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5-06-19 11:39吴庆玲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语思维能力课文

吴庆玲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质疑问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4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些课堂生成,学生呈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不拘泥于权威的质疑能力和多角度解读分析文本的能力。而这些表现就是学生最宝贵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也是学生成长中最可宝贵的创造能力。国家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同一问题同一事物,立足点不同,答案呈现却也各异。这种多角度思维的过程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如果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注重解读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抓住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发散思维,能把文本读透了,读厚了,读广了,发散思维也就因此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教学《再别康桥》一文,笔者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题题眼“别”字上深做文章,学生围绕课题中的“别“字,进行了六项思维训练活动:一是“别”字的含义;二是在课文中找“别”的对应句;三是在课文中找“别”的反义词;四是链接积累含“别”字的词语;五是链接积累古诗词文化中含“别”的诗词名句;六是拓展阅读经典的别离故事。解读一个“别”字,能够把课文读活了,读深了,读出宽度和厚度了。抓住题眼深做文章,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

2.注重解读文章的建构过程

解读每篇作品谋篇布局,也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又一有效途径。

以《小石潭记》为例,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能激发作者创作成篇的“联想与想象”的关键词。学生通过思维训练,能理清“乐”与“潭”“鱼”“岸”这四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便理清了作者构思时的思维路径,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注重跳跃联想练习

跳跃联想是学生课余时间最爱玩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学生在训练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任何两个词语之间,都可以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与想象。因为两个看似完全没有关系的词语之间,只需要二至三个概念,就能链接起来。如“木质”、“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只要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森林——原野——孩子——皮球。

4.注重习作思路训练

在习作构思练习中,能有效激发发散性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来丰富习作思路,同时又达到训练发散思维和促进思维习惯养成的目的。

以写春天为题,不限定主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完全开放,效果也很不错。有的学生呈现了这样的习作构思:春水——春水涣涣——滋润的万物——文人眼里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的学生这样构思:春游——牛——柳——河——山花——归来的游子……一个关键词就是一幅画,几幅画连缀就是一篇完整的习作构思。

二、发掘思维的独特性,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学则须疑。”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滋养“质疑问难”的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是滋养“质疑问难”土壤的前提条件。我市学生质疑能力的表现还是比较让人担心的。在贺州市面向中学生进行的一次阅读教学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两组数据:一组学生问卷数据显示,在语文阅读课上,9.67%的学生对自己“勇于发言”的评价为优,评为良的有25.33%,自我评价在中等以下的有65%。另一组问卷数据还显示,62.67%的学生对自己“大胆质疑”的评价在中等以下,良以上的有37.34%,其中自我评价为优的只有11.67%。这两组数据表明,中学生对自己质疑问难能力的表现并不是很理想。怎么办呢?需要教师给学生营造敢于质疑的心理场,给学生质疑问难这块土壤足够的滋养。

一是充分尊重我们的教学对象。因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等级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得到教师的关注,能被他人肯定,这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教师舍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还给学生,发言的权利留给学生。三是教师舍得赞美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发自内心地分享学生们的每一滴进步。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不受约束,个性不受到扼制,思想不受到禁锢,能充分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智慧,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能动性。

2.教给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问难

语文学习,文本的阅读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学生让自己变得优秀的理念之一。每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首先要问“是什么”,其次追问“为什么”,再次追问“怎么样”。

“是什么”的教学活动,是最有效的质疑能力训练方式之一。如,学习《再别康桥》,用一句话概说课文,学生会说出不同的答案:

生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离别诗。

生2:这是一首描写了康桥美丽风光的离别诗。

生3:这是一首写康桥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康河、星辉的离别诗。

生4: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眷恋的离别诗。

生5: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惆怅情怀的离别诗。

生6:这是一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夕阳中的柳的离别诗。

生7:这是一首比拟生动、首尾呼应的离别诗。

生8:这是一首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离

为了自己的发现跟别人不一样,学生可谓用了许多心思,说到后来,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已经到了对每一段的某一个词语的解读了。如后面有学生这么表述自己的理解:这是一首用夏虫的沉默来写出自己的沉默的离别诗。学生这种依托文本、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为什么”的质疑能力训练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对于每篇课文的学习,在质疑课题的时候,学生最爱问的问题就是: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题目来命名,理由是什么?有别的方法吗?

解读课文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学生能质疑的面就更广了:这个词语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能换一个词语吗?这几个词语顺序能换吗?为什么?这几个句子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不换另一种表达方式呢?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多少种?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等等。

学生在质疑问难的思维活动中,学习运用了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能协同伙伴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学生发现,多问几个“为什么”,解读文本的思路就打开了,由此,语文学习也变得更有趣了。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词语思维能力课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