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敬
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是已经成为共识。继中国人民银行5月1日起实施存款保险后,银监会也打算松绑银行贷存比刚性指标限制。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8日在国新办记者会上松口,表示贷存比未来将由监管指标变为参考指标。
业内人士认为取消银行存贷比限制,有利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也有利于银行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其实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宣示,今年重点工作,包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利率市场化、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网路金融创新发展、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11项要务。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在今年5月1日实施,为下一阶段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而“取消存贷比作为法定指标”已经是业内长期呼吁的话题,且市场已形成预期。5月8日,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国务院相关政策吹风会上明确表示,贷存比未来将由监管指标变为参考指标,官方的首次明确表态,意味着贷存比可能会随着《商业银行法》的修订而做出调整。目前银监会已经将取消贷存比这一单独的修改意见,报到了国务院法制办,由国务院法制办审过之后,再报给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进行审议。
此外,为因应存贷比刚性限制取消,银监会也已经成立了《商业银行法》修订小组。不过,未来修正方向并不是全部取消,而是将作为一项重要的监测指标,不再刚性界定为75%。放眼全球,贷存比并非我国特有。包括美国、荷兰、比利时、阿联酋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都把贷存比作为对银行的风险监测指标。
贷存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的比率。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不能超过75%,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吸收100元存款,只能有75元用于放贷。这一规定在1995年5月纳入了《商业银行法》,至今已执行了20年之久。近几年,关于“简单粗暴”的“用固定比率进行贷存比考核已不太适应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呼声渐起。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表示,取消贷存比可给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分布上更大的自主性。
在此之前,监管层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涉及环节较多,管理层只能从其他方面给银行信贷松绑,比如去年6月,银监会就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以弹性减轻银行信贷约束,扩大信贷投放额度。
未必能释放7万亿信贷
那么是否贷存比松绑后,会如传言所说的“释放7万亿贷款资金”?对于这一观点,不少专家和银行人士都认为不太准确。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取消贷存比对商业银行的刚性约束,不会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的混乱,因为与贷存比指标类似的监管指标还有存款准备金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均有约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没有硬约束了,肯定能增加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但到底会释放多大的量还不好说。”一位国有银行信贷部门的管理人士表示,除了贷存比考核指标外,银行信贷投放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和限制,比如年初都要给央行上报全年贷款计划,虽然下半年还能调整和追加,但总体都不能超出太多,央行会进行全局把握,并根据流动性进行不定期或定向的窗口指导等。另外银行也会适时调整信贷额度。“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化改革和不良率的提升都增加了银行主动管理资产负债和防控风险的压力,放贷反而会更谨慎”。
从去年的经济形势,也可以略知一二。实体经济需求不旺导致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萎缩,或囿于自身条件难以获得贷款,银行贷款仍然更倾向大企业,这种现象短期内难言改善。“就像计划生育一样,即便都放开了,要是人们都不想生,效果又有多大呢?”所以说,松绑存贷比未必能释放大量信贷。
那么,取消贷存比考核,银行是否因不用为了红线不破而不再冲季末年末时点,从而使得“拉存款”的压力下降呢?“也未必,监管部门没有硬指标了不代表银行内部没有。”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存款毕竟是银行的命根子,尤其是在当下存款从银行大量流出的环境下,吸存压力并不会就此减轻,竞争还可能会加剧。
混业经营成焦点
贷存比松绑也在提示我们现在居民存款和投资领域正在发生改变,银行也必须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混业经营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如果说贷存比松绑是新形势下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市场化调整,而混业经营子牌照对银行来说意义或许更大。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息差收窄、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态跨界分食大趋势下的最佳选择。
事实上,商业银行已经在质性地探讨混业经营。2014年年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齐齐加码中间业务,大部分实现了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其中,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均已突破30%,招行的非息收入占比最高,达到32.47%。业内目前较为一致的呼声是,分类持牌的管理规定,需要在《商业银行法》中明确体现。像理财业务、委托贷款、企业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目前实行的是差别化审批,属于监管政策,未上升为法律。而混业经营牌照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券商牌照、股权投资、理财业务三大块。
《商业银行法》修订在即,贷存比松绑和混业经营趋势既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政策首肯,也将助推中国金融改革更进一步。endprint