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2015-06-19 11:34朱斯嘉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探究过程语文

朱斯嘉

[摘要]由于应试的压力,现在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单向的语文知识灌输和枯燥乏味的训练,教学几乎演变为学生单向的接受。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痛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让学”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方式既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途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并保证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究过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使之获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同时,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其自由地成长。

[关键词]让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09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让学”一说,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让学”,就是让学习者自主学习,是自学的、主动的、积极的。“让学”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当下提倡的“生本”教学理念是一脉相通的。

在应试的压力下,在大纲、参考书、教材的重重框定下,语文学习成了教材剖析、知识灌输的“机械运动”。“教”是施加,“学”是听从。教学沦为单向的授受,学生硬着头皮啃,学得“被动”,学得痛苦。教师也是教学的被动者与受折磨者。教师不能也不敢让“一孔之见”挥洒到语文教学中,按“参考”图解课文,按“标准”分析习题,教师的个性与灵性得不到展现,因而,看似潇洒的语文学习实质上是教师戴着镣铐、数着步点,可悲地“独舞”。

不能自主地学习,怎能期待语文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

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语文教师必须“让学”。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点是新课程理念过程观的主要内涵。所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学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获得学习成功的过程。人们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行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过程首先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要有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及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三是选择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恰当的教学模式。这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如若一堂课,只定位为知识的传授,以此为教学目标,那么教学模式的选择可能就是灌输式的、一言堂式的,学生从教师处获得的只有“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长久下去势必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人格的发展等等都无从谈起。

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语文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呢?

一、发展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课堂学习自主性的最好体现。很多文言文我们都可以照本宣科,比如说《鱼我所欲也》,较常见的处理方法是逐字逐句解释字词、翻译成现代文,再分析每段的意思,总结一下论证方法,这样,这篇文章也就“讲得”差不多了。可是,这只是“讲得”差不多,而不是“学得”差不多。这一问题,在古文教学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我想,对于初三学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知识和议论文知识,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可以让学生结合初中已学的文言知识,去探寻去质疑,去发现他们尚未掌握的知识,并且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将这些问题解决。这个过程,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师此时扮演的角色应是释疑、引导,而不是灌输,更不是强加、扭曲。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印象就要深刻得多。这质疑、思考进而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过程,更是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这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是灌输式课堂所无法拥有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获得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学习——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也必然会有表达和交流的强烈欲望。这样的表达和交流,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探究《囚绿记》的主旨时,我让学生自由表达。本文的主旨可以是反抗精神,可以是胜利期望,也可以是国难之痛,可以是爱的方式,也可以是生的挣扎,可以是对光明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压迫的不屑……不一定非要“统一”到教参或教师所理解的意图旨向上来。教师不应该被一般的说法限制,而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给予点拨引导。因为对于教师的见解,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想法:老师的就是正确的,那我以后就得按着老师的路子和思维模式去思考。这样的话,有多少思维的火花被熄灭了?而语文课堂本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广阔天地。

三、智慧学习——保证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探究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就能使学生的自主习得成为可能。一个有效的课堂,必定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个活力不是体现在学生热热闹闹地七嘴八舌地回答问题,而是体现在学生的充分参与,包括思维的活跃程度、相互的合作探究。一堂课,如果在这些方面都能实现,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就体现出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内“大展拳脚”,那么我们就看得到学生自由生长的过程。

以《威尼斯商人》一文的教学为例。虽然说,《威尼斯商人》教学引入教学电影,是很常见的做法,但教学电影的使用是有讲究的。我将教学影片的观摩环节置于人物形象的课堂探讨之前。看完电影后,学生感受到了激烈的戏剧冲突,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直观的把握,对全剧情节与人物有了整体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以全剧的视野观照节选的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和艺术的鉴赏。这堂课上,学生广泛参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形成了争鸣。他们从《威尼斯商人》中获得了对于人性的思考,而不是将其定位为孤零零的一个个人物符号。我想,这比直接由教师“总结”人物形象要好得多。

从实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以来明显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学生“见多思广”,学生的写作由最初的“挤牙膏”式变为了现在的“井喷”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只想说,最是“让学”能致远!

[参考文献]

[1]陈大超.课堂教学艺术[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1.

[2]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I].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探究过程语文
设问引导探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