贯穿英文旁白和中文字幕,是江苏省旅游形象对外宣传片。俄罗斯片全长4分26秒,以一首歌曲为线索串起俄罗斯近现代在战争、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民族英雄与重要历史时刻,无字幕与解说。美国片时长7分20秒,以普通百姓的笑脸为主题展示轻松、愉悦的生活,无字幕与解说,有背景音乐。

表1 本研究所选用的7个外宣片的主要信息

(一)语言维与声音维、图像维的整合

译者对语言维(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21]。此维度与声音维和图像维的整合主要通过字幕或解说实现,一般出现在文字导向型外宣片中。

为了研究之便,笔者首先转写已选择的有字幕的宣传片的中英文旁白和字幕,然后分别给中英文文本做标注。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片中包含13个名词短语,基本遵循“形容词+Chinese+名词”的结构;江苏片中英文文本中均包含名词短语、同位语和主谓句三种句法结构,数量分别是64、27、19和68、27、13;昆明片中英文文本中各有12个名词短语;成都片首尾文本包含中文4个名词短语,英文文本中名词、同位语的数量分别是4 和2。这里句法结构的对比并不是期望译文和原文在结构上的机械对等,而是缘于译文是旁白或字幕,它又要配合变幻的图像和乐曲,是为了考量译者在文本移植过程中如何将其与声音维、图像维进行整合。译者须考虑到作为旁白或字幕的译文要与影像变换保持同步,须句法简洁、表达凝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游客观赏。因此,用宣传短片介绍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时,名词短语似乎是适应性更好的选择。举例来说:

a.夫子庙灯会充满民间生活情趣/Confucius Tem ple festival:lights,color and carnival(江苏片,12∶46-13∶04)。

原文的句子被译为一个名词短语,并用三个名词“lights”“color”和“carnival”补充中心词“festival”,既简练又富有乐感。流光溢彩的各色花灯和舒缓轻快的乐曲勾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再者,译文的同位语与原文的数量之所以相同,也并非译文没有作出适应性选择的缘故。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这正是译者“多维度整合”的结果。因为同位语既能补充说明名词词组,又精简且富有节奏感,易于与声像保持同步。比如:

b.中国春城·昆明/K un ming·Spring City of China(昆明片,00∶27-00∶30);

c.典型中国,熊猫故乡/W here pandas live,Chengdu,Real China(成都片,00∶55-00∶60)

当然,影视外宣原文也不乏辞藻华丽的句子。例如,江苏片开头的一段话:

d.情与水的中国文化之乡,她有着梦幻般的美丽,充满诗意、温情和水。/China′s cultural ho me of rivers and ro mance,a placewhere dreams co me true,full of poetry,warmth and riverside scenery(江苏片,00∶15-00∶28)。

原文的表达是典型的意合句式。对于懂中文的游客来说,一个烟波佳境、梦里水乡呼之欲出。然而,如何将它精确地传达给非汉语学习者的外国游客呢?为了契合外国游客的认知习惯和影视外宣特点,译者选择一个名词短语作“China′s cultural ho me of rivers and ro mance”为中心,且把“水”实化为“rivers”,突出江苏纵横交错的水乡形象。而后附上一个信息丰富的同位语,其中的“drea ms”“poetry”“warmth”和“riverside scenery”虚实结合,梦幻缥缈,同样能引起外国游客的遐想。而且,第二个“水”字的译文“riverside scenery”是“poetry”和“warmth”的载体,且与“poetry”押韵。从声像上来看,此时段的画面是以水为背景的小撸轻摇、精美脸谱,配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古典乐曲,文字的解读与之完美结合。

(二)文化维与声音维、图像维的整合

对蕴涵丰富文化符号的影视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而言,仅语言维度的转换是不够的。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差异,一些异质旅游资源和文化的宣传需要借助语言文本为视觉图像定位并进行“优先解读”。那么,译者除了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之外,“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述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21]。在考虑声音维和图像维的同时,文化背景的解释性翻译由于影视外宣的特殊性就显得不可或缺。例如:

e.泰州梅兰芳纪念馆/Mei Lanfang Museu m in Taizhou,a m useu m devoted to China′s finest Peking Opera performer(江苏片,09∶09-09∶20)。

对于梅兰芳这位中国京剧大师,外国游客了解可能并不多。虽然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但在译语文化中是缺失的。如果直译,梅兰芳所代表的京剧文化就得不到传达和再现。更重要的是,此时段的画面大多是梅兰芳的剧照,背景音乐也极具东方民族特色,若不加上同位语“a m useu m devoted to China′s finest Peking Opera performer”,很可能给观者带来认知障碍。可以说,此处文化维与图像维、声音维的整合是译文的一处妙笔。

由于跨文化时空语境的存在,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过程,是从意义到符号、再由符号到意义的二度转换。外宣片的制作方在文化编码过程中要注重目标受众的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准确把握对象国的文化禁忌,以免伤害对方的民族感情而导致憎恶情绪的产生“[22]。从受众认知层面看,由于外宣片中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观众对图片与背景音乐的接收先于文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宣传片中的图像和声音实质上已解读了大部分视觉和听觉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选取与编码直接影响着外宣片在受众心里的接受度。

f.Stunning Chinese Beauty,Enchanting Chinese Art,Influential Chinese W ealth,T hrilling Chinese Athletics,etc.(中国片,00∶01-00 ∶32)

在中国片中,与字幕同步出现在画面上的是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该领域精英人士的照片,如章子怡、郎朗、马云、姚明等。然此片选取的内容有待商榷,可能会让美国民众产生误解[23]。刘康教授在杜克大学对美国观众观看《人物篇》的调查结果显示,这59位精英人物构成的外宣符号似乎并没有被美国观众悦纳,不少人疑惑,“那些看起来像大款的人为什么都那样呆呆地站着?”《华尔街日报》的博客则直言中国形象广告“与美国观众脱节”[24]。相比之下,美国片的多层叙事线索、轻松大气的百姓笑脸符号、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交融的多维融合显示出美式的诙谐与自如。俄罗斯片则把近现代多元的文化符号,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气节、艺术科技等元素融入雄壮激扬的国歌声中,给受众带来多维度震撼。

(三)交际维与声音维、图像维的整合

实现交际功能,即召唤观者入境旅游或投资,是影视旅游外宣的最终诉求。因此,无论诉诸解说、字幕,还是影像、配乐,旅游外宣片都是运用各个维度及其整合以力求实现外宣初衷。声音维和图像维连同语言维、文化维一同服务于交际维度的最优化。因此,旅游外宣中图像、乐曲的选择与宣传文本译文的选择同等重要。制作者和译者应注重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原语文化与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文化和译文中得以体现。忽视这一点无疑会增加跨文化交际障碍。例如:

g.花果山,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家乡/Fruit and Flower Mountain,legendary ho me of the king of the m onkeys(江苏片,10∶15 -10∶36)。

对于《西游记》和“孙悟空”,外国游客可能并不陌生。从1895年美国传教士吴板桥(Sam uel I.W oodbridge)翻译的首个《西游记》片段,到詹奈尔(William.J.F.Jenner)2003年的全译本,“孙悟空”这个中国文化符号也成为译入语者所熟知的人物形象。正因为熟悉,“孙悟空”译语的选择在交际层面的作用非同一般。鉴于旅游外宣呼唤型的文体特点,译文在表达方式、格式措辞等方面应尽可能符合该文体在译入语中的习惯[2]51。笔者以“the king of the m onkeys”和“m onkey king”作为主题词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 OC A)[25]中检索,结果显示,二者在语料库中的词频分别是1和42。由此可见,“Monkey King”作为“孙悟空”的译语出现的频次更多,在表达和措辞上更符合外国游客的认知,且在韵律节奏上比“the king of the m onkeys”更胜一筹,更易于与声像节奏保持一致。

影视旅游宣传中的图像和音乐元素有时会比文字更让外国观众有亲切感和认同感。比如成都片选择熊猫这个辨识度最高的元素为“导游”,把成都其他较具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清翠欲滴的熊猫基地、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和喧嚣热闹的大小茶馆等一一串联,再配上极具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由此传递出一个兼具深厚历史文化与活泼、惬意、悠闲情调的城市形象。该片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 N N)、英国广播公司(BB C)等西方主流媒体播出后,外国观众认为“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的城市”[26]。无独有偶,昆明片则以生态符号“滇池”“海鸥”为首尾,把蕴涵历史典故的金马碧鸡坊和特有的少数民族狂欢节等旅游吸引物糅合在或舒缓或激扬的音乐中,召唤起观众的认同和向往。因此,当该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后,有被采访者认为:“难以置信,城市里有那么多海鸥。”“不得不说,我被吸引了。”“如果有机会,会考虑去昆明旅行。”[27]相比之下,上海篇则独树一帜。该片选用婉转动听的《四季歌》为背景音乐,镜头既定格于普通市民,又聚焦著名景点,且古今交融,传递出一个既现代而又不乏历史韵味的城市形象。可以说,这几部获得外国观众较高认可度的旅游形象外宣片是对语言、文化、交际、声音和图像等维度“多维整合”的范例。

四、结语

生态翻译论者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多维整合论”“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群落”等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和概念,为在全球生态思潮下开创“生态翻译学”这一交叉学科有筚路蓝缕之功,也为影视旅游外宣文本英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译学视野。影视旅游外宣翻译存在特殊的“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群落”,译者在进行文本移植过程中无法忽视诸多特殊要素,如散文化的影像叙述、译文的视觉图像解读功能、文本与画面及背景音乐的互动,等等。因此,译文的“多维整合”既要关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生态环境,又须适应“声音维”和“图像维”的生态要素。本文作者据此所建构的影视旅游外宣的翻译生态环境图和多维整合图具有一定普适性,尤其适用于影视旅游外宣目标的实现。回归“受众本位”,通过短小精悍的外宣媒介传播旅游形象,打造“视觉名片”,在全媒体时代旅游与全球化密不可分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本文假设影视旅游宣传片先有散文式声像,后有文本解说或字幕。

[1] 汤天甜.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J].南京社会科学,2011(3):113-117.

[2] N E W MA R 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 all,1988.

[3] 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75-78.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 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2011(2):11-15.

[6] 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59.

[7] 张传彪.外宣文本与翻译变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6.

[8] 杨一秋,朱峰.跨文化旅游外宣资料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115-119.

[9] 常青,周玉忠.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从宁夏旅游景点的英译谈起[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89-192.

[10] 王佩.建构主义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 陆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J].外语教学,2006(5):78-81.

[12] 王静.外宣资料的功能性编译法探讨[J].上海翻译,2010(3):40-42.

[13] 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4] 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 (2):39-42.

[15] 刘彦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J].外国语文,2011(12):74-76.

[16] 陈海容.试论旅游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0-131.

[17] 魏宝祥,欧阳正宇.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J].旅游学刊,2007(12):35-39.

[18] H UG S.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2003 (4):283-291.

[19] H U G S.The system m odel of eco-translatolog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its central tenets[R].Tainan:The 5th International Sy m posiu m on Eco -Translatology,2015.

[20]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21]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4-136.

[22] 侯洪.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界说、发展策略及国际传播[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95-100.

[23] 刘康.启示和建议——《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之三[J].对外传播,2011(10):38-39.

[24] 张雄,郑文,李慧敏.大国公关,老外怎么看中国形象片?[N].南都周刊,2011-03-03(07).

[25] MA R K D.Corpus of contem porary A merican English(C O C A)[E B/O L].[2015-12-03].http://corpus.byu.edu/coca/.

[26] 毛莉.成都城市形象广告片在C N N播出之后[N].中国文化报,2011-01-04(04).

[27] 张艳萍.昆明风光走红纽约时代广场满眼金马坊、翠湖[N].云南信息报,2015-06-02(09).

(责任编辑:郭红明)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Translation of Tourism Publicity Micro-movie Texts

ZHANG Yan min,SONG Tao

(Chengxian College,Southeast U miversity,Nanj ing Jiangsu 210088,China)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digitaltechnology,the micro-m ovie emerges as a prevailing method of tourism publicity.In translation of tourism publicity micro-m ovie texts,which are designed as preferred reading of images,translated texts serve as the key to conveying the meaning ofimage sy mbols to potential foreign tourists,and are to achieve the originalintention of publicity ca m paigns.O n the basis of eco-translatology paradigm,this paper addresses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translation of tourism publicity micro-movie texts by taking tourism publicity micro-m ovies as examples.The diagra ms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 ment and m 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of tourism publicity micro-m ovie texts are constructed.It is revealed that sensory dimensions such as audio and visual dimension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transformations besides three dimensions of language,culture and com munication,so as to enhance the regional brand and internationalimage.

tourism publicity micro-m ovie;text transplant;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ecotranslatology;sensory dimensions

H 315.9

A

1673-0453(2015)04-0050-05

2015-12-0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国家主流纸媒中江苏国际形象研究”(2015SJD016)、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国际主流报刊语料库驱动的江苏国际形象建构与嬗变研究”(15S Y B-013)、2015年基本业务费省部级基地开放课题立项项目“语言国际推广研究”(2242015S30019)

张艳敏(1980-),女,河南开封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料库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影视译文交际
影视展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情景交际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交际羊
译文摘要
影视风起
I Like Thinking
影视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